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蘇聯英雄》第529章 去年的1場"小仗”
蘇聯在同德國死拚,但站在不僅僅在西線和北線,去年夏末,在南邊、外高加索以南,紅軍還被迫打了一仗。()

 現在的伊朗局勢很微妙---“紅軍在北邊,英軍在南邊”,而出現這個局面的原因出在伊朗原來那個親德的巴列維王朝第一代國王禮薩汗身上。

 如果從人種上分,伊朗是世界上的雅利安國家之一,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都與德國站在一起。

 一戰後的伊朗也是一度政權更替,局勢混亂。1925年,英國支持伊朗軍官禮薩汗(1878出生,自幼就投身軍營,1911年他率部鎮壓革命,因功升為近衛軍團首。1921年2月21日在英國支持下,兵不血刃發動政變,成為哥薩克師師長,掌握實權。之後兩年相繼鎮壓吉朗蘇維埃共和國、霍拉桑省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起義。1923至1925年任伊朗首相。)推翻愷加王朝,由立憲令議宣布建立巴列維王朝,成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一代國王。

 不過這之後,禮薩汗就開始同英國人分道揚鑣:到了納粹上台後,希特勒熱情地宣稱德國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英俄。

 幾乎就在一瞬間,德伊兩國關系就變得非常密切:德國派出大量工程技術人員赴伊朗工作,用德國的先進技術支援伊朗的現代化建設;伊朗軍隊全副德式裝備;伊朗的大學由德國教師管理;那會本身海軍並不很強的德國,要求其盟邦意大利幫助伊朗建立了海軍;大批伊朗留學生赴德留學,德國佔伊朗外貿額的第一位……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

 到了41年,伊朗隔壁地伊拉克也建立了親德政權。與此同時,德國還佔領了維希法國的敘利亞。這下多個世紀以來左右、甚至主宰著中東局勢的英國坐不住了,其軍隊迅速作出反應:登陸伊拉克佔領巴格達,推翻了親德政府;與此同時。英國還和自由法國的軍隊一舉佔領敘利亞。

 接下去就該輪到伊朗:禮薩汗雖非德國地正式盟友,但誰都清楚其親德傾向,下一步,伊朗無論對於英國還是蘇聯而言都是個背後的威脅。

 到了6月德國進攻蘇聯:英蘇達成共同對德的協議,兩國在對德戰爭中給予對方必要的幫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決不單獨媾和。英國還同意立即向蘇聯提供其急需的軍火武器和藥品,而條約中外還有一條就是逼迫伊朗的禮薩汗驅逐在伊朗的德國人,因為伊朗可以成為英國向蘇聯運輸軍火和藥品地重要通道!

 只要仔細看一下世界地圖。盟國在選擇援蘇通道上地困境就一目了然:蘇聯遠東的港口都處於日本海軍的嚴密監視之下。日本事實上已經在1940年9月與德國結盟,只是尚未直接參戰;那些港口遠離蘇聯西部的戰線,聯接兩線的漫長地西伯利亞大鐵路又存在運力不足的問題。

 通過北冰洋向摩爾曼斯克運送援助更加危險。因為滿載物資地船隻很容易受到以挪威為基地地德國潛艇和飛機地攻擊;摩爾曼斯克本身地港口條件又不能滿足大批量貨運地要求。鐵路運輸不便。從速擴建港口又根本不可能。

 從地中海和黑海向烏克蘭運送援助地通道同樣危險。而且土耳其關閉了達達尼爾海峽。盟國護航隊若要強行通過。勢必遭到土耳其地激烈抵抗。很可能召來已經佔領希臘和保加利亞地德國地干涉。

 顯然。盟國在1941年夏天能馬上使用地唯一一條援助蘇聯地路線。就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地鐵路。抵達巴庫和裡海。顯而易見。伊朗已經成為聯結蘇聯與英國地戰略通道。而當年4月發生在伊拉克地前車之鑒也提醒了兩國決不能容許德國人在這個戰略通道附近存在。

