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時代,也就是大唐剛建立十幾年的時候,這裡的人們是幸福的,無論官員還是想要成為官員的人亦或者孩子們。
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考試這一項讓人痛苦的事物。
秦朝以前,選拔官員用的是世卿世祿,後來用軍功,東周的時候是客卿食客到了漢代,用的是察舉製和征辟製,魏文帝的時候陳群搞出了九品中正製,按出身,品德來考核民間人才,這玩意可操作性很大,弊端明顯,造成了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期,坑爹的科舉制度基本形成確立,天下英才進入吾轂,就是李世民看著魚貫而入的科舉進士進太極殿時發出的感概。
科舉制度玩的是排名,好壞的排名,坑的是全天下的莘莘學子。
但好在貞觀二年的時候,這一坑爹的措施李世民還沒有用出來。
也讓這些幸福的人們免除了考試成績差,被人比下去後那種失落丟人的感覺。
但武元慶可是從後世穿越而來,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同樣是排名下的產物。
後世他從幼兒園一路衝到大學,尤其是高考之前的那近二十年的時間。從開始的半年考兩次,一次期中一次期末,到中考以前的三五天考一次,一直扛到高考前的幾乎天天考試。
考完試總要排名次,小到班級排,再大點的有年級排名,還有全鎮全縣排名。
每次考試排名的時候那絕對可以說哀鴻遍野。
你考了多少分,排到了多少名,是前列還是中遊或者是末尾那是一清二楚的,完全特麽沒有一點點的**可言。
對學習好的或者壓根不在意分數的人這個到沒什麽,但對那些學習一般或者學習成績下滑,亦或者是要臉的好勝心強的人來說,這種排名次如同扒光了衣服一樣讓人感到羞恥,難堪。
武元慶從下到大上學二十多年,那種感覺可是體驗過無數次的,好在絕大多數的時候他的成績很好,而且穩定。
但有過的幾次成績下滑,掉了一兩名的時候,也是覺得非常丟臉的,還要被老師點名。
所以,論起對排名的感受,武元慶這時候絕對是祖師爺級別的。
他弄出來的功德碑就像考試排名次一樣,那是把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拿出來和別人進行最直觀的對比。
這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讓人感恩排在前邊的人,一方面卻又能讓排在後邊的人遭到別人的恥笑鄙夷。
如果說沒有武元慶捐的那五萬石糧食,亦或者說後邊的人捐的糧食能稍稍符合一下他們的身份,這個功德碑對這些人來說就是誇功炫耀的資本,但很可惜,武元慶捐的太多,這些人捐的太少了,這功德碑一旦製成呈現在百姓們面前,除了武元慶,這些身家豐厚卻在蝗災面前隻肯捐幾百石的人絕對會遭到所有人的唾罵鄙夷,絕對有永載史冊的機會,弄不好就是遺臭萬年的典范。
武元慶這個計策很惡心人,但卻是絕對的管用。
就在從皇宮中傳出皇帝讓武士棱弄功德碑這個消息後,長安權貴們家中不知道砸爛了多少硯台,鎮紙或者花瓶,但顯而易見的是所有人都聞風而動,派人趕到司農寺求見武士棱要修改捐糧數額。
‘父親,難道這麽眼睜睜看著武元慶的詭計得逞嗎“崇仁坊長孫無忌的府邸,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衝漲紅了臉問道。
”要不然呢,你有辦法可以讓我長孫家免去丟人現眼的危機嗎“長孫無忌黑著一張臉冷哼道。
面對老子的質問,長孫衝囁喏了好一會後搖頭。
“武士彠真是生了個好兒子,
竟然能想出此等辦法來,不顯山不露水,卻逼得這麽多人就算心不甘情不願也的乖乖的大把的捐糧。後生可畏啊”長孫無忌看看自己的兒子,想想武元慶,一臉感慨。而在另一個坊的房玄齡府邸,房玄齡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生子當如武元慶,武士彠好福氣“。
可房玄齡的長子房遺直卻不讚同他老子的話,一本正經的反駁:”父親,孩兒不這麽認為,孩兒覺得武元慶這次算是闖了大禍了,一下子得罪了這麽多權貴大臣,等未來這些人緩過來,發動反擊的時候,有應國公好受的“。
”此言差矣,雖然得罪了很多人,但武元慶卻得到了陛下的恩寵, 而且他這樣做也是為了百姓們好,和他比起來,為父這次倒是顯得過於小心過於迎合他人了“房玄齡摸了摸頜下一胡須說道。
“可,父親您不也是為了不得罪其他人嗎,再說了您早就把糧食準備好了,只是沒有捐出去而已,但您也已經做好打算,等到了時間就搭粥棚施粥的”。
“不管什麽原因,什麽理由,錯了就是錯了,就應該有認錯的勇氣”房玄齡說道。
見兒子還要反駁,房玄齡擺擺手說道:“好了,你趕緊和阿福把那準備好的五千石糧食給武士棱送過去吧“。
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長安城裡許多的國公家裡邊。
武元慶一捐就是五萬石,這樣的數字嚇傻了無數人,像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人家裡還能拿出五千石來捐,可那是因為這些人家早就已經開始在城中收糧了,而且本身也開著有兩鋪的。
但這樣的人家並沒有幾家,絕大多數的國公家裡邊有存糧,也夠幾千石甚至有上萬石,但不說他們家裡的消耗,就說明知道蝗災要來,年底要顆粒無收,就算糧食有多余也舍不得捐出去啊,總要留點糧食以待來年的吧,俗話說的好嘛,家有余糧心不慌。
更別說這些人在長安附近哪個沒有一兩個莊子的,莊子上有幾百上千的佃戶的。
雖說主家沒有養佃戶的義務,但要真是不聞不問由著這些人賣兒賣女,或者餓死,那這個主家也就臭了,還怎麽當官,皇帝都不想用你的。
所以這些人是最糾結的,不捐丟不起那人,也怕被皇帝記恨上,可捐吧,糧食又沒那麽多,或者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