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血色大領主》第234章 瓦裡瑪薩斯
10月16日,倫敦的天還沒亮,街頭就出現了一群戴著黑色高帽的紅衣士兵。那是英國的皇家近衛團——女王衛士團(Queen’sGuard)在為迎接對習近平主席即將展開的國事訪問而進行儀式彩排。英國時間10月20日,習近平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騎兵檢閱場舉行的歡迎儀式,由菲利普親王陪同檢閱的,就是這支儀仗隊。

習近平主席檢閱女王衛士團。注意衛士團頭上毛茸茸的帽子。

女王衛士團因其奪目的裝束和高冷的表情而備受關注,每天在白金漢宮前進行的換崗儀式也成了遊客喜聞樂見的慶典,換崗儀式在四月到七月間每天進行,八月到三月間隔天進行,持續45分鍾。女王衛隊並不是王室的私屬武裝,盡管在名義上,衛士團的上校總司令是女王,並與王室成員保持著密切關系,但由於衛隊執行的日常任務屬於“公共任務”,因此還須接受倫敦地區行政權力機構的管理。

女王衛士團有著世界頂尖的軍樂隊,既能演奏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專屬進行曲,也能夠演奏時下流行曲目,比如美劇《權力的遊戲》主題曲。不過,有些國王可不覺得這有多好,1920年的某一天,樂團正在演奏當時流行的一支滑稽歌劇選段,忽然一名傳令兵帶來國王喬治五世的指示:“國王不曉得這個樂團剛剛演奏的是什麽,不過永遠不要再奏這支曲子了。”

因戰勝拿破侖而得名的擲彈兵衛士團

由於衛士團的主要執勤區域暴露在遊客的活動范圍內,總是有遊客試圖讓裝束罕見、表情嚴肅的士兵笑一笑。一名曾在阿富汗、伊拉克服役的士兵稱:“比塔利班更可怕的就是遊客。”然而,這支快要被遊客玩壞的衛士團,其實是一支承擔實際作戰任務,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有著豐富戰史的部隊。

女王衛士團標志性的熊皮高帽始於一場光榮的勝利。1815年7月,英國第一步兵軍團在滑鐵盧戰役中,戰勝了拿破侖的帝國擲彈兵近衛團。王室為此嘉獎了他們,賜名為“擲彈兵衛士團”(即現在女王衛士團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這個命名卻是誤會,實際上在戰爭中第一步兵軍團遭遇的是法國中衛營的獵騎兵,他們只是帶著和擲彈兵同樣的熊皮高帽。

戴著熊皮高帽的拿破侖騎兵

為什麽歐洲的精銳陸軍部隊往往被命名為擲彈兵呢?這和當時的戰爭情況有關。歐洲擲彈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起初主要作用就是攻城,後來由於對步兵方陣具有巨大殺傷力,逐漸成為歐陸戰爭的攻堅力量,具有扭轉戰局和壓垮敵人的威力。

複雜的戰爭環境對擲彈兵要求很高,必須身強力壯、膽大心細。因為他們扔的可不是輕便的手榴彈,而是沉重的炮彈。當擲彈兵在槍林彈雨中點燃引信後,他必須先鎮定、及時、準確地判斷好方向,再把榴彈丟到敵方陣地中。所以,擲彈兵都是軍人中的精英,身高過人,強壯出眾。拿破侖軍隊的平均身高是162-168厘米,而擲彈兵卻平均身高一米八。拿破侖時期是擲彈兵的黃金時代,他的近衛擲彈兵團是旗下最老牌的部隊之一,滑鐵盧之前未嘗敗績,士兵魁梧英俊而高冷。隨著戰術的演變,擲彈兵逐漸成了精銳步兵部隊的代名詞,所以這次負責迎接護衛習近平主席的擲彈兵衛士團早就不擲彈了,名稱隻代表榮譽。