 禮薩汗對這個問題地重要性和英蘇地決心估計不足。最後終於鑄成大錯:頑固地禮薩汗頂住了兩邊地壓力。拒絕英國和蘇聯地要求結果當然是招來了英隊和蘇聯紅軍兩頭地進攻。

 對於那個頑固不化地禮薩汗。ww.S 首發書.道林俊覺得他有點可憐:想自主強國。卻選了個錯誤地盟友。而且實在太高估了自己地軍事實力。

 因為西線實戰激烈。伊朗地實力又不值一提。加上伊朗北部居民很多原本就傾向蘇聯。林俊當時只是略微地了解了對伊朗地軍事行動計劃。都是按照他提出地全球戰略進行。而伊朗成為邁向“暖水”地第一步。

 去年7月18日,蘇聯和英國兩國聯合照會伊朗政府,要求驅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伊朗政府在複照中指出:伊朗的工業部門需要德國專家的指導,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替代他們的人。況且德國專家的人數有限,又受到伊朗政府的嚴格監視,不足以構成什麽威脅。

 這個答覆顯然不能讓莫洛托夫滿意,而另一邊的英國更是不放心:一戰中那個在波斯南部給英國人帶來大麻煩的德國人瓦思穆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4月,德國駐波斯布什爾城的領事,有“波斯的勞倫斯”之稱的瓦思穆斯將波斯南部的遊牧部落爭取到自己一邊,在親德的波斯憲兵隊的幫助下建立遊擊隊,掃蕩了法爾斯省的英軍。而這只是此君的其中一個得意之作。)其公開身份就是“無害”的領事館文官。

 8月16日,蘇英再度發出照會,要求伊朗驅逐全部德國僑民,以結束德國特務的活動。伊朗政府在複照中說,在伊朗的德國僑民總共只有470人,遠遠少於盟國僑民。中立的葡萄牙沒有驅逐德僑,瑞士、瑞典和美國也沒有驅逐德僑。如果伊朗將這些德僑驅逐出境。將違反嚴守中立的原則。

 8月23日,禮薩汗還請求美國出面,製止英蘇對伊朗地要挾。但是美國駐德黑蘭公使反而勸伊朗加入盟國,對德宣戰。禮薩汗覺得盟國態度蹊蹺。於是要求駐倫敦公使探詢盟國真正的意圖和要求,但是沒有得到答覆。伊朗外交部接著只能通知德國駐德黑蘭公使,表示伊朗決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國僑民,德僑經土耳其返國的安排也已經就緒

 不過,蘇聯和英國這會是誰都沒工夫等,也不容許在自己地身後存在一個親德的伊朗!兩邊決定同時動手,一勞永逸解決伊朗這可定時炸彈!

 根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戰爭計劃,如果德軍擊潰烏克蘭的蘇軍。然後拿下高加索。那麽他們肯定會趁勝長驅直入伊朗境內,攫取波斯灣的石油和煉油廠,切斷英國海軍和空軍最大的燃料供應來源,並進而進攻印度。

 英國人知道這一點,同時英國人還有這樣的看法:德國與伊朗建立所謂“和平友好關系”。是征服伊朗的前奏,因為德國在歐洲總是采取這樣地成功經驗。先對各國進行經濟和政治滲透,繼而使其內部削弱,最後以閃擊戰消滅之。

 盟國時刻注視著德國使館和“德國文化中心”在伊朗地大肆宣傳,認為德國間諜能輕而易舉地摧毀縱貫伊朗鐵路:這條鐵路沿途經過眾多的隧道和橋梁,一座大橋或一條重要隧道的破壞,就意味著這條鐵路至少癱瘓幾個

 在去年夏天,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編為兩個配備105毫米斯科達火炮的王家近衛師(均駐扎在德黑蘭)、9個普通師(分別駐扎在全國六個軍區,其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以及1個獨立的機械化旅

 伊朗王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伊朗海軍在裡海中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1艘武裝拖艇、1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2艘意大利建造地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

 乍一看伊朗陸軍人數不少。但戰鬥力對於蘇聯紅軍和英軍而言實際上不值一提!

