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羨慕你,可以到洛陽玩,我卻只能留在長安監國.“李承乾一臉豔羨的說道.
“不要我我我的,你應該自稱本宮,不然小心讓禦史聽到了又要彈劾你.“武元慶笑嘻嘻的說道.
“哎,我現在也就能在你面前這麽輕松隨意了.“李承乾歎息一聲很是無奈的說.
“誰讓你都這麽大了,連孩子都好幾歲了,遙想當年初見你的時候你也就九歲,比現在小象兒大了沒幾歲,結果一晃你自己都當爹好幾年了,真快.“回想當年,武元慶也是很感慨.
“是啊,那年去晉陽是我從出生到現在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現在也只能在夢中回味了.“李承乾說.
“呀,今天是怎麽了,搞得好像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一樣.“武元慶好笑的說道.
“這不是看你剛從高原回來就又要去隨駕去洛陽羨慕嫉妒恨的不行嘛,要可以真想和你小子換一換.“李承乾白了一眼說道.
“行呀,我也想和你換一換呢,你要能說動你爹,我一萬個願意的.“武元慶說.
李承乾的想法武元慶很明白,正是少年心性喜歡玩鬧,偏偏卻礙於身份的問題只能困守在長安,他爹李世民都能每年去九成宮浪一浪,現在還要去洛陽,偏偏他每回都要留在長安監國,跟籠中小鳥一樣,只能懷揣對外邊世界的向往憑欄羨慕,那種感覺很心塞啊.
而相反的,作為死宅,武元慶是真不想去洛陽,累啊,再一個他還想解決長樂的事情,更不想去洛陽耽誤時間了.
一個想去去不了,一個不想去卻不能不去,兩個矛盾的人,李承乾對武元慶表示羨慕嫉妒恨,武元慶心中也是一樣的想法.
要是能換,兩人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的願意.
可惜,不能.
悵惘過後,李承乾再次開口,話題變了:“長樂的事情有打算了沒?“
“沒呢,之前的計劃少了關鍵一樣東西實現不了了,現在要重新想辦法了.“武元慶搖頭.
“那怎麽辦,你要跟父皇去洛陽,就算想出辦法來也不好執行啊,除非你的辦法是不需要你在場的,或者說有其他可靠還不怕惹怒父皇的人來幫你的忙.“李承乾有些失望的說道.
“這種事情肯定是自己來最穩妥,所以長樂不能按計劃留在長安了,得讓她也一起去洛陽,到時候如果我想出新辦法的話,隨機應變著來吧.“武元慶無奈的笑了笑.
“也隻好如此了,不然你倆這事兒可就不知道要拖到什麽時候了.“李承乾點了點頭.
“嗯“武元慶也點了點頭,之後想到了一件事,於是再次開口道:'對了,陛下要去洛陽,那往高原上遷移百姓的事情可就全你負責了,你可緊著點,別鬧出亂子來.“
“知道了,這個你就放心吧.有之前往草原,還有青海那裡遷徙的流程在,不會出亂子的.“
“那就好.“
..................
二月初,皇帝東巡洛陽的旅程終於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從玄武門出發.綿延不知多長,前頭已經到了渭水碼頭了,後邊還在玄武門沒動呢.
就在皇帝一行走渭水順流而下去往洛陽的時候,劍南道各州縣也開始了人口大遷徙.
不過這樣的人口遷徙和歷史上的那種人口大遷徙不太一樣.
在原時空中國歷史上有過六次人口大遷徙,在唐之前的只有一次,那就是魏晉時期,五胡亂華導致的衣冠南渡.
大批的北方士族,大戶,漢族王室貴族從北方長江以南的地區,
比如很集中的長江中下遊.而在唐朝時候發生過一次,那就是安史之亂,中原塗炭,北方漢民南渡到江淮,或者入川.
再之後就是宋朝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這次的遷徙規模要遠勝前兩次,累計南下移民五百多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還有一次是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這次的移民時間是最長的,前後五十多年,遷徙人口也有百萬之巨.
在北方地區廣為流傳著一首歌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鸛窩。“
這次大遷徙,不但人口之巨,時間之長世所罕見,還除了不少典故,歌謠是一個,還有一個是解手這一次的來歷.
說移民中的一些不願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綁著雙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就衝著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開手,我要方便。”時間一長,懶得多費口舌,隻喊一聲:“解手。”從此,大小便又多了一個代名詞—解手。
還有一個是身體特征,據說有這種身體特征的都是從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後代.
這個特征沒穿越前武元慶也有的,那就是“走起路來背抄手,小拇趾甲是兩個。”背抄手走路,那是因為兩手被成年累月反綁,遂成習慣。小拇趾甲是兩個, 說的是腳的小拇趾甲蓋兒上有一道豎紋,乍一看像是兩個指甲。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豎紋的來歷據說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讓他們脫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
再之後的兩次,規模就沒前四次那麽大了,第五次,明末清初的時候,動亂二三十年,蜀地禍害被張獻忠禍害慘了,一個省只剩下幾十萬人口,後來陸陸續續從湖廣等地往蜀地遷徙了許多百姓.
最後的一次就是粵閩等沿海地區下南洋了.
這幾次大移民不但遷徙人數多,關鍵遷移距離很遠,和現在這個時空大唐進行的人口遷移是不一樣的.
大唐現在搞得就是後世走西口,闖關東一樣,是從鄰近的省份到另一個省份這種短距離的遷徙.
像往草原上遷徙,就是從河東的忻州,並州,雲中還有關中這樣的靠近草原的地方遷徙的百姓.
遷徙百姓所走的直線距離往往不過幾百裡,雖然在這時候也算遠的,但說起來並沒有超出他們習慣的生活范圍.
就像朔州雲中,冀州,夏州這樣的邊境之地,所居住的漢民和鄰近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無論是說話,還是生活習慣都是非常相近的.
所以,從草原上遷徙原突厥人打散到漢地州縣居住,和遷徙漢民到草原上開荒,牧馬放羊都沒有受到太大阻礙.
從隴右,隴南,河西等地往青海高原的百姓遷徙也差不多,現在又輪到劍南道的羌人,漢民往高原上遷徙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