戰勝過拿破侖軍隊的擲彈兵衛士團是女王衛士團的核心,建立得最早,從這個軍團的兵戎往事中可以窺見女王衛士團深厚的作戰歷史。

擲彈兵衛士團的前身是建立於1656年的第一步兵軍團,在“歡樂王”查爾斯二世因克倫威爾革命而流亡海外期間就宣誓效忠,並在1660年追隨查爾斯二世回國複位。在18世紀,這支部隊參與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與七年戰爭;維多利亞時期參加了克裡米亞戰爭,在英帝國殖民擴張時期的埃及、蘇丹、南非都有擲彈兵團的身影。一戰期間,擲彈兵團赴歐陸作戰,女王衛士團的其他四個步兵軍團都是在一戰結束前從擲彈兵衛士團析出而陸續建立的。二戰期間擲彈兵衛士團加入第三步兵師,由蒙哥馬利指揮,參與了在法國、北非的戰鬥以及“市場花園行動”等一系列著名戰役。冷戰後,他們也沒有缺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幾場世界矚目的戰爭。軍團成員作為步兵、坦克兵、飛行兵參與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其中2009至2010年在阿富汗展開的“HERRICK11”行動被稱為二戰之後英軍參與的最激烈的戰鬥。1917年,仍在激戰的擲彈衛士團,建立了專門負責王室保衛和儀仗的第五營,開始承擔護衛儀仗任務。迄今為止,女王衛士團在不缺席英國幾個世紀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外,已經保衛了10任國王和4任女王,是一支承擔著作戰、護衛、儀仗多重任務的部隊。

1889年頭戴熊皮高帽的的英國王家衛士團步兵

熊皮高帽:從精英的象征到“熊道主義危機”

女王衛士團的熊皮高帽由加拿大黑熊皮製成,軍官的帽子則用棕熊皮,是精英軍人身份的象征和莫大的榮譽。

19世紀,歐洲精銳擲彈兵佩戴熊皮高帽是很實用的。普通的士兵裝束對擲彈兵來講很不方便:三角帽不僅會干擾自己的動作,也會干擾後面同伴的投彈。

因此,歐洲各國擲彈兵都佩戴尖頂圓帽(最精銳的比如拿破侖的近衛擲彈兵團,則佩戴珍稀昂貴的熊皮高帽),一是方便擲彈兵的投彈,二是能對敵人造成心理威懾——一米八的身高在那個時代本來就需要仰視,何況戴上了黑黢黢的十八寸高的熊皮高帽。熊皮高帽也能起到一些防護作用,讓敵人搞不清楚哪裡是頭哪裡是帽子而開槍打偏。後來,英國人戰勝了拿破侖軍隊,這個獨特裝束被視作榮譽,為擲彈兵衛士團所征用並成為傳統。

19世紀初戴著尖頂圓帽的英軍擲彈兵

鬥轉星移,曾被視為榮譽的熊皮高帽,如今既無實戰作用,也不構成心理威懾,除了吸引了廣泛的公眾目光外,還招來了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據悉,每隻熊皮高帽需要一張加拿大黑熊皮,每年需要補充更新50-100隻。過去五年間,英國國防部在熊皮上面花去了32.1萬英鎊。2008年之前,國際動物保護組織指責英國軍方刺激了對加拿大黑熊的濫捕濫殺,舉行了數次聲勢浩大的抗議,各路精英名流紛紛加入,上書英國首相要求改變傳統。

2008年8月,英國防部在壓力下與動物保護組織達成一致,公布了用合成纖維製造人造熊皮高帽的研發計劃,但是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人造熊皮高帽的透氣性和散熱性都很差,使女王衛士團士兵們本來就略顯單調的執勤活動變得體驗更差了。英國防部又找到曾為安吉麗娜·朱莉等明星設計皮毛替代服飾的美國著名設計師馬克·鮑爾,據稱新的替代產品正在經受防水性測試,將很有可能列裝。英國防部發言人稱,“我們希望這一改變能夠向世界展示出我們是一個充滿關懷的國家。”如果替代品真的取代了熊皮,那麽就只剩不打算更新衛士團熊皮高帽的丹麥王室獨自壓力山大了。

