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側妃一走,太子妃心情大為暢快,看向顧莞寧的目光也格外柔和親切:“顧氏,時候不早了,快些跪下敬茶吧!”
礙眼的人已經走了,剩下的安平郡王兄妹也翻不出風浪來。
顧莞寧微笑著應了,走上前,跪在準備好的蒲團上,先給太子敬了茶。
太子心中不快,不過,對著新過門的兒媳也不便說什麽,神色淡淡地接了茶,隨意地喝了一口便放置在一旁。
原本準備好的見面禮十分貴重,太子心中不痛快,便想換上一換。
太子妃卻已笑著張了口:“殿下不是說要將那株父皇賞的五尺珊瑚賞給顧氏的嗎?臣妾還是當日看過一眼,未曾細細欣賞,今日倒是能一開眼界了。”
太子隻得笑道:“孤這就命人將珊瑚呈上來。”
很快,珊瑚就被抬了過來。
三尺左右的珊瑚,已經十分珍貴。四尺的更是少之又少。五尺高的珊瑚,近乎一個成人高矮,閃爍著奪目的光澤。堪稱價值連城!
顧莞寧前世做了數年太后,什麽樣的好東西都見過。
這麽一株珊瑚,雖然稀有珍貴了些,倒也沒能令她動容。
她神色從容地謝了恩:“多謝父王厚賞,兒媳受寵若驚了!”
……這副平靜從容的樣子,哪裡看得出受寵若驚了?就連厚賞兩個字,都有些敷衍的意味。
太子心中不滿,面上卻未流露出來。
顧莞寧又給太子妃磕頭敬茶:“請母妃喝茶。”
做婆婆的,在兒媳敬茶的時候,少不得要刁難一二。
譬如東拉西扯地說上一通,讓兒媳多跪片刻,或者故意裝著手不穩,茶杯“一不小心”摔了一回,再或者,嫌棄茶太燙或者太涼了等等。
太子妃之前也曾生過類似的念頭,不過,現在半點這樣的念頭都沒了。
太子妃立刻接了茶,喝了一口之後,便命身邊的宮女賞了見面禮:“金銀玉器綾羅綢緞之類的東西,你也不缺。不過,我這個做婆婆的,總得表示一番心意。”
“這是一間綢緞鋪面,鋪面不算大,一年總能產出幾千兩銀子。這是鋪子的地契,你收好了。以後每年的胭脂水粉銀子也就有著落了。”
用一間綢緞鋪子做見面禮,太子妃出手確實大方。
顧莞寧含笑謝恩:“多謝母妃賞賜。”
敬完茶之後,顧莞寧這個新進門的兒媳,也要親自奉上自己為長輩做的針線,分別是一身新衣一雙鞋。
時間倉促,顧莞寧根本來不及親自動手——她的女紅平平,也做不出精細的針線活。這些衣服鞋子是由琳琅幾個丫鬟耗費幾日功夫趕製出來的。最後她動兩針意思意思罷了。
太子妃心中有數,也不挑禮,慣例地誇了顧莞寧的女紅幾句。
……
接下來,就輪到平輩見禮了。
顧莞寧為衡陽郡主姐妹三個準備的是各自一套精美的頭面首飾。衡陽郡主笑著喊了大嫂,收了見面禮。
益陽郡主因為於側妃被擠兌走的事,心中頗為不滿。不冷不熱地說道:“聽聞大嫂嫁妝極豐。沒想到,大嫂準備的見面禮也不過如此。”
太子妃面色一沉,正要呵斥益陽郡主。
顧莞寧已經收斂了笑意,淡淡說道:“我嫁妝豐厚與否,和你有何關系?”
益陽郡主:“……”
“我的嫁妝,有一部分是顧家給我準備的,有一些是祖母給我的。有當日太子府送去的聘禮,有皇祖父和皇祖母的賞賜,還有宮中嬪妃娘娘們的厚賜。”
“我在世一日,這些嫁妝就都屬我所有。日後我有了子女,我自會將嫁妝留給他們。
若是我命中福薄壽元不長,這些嫁妝就該送還顧家去。”“總之,不管如何,都和你毫無關系。不知你提起我嫁妝豐厚,到底是何用意?莫非是覺得我嫁妝極多,就該送一些給你不成?”
益陽郡主:“……”
益陽郡主只有十一歲,生的容貌嬌美,嬌憨討喜。在姐妹三人中,也一直是最得太子歡心的那一個。
因為太子妃膝下無女,她便成了府中地位最高最出風頭的郡主。
她從未想過,有朝一日,竟有人當面讓她難堪!
益陽郡主白皙的臉龐頓時漲紅了,一雙水靈靈的眼中浮出委屈的水光,看向太子,嬌聲喚道:“父王,大嫂欺負我!”
太子眉頭一皺, 眼中掠過不快:“顧氏,你是益陽長嫂,益陽還小,哪怕說話有不周全之處,你也該忍讓幾分。”
顧莞寧挑了挑眉,神色淡然地應了回去:“父王此言,請恕兒媳不敢苟同!”
“益陽今年十一歲,已經不是孩童了,也到了懂事的年齡。今日對著自己的長嫂就這般說話,焉知日後不會用同樣的語氣頂撞長輩?”
“再者,益陽一張口就嫌棄見面禮太輕,又提起兒媳的嫁妝豐厚,顯得貪婪算計。她雖不是父王嫡出,到底也是堂堂正正的郡主。這等品行,若是傳了出去,就連父王面上也無光彩。”
“父王若是真的心疼益陽,就應該對她多多管教。免得日後落個教女無方的名聲。”
太子:“……”
這個顧莞寧!
這張不饒人的利口!
他隻張口維護益陽郡主一句,顧莞寧竟連他也數落上了!還是一副語重心長都是為了他著想的模樣,讓他一口氣堵在胸口,吐都吐不出來……
益陽郡主原來是在裝哭,現在卻是真的哭出來了:“父王,我沒有算計大嫂的嫁妝!她是故意冤枉我!”
人言可畏,她是堂堂郡主,可不能落下貪財的惡名。
安平郡王也按捺不住了,沉著臉怒道:“二妹還小,大嫂說話何必如此惡毒。若是傳了出去,二妹閨名受損,日後還有何顏面出去見人?”
顧莞寧目光淡淡掃了過來,唇角扯出一抹譏諷的弧度:“原來二弟也知道名聲的重要。既是如此,當日在椒房殿裡,為何一張口詆毀自己的兄長,辱及太孫殿下的名聲?”
安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