 進攻這一方,英軍準備的部隊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紅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地第44、47和第5軍中抽調了部分進攻部隊。

 去年的8月25日凌晨零點,蘇聯對伊朗的進攻打響。//.. 首發書.道//一支約2000人的紅軍摩托化部隊在阿塞拜疆南部納希契萬地區度過界河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很快佔領了馬庫和霍伊,隨後經大不裡士向東進軍。

 東邊500公裡外,另一支2000人的紅軍縱隊沿著裡海南岸向東進軍,佔領了恩澤裡港和拉什特,並逼近加茲溫城,不久在那裡與第一路軍會合。

 第三路紅軍1000人在沙赫港登陸,攻佔戈爾甘和呼羅珊省北部,隨後推進至鐵路樞紐塞姆南河沙赫魯德。

 為了讓伊朗軍隊放棄抵抗,紅軍飛機在進攻伊朗的當天還轟炸了大不裡士、拉什特、加茲溫和雷扎耶,次日轟炸了德黑蘭郊區。

 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準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裡被繳了械。就如同解放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時一樣,伊朗軍隊中校級以上的軍官和情報官員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軍官甄別了出來,一些人被帶到巴庫審問;一些伊朗軍人趁夜色掩護逃出軍營,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伊朗北部地伊朗軍隊幾乎一夜間就崩潰了。伊朗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地地方部落則趁機揭竿而起,在紅軍的配合與保護下下控制了伊朗地北方山區。

 另一頭的英國也是同時動手:蘇聯和伊朗在裡海地區沒有發生海上戰鬥,而在南部的波斯灣,英艦炮擊了停泊在那裡的伊朗艦隊。

 在卡倫河口附近的沙普赫爾港,那也是縱貫伊朗鐵路的起點,一支搭載登陸部隊地英澳聯合艦隊在8月25日凌晨4時08分悄悄駛入港口。

 這支小艦隊包括“亞拉”號炮艦、“法茅斯”號護衛艦、“卡寧布拉”號輔助巡洋艦、1艘炮艇、2艘武裝遊艇和2艘武裝的內河客船。

 英國人見港內伊朗軍艦毫無防備。艦隊指揮官哈林頓準將下令突然開火。

 “亞拉”號炮艦一炮擊中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購自意大利的“虎”號炮艦,將其重創。“亞拉”號隨後進入卡倫河航道,用艦上地3磅炮和機槍掃射其余的伊朗炮艇。對方水兵紛紛跳河逃命。到凌晨5時30分,英澳艦隊上搭載的印度陸軍士兵全部登陸完畢,佔領了沙普赫爾的港口。

 在沙普赫爾港還停泊著5艘德國貨船和3艘意大利貨船。雖然這些船始終處於兩艘伊朗軍艦的監視之下,但是它們的存在始終使英國不安,擔心其船員利用可乘之機在阿拉伯河中將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煉油廠船塢的唯一入

 當盟國船隊開入沙普赫爾港時,兩艘德國船的船員便開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地澳大利亞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國商船“霍亨菲爾”號地船員成功地引爆了船內的炸藥。但是鑿船的位置選擇不當。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爾港內其余的軸心國貨船全都被俘。

 在阿巴丹港,英國海軍“肖爾漢姆”號炮艇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炮艇,港內地其他伊朗軍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亞拉”號和“卡寧布拉”號隨後前往伊朗東南海域巡邏,在霍爾木茲海峽的阿巴斯港擊毀並捕獲了意大利商船“希爾達”號。

 8月25日白天。英國皇家空軍地一隊“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奇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上。接著。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倫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戰(姑且就當是激戰了,至少英國人是這麽說的對比傷亡就能理解西方政客和宣傳機構常說的“激戰”到底有多麽激烈。)之後佔領了阿瓦士。另一路英軍從伊拉克的哈納根出發,在25日凌晨4時越過邊界,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軍隊的堅決抵抗(不過似乎沒給英國人造成多大傷亡。),4天后才佔領克爾曼沙赫油田。

 伊朗南部的各個空軍基地被英軍一掃而光,空軍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軍的飛機則被英軍士兵拆毀。在伊朗最大的杜珊-塔佩空軍基地,英軍接收了那裡地沙阿茲飛機組裝廠,15架剛從美國運來、嶄新地寇蒂斯“霍克”戰鬥機被英國人沒收。運到了印度。

 在德黑蘭。禮薩汗在8月25日凌晨從曼蘇爾首相那裡得知英蘇軍隊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蘇聯大使和英國公使表示準備答應兩國政府地要求。

 不過晚了!英蘇使節的答覆是:兩國的軍隊將繼續向前挺進!

