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對周搖的勸阻未加理會,轉向杜彥問道:“待得我軍收復定州之後,若染乾所率突厥主力回撤救援定州,你該當如何?”“末將正欲請元帥的示下,末將率軍將突厥東路主力拖在原地三日後,又當如何?”
“我料染乾此番被沙缽略重新啟用,是對其父子的一種試探,正因如此,一旦我軍收復定州,染乾心中所想,必是怎樣保全其麾下人馬,全身而退,而無心與我軍爭奪城池,鑒於彼所率人馬要多於我軍,而定州又非其率軍撤出關外必爭之地,故不妨也放他出關便是。周總管,你以為怎樣?”
“元帥所言甚是。窮寇莫追,既然難以將其全殲,不如放染乾出關,以免生後患。”周搖見楊廣隨軍出征的決心已下,情知再要多勸也是無益,隻得抱拳答道。
東線戰事的進展未盡如楊廣、周搖等人預料的那樣,李渾率領三千隋軍騎軍趕到定州城外時,只見定州城頭上已豎起了隋軍的旗幟。
李渾叫開城門,率軍進入定州城,但見城內已是空城一座,非但看不到突厥軍士的影子,即連城中居住的百姓也都沒了蹤影。
李渾經向東線馳援定州,提前入城的隋軍將佐打聽,才得知,窟合真所部不知為何,突然從定州撤軍出了關,並且臨從定州、砂城等地撤軍前,強迫兩座城中的百姓隨他們一同遷往了關外。
李渾雖對未能為其兄長李祟報仇雪恨感到遺憾,但對軍機要務絲毫不敢懈怠,忙命軍士報信給楊廣,稱東路突厥大軍已主動撤出關外,定州已成為一座空城,請示楊廣下一步該如何采取行動。
楊廣接到李渾差人送來的軍報時,他與周搖率領的隋軍兩萬人馬已行進至距定州僅四十裡的地方,對窟合真不惜拋下染乾所率七萬大軍,突然離奇地從關內撤出一事,楊廣一時之間也頗感摸不著頭腦。
“兵事非同兒戲,沙缽略傾其部族全部人馬,大舉南侵,如今勝負未分,卻突然撤去一路人馬,這其中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突厥發生了內亂,沙缽略後院起火,所以才迫不及待地傳命東路撤軍。”周搖從楊廣手中接過軍報,仔細看罷,篤定地說道。
“窟合真擄民而歸,拋下了染乾一支孤軍尚在並州東郊,他就不擔心染乾所部被我東西夾攻,一舉全殲於關內?”楊廣當即對周搖的說法表示了質疑。
“末將料想,染乾想必已提前得知了窟合真率軍撤出關外的消息,並且其所部七萬人馬多半已擇定了出關的退路,故而才滯留並州附近至今,以起到掩護窟合真從定州撤軍的作用。即便如此,元帥,末將以為,這也給我軍創造了一個全殲染乾所部的絕佳時機。”
楊廣本想率軍出征,打敗突厥軍隊,收復定州,出一出被沙缽略父子戲弄的惡氣,接到李渾軍報後,不免有些氣餒,及至聽周搖建言要全殲染乾所部,眼前不禁一亮,連連點頭道:“不錯,染乾孤軍深入並州,正可東西兩面夾攻,將其全殲。周總管,現在就下令全軍回撤並州,與杜總管合兵一處,全殲敵軍吧。”
“元帥,窟合真絕非泛泛之輩,他既能拋下染乾所率東路軍主力,先行撤出關外,必定已為染乾所部擇定了一條全身而退的撤軍路徑,咱們兩路人馬加起來,仍少於染乾,欲要一戰而全殲敵軍,非得好好謀劃一番,方能做到,切不可操之過急呀。來人,拿輿圖來。”
有軍士拿來輿圖,楊廣和周搖站在輿圖前仔細看罷多時,周搖指著並州城東的一條通往雁門關的小道對楊廣說道:“倘若果如末將先前所料,窟合真突然從關內撤軍,是出於沙缽略的命令,那麽臨行前,窟合真多半已經獲知了雁門關已被我軍收復的消息,他如傳命染乾於他撤出關外後率軍從此小道斜插向北,與雍虞閭所率西路軍會合,強攻雁門關,破關而出,則燕總管麾下一萬人馬決計是阻擋不住兩路突厥大軍十幾萬人馬的。所以,要想全殲染乾所部在並州附近,我軍須搶先堵住染乾北上與西路突厥大軍會合的唯一通道才行。元帥以為如何?”
楊廣又將染乾大軍所在的位置和其東西兩面撤軍出關的道路仔細查看了多時, 指著輿圖上砂城所在的位置,說道:“砂城曾兩度被突厥攻陷,周總管方才之言雖不無道理,但也不能排除窟合真在關外留下一支兵馬,接應染乾所部從砂城撤軍的可能,要想將其全殲於關內,對我軍而言,依然面臨兵力不足的困難,如兩面同時設伏,圍堵染乾所部撤軍,只怕他會作困獸之鬥,難以擋得住他,如集中兵力擋其一面,又難保他不會從另一面脫困而出,難哉!”
周搖反覆比較了染乾可能會選擇的兩條撤軍路徑,最終仍堅持認為,染乾率軍於並州附近北上,與西路突厥大軍會合,突破雁門關隘,撤出關外的可能較大,遂建議楊廣集中兵力在並州城東北上的小道上設伏,而不必顧及砂城方向。
楊廣因慮及敵我雙方軍力對比,隋軍仍少於突厥軍隊,要想一戰全殲染乾所部,不宜分兵,所以勉強允準了周搖的請求,同時派出兩路斥候:一路趕回並州城東,告知杜彥,改變之前定下的放染乾所部撤出關外的策略,一俟發現染乾有主動撤軍的企圖,即率軍從後掩殺,不給其以喘息之功;另一路則立馬趕到定州,告知李渾及東線率軍馳援定州的將佐,設法派軍堵住砂城這一條染乾可能選擇的撤軍路線,逼其掉頭向西,改從雁門關破關而出。
爾後,楊廣與周搖率領兩萬隋軍,掉頭向西北方向一路疾行軍,於當日定更時分,迅速趕到了位於並州城東北方向的小道設伏,一場全殲染乾所率領的突厥東路主力的大戰就此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