傳統的女王衛士團,已成為英國社會萬花筒

除了帽子之外,傳統的女王衛士團近些年還經歷了不少前所未有的變化。

比如恐怖主義威脅帶來的變化。2014年底,英國國內外有針對英國恐怖行動的風聲,女王衛隊荷槍實彈頻繁調動,並暫時取消了遊客密集地區的日常巡邏,遊客想合影卻找不到他們人了。

這種謹慎並非過敏反應,女王衛士團作為英國王室的象征乃至英國的符號,更易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2013年,一名曾在塞浦路斯、德國、阿富汗服役的皇家火槍團第二營士兵,在撤崗回營時遇恐怖襲擊身亡。兩名英籍尼日利亞裔極端組織成員在街頭開車將其撞倒並刀刺致死,而凶手竟待在現場坐等警察到來。這起襲擊遭到了英國政治家和穆斯林領袖的強烈譴責。

還有同性戀士兵維權帶來的變化。2000年之前,英國防部禁止同性戀群體在軍中服役,1999年有300人因為性取向被開除出隊。2000年同性戀服役的權利得到承認和保護,同性戀維權組織Stonewell在2014年的報告將英國國防部列為對同性戀人群最平等的前100個雇主之一。

女王衛士團的士兵詹姆斯·沃頓(Wharton)成為這一變化的受益者,他以公開的同性戀身份在女王近衛騎士團中服役10年,2009年作為這一群體的代表首次登上《陸軍士兵雜志》封面,2013年期滿退役,成為“倫敦市自由的象征”。2010年詹姆斯在眾多戰友的見證下嫁給了伴侶湯姆(不過不久就分手了)。

女王衛士團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也前進了一大步。2012年12月11日,25歲的錫克教青年賈丁德帕·布拉爾成為300多年來歷史上第一名戴著錫克教頭巾在街上巡邏的女王護衛。賈丁德帕原為建築工人,他的祖父曾作為英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第一次在女王住所外執行任務時,家裡的五十名親戚都在現場圍觀,見證這個特別的時刻。

成為媒體焦點的錫克教衛兵

19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使錫克王國最後一名幸存的王位繼承人改信基督教,並將錫克王國變為英國屬地。1947年印度獨立時,錫克教徒生活的地區被分割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幾十年後的幾天,錫克教徒在女王衛士團中執勤讓人百感交集。這位隸屬於蘇格蘭步兵營的英國錫克教小夥子說:“以一名正宗錫克教徒的身份佩戴頭巾執行公共任務對我來說是巨大的榮耀。我們部隊的歷史非常厚重,我的信仰也是同樣。錫克教徒在英軍中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我們的頭巾代表著對正直的堅持、服務於他人的理念,以及至死不渝堅持信仰的決心。”

歐美國家的錫克教徒經常會因其蓄發、包頭巾而無法在軍隊或者執法部門任職。1991年,一名加拿大錫克教徒成為加拿大皇家騎警的成員,並在執勤時佩戴頭巾,在當時的加拿大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因為這違反了皇家騎警的傳統和著裝規定。在今天的美國,錫克教徒仍在爭取保留按傳統佩戴頭巾並同時在執法部門工作的權利。盡管出於對純潔傳統的熱愛,英國社會中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但英國主流輿論對女王衛士團的這一變化感到欣慰,因為這展現了多元化的社會和充分的信仰自由。

歷史悠久、傳統鮮明而一貫排斥變革的英國女王衛士團,在面對環境保護、宗教自由、恐怖主義、同性戀人權這些現代世界的議題時,也不得不改變自己。正像英國媒體所說,“白金漢宮前的衛兵換崗儀式中出現了新面孔,從中也可以一窺英國面孔的轉變。”

參考文獻:

1.Queen'sGuard'terrorthreat',rail'chaos'andhonourstips,AndyMcFarlane,2014,BBCNews

2.Blairsentintanksafter'chilling'threat,DavidBamber,2003,DailyTelegraph

3.AllTheQueen’smen:TheColdstreamGuards,2015.10,

4.Queen'sGuardwithdrawnfromoutsideroyalresidences,2014.12,TheGuardians

5.TheHistoryof1stTheQueen’sDragoonGuards,army.mod.uk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