 盟國的進攻令伊朗措手不及。雖然禮薩汗知道,擁有強大兵力和武器裝備的盟軍要進攻伊朗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但直到最後一刻他仍天真地認為:出於道義上的考慮、以及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的尊重,盟軍還不至於把事情做到如此地步。

 道義,那是在對自己沒有威脅的情況下才可能講的道理;火都燒到自家後院了,白癡才和你來講道義!

 國際法和國際關系?都世界大戰了,幾個人會去遵守?

 盟軍迅猛的打擊把伊朗軍隊打得措手不及,整個軍事行動過程中(按照英國的代號來說就是“Y行動”),蘇英軍隊以其出其不意的突然性獲得了軍事上的成功,波斯灣的油田和縱貫伊朗的鐵路已經落入盟國手中。

 規模不大的伊朗空軍和海軍已經不複存在,陸軍部隊也被打得七零八散。一邊英印軍隊付出的代價是22人陣亡,42人受傷(可見戰鬥有多麽“激烈”!),而紅軍傷亡加起來不到30個!

 8月27日,曼蘇爾首相被禮薩汗免職,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

 8月30日。英蘇大使要求伊朗軍隊全面停止抵抗,將除外交人員之外的全體德國僑民一律驅逐出境,伊朗為盟國取道其領土運輸軍火武器和戰爭物資提供方便。

 8月31日,英蘇兩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僑民轉交蘇軍和英軍處置。

 到了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議會的同意,答應了盟國的條件。不過蘇聯個英國等不了慢吞吞地拖延:第二天英國和蘇聯再度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時內必須關閉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國僑民,否則盟軍將全面佔領伊朗。

 9月16日,英蘇軍隊壓向德黑蘭,伊朗國民議會被迫宣布禮薩汗遜位。第二天,英國和蘇聯軍隊開入德黑蘭。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部給抓了起來。其中身體健壯的一半人被蘇聯挑去。送到西伯利亞科雷馬的勞動營,在那裡挖礦;英國人乾地和蘇聯一樣乾脆:另外一半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大利亞。!

 禮薩汗退位後,把王位傳給了其21歲的王儲,然後動身離開德黑蘭。廢王一行先經伊斯法罕到阿巴斯港,在那裡登上了一隻波斯船。在上船前。禮薩漢命人挖了一塊波斯泥土,裝進一個小包。然後塞進自己的口袋裡他是回不來了。

 這隻船本來準備去南美洲,開到孟買後又決定改去英屬毛裡求斯島。因患晚期動脈硬化,禮薩汗決定去南非檢查,最後於1944年因心臟病發作死在了約翰內斯堡,這個沒有政治預見性的伊朗前國王活了65歲。

 1941年9月17日,年輕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議會大廈宣誓就職,從此開始了他艱難曲折的執政生涯(歷史上這個故事的結局和他老子一樣,仍是伊朗國王流亡海外,客死他鄉。),不過林俊可不像讓他到舒舒服服到1980年才給趕下台。

 去年年底。伊朗與英國和蘇聯簽署了一個三國同盟條約。

 在這個條約裡。英蘇兩國明確表示:兩國的軍隊駐扎伊朗“絕不意味著軍事佔領”,同時保證尊重伊朗地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並保證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之內完全撤出伊朗。此外,伊朗應把全境地一切公路、鐵路、江河、機場、港口、輸油管、電話、電報和無線電設施全部移交給盟軍管理,盟國保證伊朗在將來不被英國和蘇聯瓜分。

 不過條約是條約,人類歷史上不執行、不算數的條約估計要比執行了的多得多!英國和蘇聯在其佔領區所采取的措施,按照林俊的說法就是:“不瓜分你,那就是我腦子有問題!”

