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後,就在倭國人東家進西家出的忙著送禮拜會各位重臣,公國,郡王親王的時候,武元慶已經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別的地方。
也不能說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了,更準確的說是因為他老爹的緣故,所以武元慶不得不把視線暫時從倭國人身上移開。
中秋節一過,長安城裡陸陸續續的開始有很多的外地人到來,一開始是周邊的,繼而是稍遠的地方的,例如隴右,或者晉陽那邊的,再往後還會有更多更遠的人會到來。
為什麽會來這麽多人呢,因為今年四月份,也就是打敗突厥,頡利可汗被押到長安後,李世民欣喜若狂下,頒布旨意,以後朝廷會舉行科舉考試,也就是全國統考,每三年考一次,今年則是首屆科舉考試。
貞觀二年的時候,武元慶就給李世民灌輸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先進性,以及對遏製世家門閥的重要作用,當時為了讓李世民重視算術等在李世民看來是雜學的科目,武元慶還特意告訴李世民學好算學,以後很可能造出飛上天的東西。
雖然後來因為眾大臣,尤其是身後有世家門閥背景的大臣們反對,科舉考試的議題暫時被擱置,但李世民卻是記在了心中,一直心心念不忘。
時不時的就會就這個事情和心腹大臣們商議,說服,經過兩年的時間,尤其是挾大勝突厥的威勢,李世民終於在四月份頒布了旨意,將科舉選官制度徹底的定了下來。
而因為之前的十來年,也就是大唐建立後到現在的這段時間,一直都沒有太正經的選拔過什麽官員,加上大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三生六部的制度更加的完備,需要的官員也越來越多,導致各地各部門可用的官員短缺,所以以前很多反對的大臣在這次也偃旗息鼓沒有再繼續反對。
科舉考試,李世民基本是按照武元慶給他講的程序來的,而武元慶對科舉考試的了解則大多來自於電視,小說等地方,講的也大多是明朝清朝的方法流程。
清朝的科舉流程完全是沿襲的明朝,明朝的科舉制度則已經達到了最完備的狀態。
明朝的科舉一共分的四級,第一級是童生試,然後鄉試,然後會試,最後是殿試。
一共四級考試,今年四月份開始頒布旨意,然後到了八月份就要求考完前兩級,四個月的時間考兩級看起來時間是足夠了,但是想想這時候的交通情況,走路基本靠走,家世不錯的才能騎個馬,坐個車什麽的,四個月的時間真沒多寬裕,甚至是考的太倉促了,不過誰讓是第一次沒經驗呢,倉促就倉促著來吧。
尤其是童生試還是一共分的兩級考的,先要經過縣試,然後再到州治所考州試,也叫府試,算起來其實是四個月考三級,倉促的不要不要的。
之所以童生試要考兩次,是因為李世民已經預見到報名考試的人肯定會很多。誰讓他貞觀二年的時候就下令各地增建了許多官學,還有不少私學,然後因為印刷術被武元慶發明出來,紙張現在的價格也不像以前那麽貴了,導致的結果是書籍的價格大降,尤其最開始的時候印刷出來的四書五經,還有九章算術之類的書籍全部是無償下發給各地學舍的。
學校多了,能用的書籍多了,自然而然就導致這兩年上過學讀過書的人也多了許多。
這些人良莠不齊,甚至不少都只是受到了啟蒙教育而已,如果不加篩選的讓人們報名,必然會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所以才有了童生試的兩級考核,為的就是篩選打下很大一批學問不夠的人來。
這樣一來,也能增加科舉考試的含金量。
其實不只是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會這樣篩選,之前的那幾個朝代,乃至歷史上科舉制度真正確立的唐朝,也是有這樣的初選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的就曾在贈張童子序裡邊寫到:唐製有童子科,公此序甚備。公貞元八年,陸贄門下及第,童子時亦升於禮部,故謂俱陸公之門人。
韓愈是貞元八年的時候參加的童子科,也就是童子試。
他說:天下之以明二經舉於禮部者,歲至三千人。始自縣考試,定其可舉者,然後升於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與是數焉。州若府總其屬之所升,又考試之如縣,加察詳焉,定其可舉者,然後貢於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與是數焉,謂之鄉貢。有司者總州府之所升而考試之,加察詳焉,第其可進者,以名上於天子而藏之,屬之吏部,歲不及二百人,謂之出身。能在是選者,厥惟艱哉!
這段話裡,韓愈就點名了就是他考試那時候,每年報到禮部可以參加鄉貢考試也就相當於明清時候會試的人就有三千人左右。就這還是先經過了縣裡邊的童子科考試淘汰完,然後參加州裡邊的考試,繼續淘汰完剩下的。
然後明經和進士科每次通過的人不到兩百。而那時候明經科相對簡單,十分之一的錄取率,進士科的則要難得多,是百分之一的錄取率。每次科考進士科基本在十個人左右,很多時候都不到十個。這就是原本歷史上的唐朝科舉,也正是因此後來中進士的地位才會那麽重要,甚至於進士成了科舉的代名詞。
李世民這回是第一次舉行科舉考試,是先經過縣州兩級童生科考試淘汰掉一部分,然後再經過各道的鄉試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省級考試再淘汰掉一部分,最後才是到長安舉行的會試。
鄉試因為是在八月舉行, 故又稱秋闈,鄉試完了就該準備會試了,雖然會試定的時間是明年春天的時候,但是由於是在長安舉行,路途遙遠,故而在鄉試結束後,各地有資格參加會試的考生就開始從家裡出發往長安趕了。
照理說,長安周邊的人應該不急於趕來長安才是,因為離的近嘛,可以在家裡多待一段時間,完全可以等到明年春天考試前一個月,或者半個月再來也不遲。
但實則不然,不管是離得遠的還是近的,幾乎都是在鄉試結束後就收拾行李趕往長安了。
離得遠的擔心路上出問題,所以要預留足夠的時間來趕路,而且到了長安你不能說就著急忙慌的考試吧,總的留有複習的時間吧,可是如果走的遲了,必然就要遇到趕了一路,沒時間複習,到了長安面臨的又是馬上考試的情況,那肯定是會影響發揮的。
而離得近的雖然不用擔心趕路的問題,但早點到長安安頓下來,安安穩穩複習總歸是比在家裡待著要好的,而且還有機會可以和各地的考生交流學習一下,比在家裡死讀書要好多了。
至於說這事情和武元慶有什麽關系,那是因為這次科舉考試是歸吏部管的,而他的便宜老爹武士彠則是被任命的會試的主考官。
這就不能不讓武元慶重視了,歷史上任何一次科考,都是事關國家選拔人才的大事,因為科考出問題受到牽連的主考官也是多了去了。
武元慶可不想讓便宜老爹在這事情上栽了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