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明中信一臉懵逼。
“你可知道明教?”錢師爺再次確認。
“明教,這是什麽鬼?”明中信仍舊不知所雲。
柳知縣見此情形,也就知道了,明中信確實不知事態的嚴重。
他示意錢師爺為明中信介紹一下。
明教,根源來自於元朝末年的小明王韓林兒。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初投到郭子興麾下,郭子興的紅巾軍所奉之主就是小明王韓林兒。小明王韓林兒本為韓山童之子,而韓山童則是元末活動於HNHB一帶的白蓮教首領。韓山童起事時,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HN及江淮一帶的民眾都欣然信從,與此同時,劉福通與羅文素、王顯忠等人也散布傳言,說韓山童本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應當為中國主。於是,他們聚眾計劃起兵造反,事情不慎泄露,倉促起義,建立紅巾軍。
紅巾軍起義就是以明教為起事的招牌,眾人為韓山童加上一道光環,稱他是宋朝皇室之後天下本是大宋的,只是後來被蒙古貴族奪去,宋朝皇室之後有理由出來重掌天下,於是就明主出世,戰勝黑暗,由此小明王就以大宋政權的旗號作為號召,聚眾起義。
而郭子興起義,要增加自己的權威,也需要借助小明王的牌子,所以奉小明王為主,而朱元璋也就與小明王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後很長時間,老朱借助小明王旗號,最終因小明王失足落水身亡,老朱不得以才自立為主,為紀念小明王,以明為國號。
然而,小明王的舊部因小明王是在朱元璋的保護下死亡,所以皆認為朱元璋為篡奪了小明王的江山,紛紛以明教的名義針對大明展開了一輪報復行動。
大明建立以後,為防止別人再借此來聚集民眾,窺伺皇帝寶座,下令嚴禁明教,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明教遭到重創。
如此做法,導致明教反彈,報復頻發,無數官員莫名身死,死者或面帶詭異的笑容,或平靜無波,朝庭派出錦衣衛嚴查,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好不容易查出是明教所為,並將其清剿一空,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而明教當時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三笑斷腸散、平靜無波丸。這兩種毒藥將大明官場攪得天翻地覆。
而今,明府仆役居然中了三笑斷腸散,可能就是明教余孽所為。
“怪不得柳知縣如此重視,親身查案。”明中信聽後心中也是一驚。看來那股勢力來歷非常啊,怪不得如此嚴密,自己還真得要極度重視了。
“對這股勢力,你還有何線索?”柳知縣希冀地望著他。
明中信沉吟,該不該告訴他們那個客棧呢?如果告訴柳知縣,那如何解釋這線索來源,這是個問題。
隨著明中信的沉吟,柳知縣和錢師爺越加期待了,因為如果明中信沒有線索,絕不會如此沉吟。
“縣尊大人,學生其實已經線索,不過不知這個線索現在還管不管用。”明中信一咬牙,現在應該是和柳知縣同舟共濟的時候,只能以此來換得他的信任,否則自己再想獲得信任就難了。
柳知縣和錢師爺一臉驚喜地望著他。
“其實,學生之前已經抓到一個內奸,也是一個仆役。”說著,明中信看看二人。
“那仆役現在何處?”柳知縣急切地問道。
“也已經自殺身亡!”
柳知縣和錢師爺一陣失望,他們就知道,明教不會如此疏忽,
讓他們輕易獲得線索。 “不過,學生與他談過,他透露說,他乃被逼所為,只因為兒子被抓,為救兒子只能聽命。現今,無限懊惱,但為不連累兒子,只能自殺。”
“還有呢?”二人齊聲問道。
“他名叫周漢,其他的他不敢透露,只是懇求我如果以後接觸這股勢力,有機會能夠將他兒子救出。而後,就自殺了。”
“就這。”柳知縣失望地問道。
“對了,還有一個線索。”明中信好似剛想起來。
“臨終,他好似說到‘米駝會’三個字,但我沒聽真切。”
“米駝會!”柳知縣心道,難道不是明教?
“東主,會不會是‘彌勒會’?”錢師爺提醒道,“當年小明王不就是自稱‘彌勒降世’嘛!”
“對呀,我怎麽沒想到?這還真的是明教余孽!”柳知縣與明中信恍然大悟。
經過這麽多年發展,明教可能已經積蓄了強大的力量,更何況他們還在暗中, 依靠明家和一縣的力量,只怕不能夠剿滅,看來只能上報了。更何況現在一無明教藏身線索,就是想出力也無法啊!
柳知縣如是想。
明中信訕訕的說道,“學生還有一事稟告。”
大爺,您可不可以一次性說完,如此大喘氣,會讓我們心臟受不了的。柳知縣與錢師爺相視無奈,心中一陣吐槽。
“學生和那周漢談話時,他提到他與上級使者聯系時一次在客棧之中,一次在破廟之中,雖未看清真人,但卻是沙啞之聲。”
“客棧,破廟!”柳知縣心中沉吟片刻,望向錢師爺。
“縣城中有兩間客棧,悅來客棧和迎松客棧。至於廟宇,只有白玉奶奶廟,裡面有一位廟祝,不過已經年邁,在縣城已經呆了有五十多年。”錢師爺如數家珍道。
“派人喬裝打扮盯緊這兩間客棧,查查這些時日出入人員。至於廟宇,估計應該是臨時接頭之所,沒有什麽可查探的。”柳知縣吩咐道。
錢師爺一臉為難道,“東主,是否也得預防縣衙內也有內奸?”
錢師爺一言驚醒夢中人。
“哦,還真有這個可能。”
不錯,明家作為一個鄉紳,明教估計是企圖圖謀明家錢財,而要想做大事,依明教習慣做法,他們不可能不針對縣衙啊!
想及縣衙中也有明教教徒,柳知縣打了一個寒顫。
如果自己被下了平靜無波丸?柳知縣搖搖頭,不可能,不可能,一定不會。
“縣尊大人,”明中信道,“學生有一計,不知當講不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