 在英佔區,英國人一方面肅清那裡地德國特務和親德酋長,一方面支持各部落的分裂活動,以對抗德黑蘭地中央政府。

 在紅軍控制的一邊,紅軍趕走了北方各省的伊朗總督,用傾向自己這邊的伊朗人取而代之,將這些地方完全置於自己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控制之下,有點國中之國的味道。林俊和蘇聯統帥部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同時支持由伊朗發展而來的伊朗人民黨在北部地區發展勢力、擴大控制區和影響,為戰後奪權、最終奪取政權創造條件。

 到今年初為止,紅軍在伊朗北部共有第402步兵師、第1山地騎兵師、第23騎兵師和兩個摩托化獨立團。而在伊朗南部和伊拉克的英印部隊則被編為第10軍團,並劃歸中東司令部指揮。

 對蘇聯而言,這次行動意義重大:這一帶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加上蘇聯和伊朗邊境最近處距離巴庫油田不到150公裡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現在不僅僅保證了一條國際補給線,還為林俊地中東戰略做了第一步實質性行動。

 出於政治原因,禮薩汗保住了性命為了“暖水”,蘇聯和林俊可是什麽都乾得出來地,更不用說蘇聯還有筆“波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又稱吉朗共和國)的老帳沒和他清算。

 從前兩年開始,按照林俊地戰略計劃,蘇聯已經在向伊朗西北部的部落地區輸送武器彈藥,培訓那裡的傾向蘇聯的武裝人員。這會蘇聯西部戰局激烈,但情報部門也沒放松對伊朗的控制和滲透在伊朗的東阿塞拜疆和庫爾德地區,兩個蘇維埃共和國正在籌劃組建之中。

 那兩個蘇維埃共和國不會並入蘇聯,而是伊朗的一部分,林俊對領土的還沒那麽大;也正是因為如此,只是“組建”而不是“成立”。

 這會英國人實際控制著伊朗整個南部地區,蘇聯連個波斯灣的出海口都沒佔到,林俊有點不滿意,但暫時也無可奈何!等西線戰局進一步明朗後,位於霍爾木茲灣北岸、扼波斯灣出口的阿巴斯港和阿拉伯海上的恰赫巴哈爾港是林俊志在必得的!

 阿巴斯港雖然只能停泊最大不超過40000噸的船舶,恰赫巴哈爾港更小,但都具有極度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而且從短時間看,比想在巴基斯坦獲得一兩個租借港口做軍事基地要現實的多。

 這會蘇聯同英國人的博弈在伊朗很微妙,這就是政治。至於這會的巴列維王朝,也就是個擺設而已。

 至於將來如何成功的獲得“暖水”出海口,林俊不擔心:歷史上紅軍在46年撤出伊朗,那是因為美國的威脅“等老子有原子彈了, 哪個家夥敢在我面前唧唧歪歪?!”

 “拳頭就是政治的保鏢,我就想要兩個港口的使用權和保證外高加索同阿拉伯海沿岸鐵路物資運輸的通過權,又不是要吞了伊朗!”

 林俊的想法“很善良很單純”,不過顯然英美會對此加以阻撓,就看到時候誰的拳頭大了也正因為如此,林俊沒讓紅軍部隊在去年就直插波斯灣沿岸:對於阿巴丹和木哈馬拉(霍拉姆沙赫爾,伊朗西南部的城市,最大的乾貨港。)林俊暫時不怎麽感興趣,那都是內河港,更遠的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拉伯海沿岸地區才是重要目標。

 控制了波斯灣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就等於控制了將來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命脈,林俊的戰略非常清晰。現在可不能同英美撕破臉,但等到合適和必須的時候,林俊會毫不猶豫的同英美亮出手裡的利劍,乾上一仗也在所不惜!當然,最終還是扶植建立一個傾蘇的伊朗政府,這就需要在時間合適的時候獲得伊朗政權,那就一勞永逸了。

 想要獲得波斯灣的石油,那就得先徹底控制伊朗,使其站到自己這一方浩大而長遠的戰略,不過這會在火車上的蘇聯青年代表團團員們還不知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