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施展出輕功提縱術,甩開灌頂等眾僧,徑直出了天台寺,順著山道飛也似地跑下了天台山。
堪堪跑出有多半個時辰,李靖回頭望見身後並沒有任何人追來,這才收住腳步,就近找了處僻靜的所在,貓腰藏進一叢竹林中,一面靜下心來,反覆琢磨著剛才在天台寺中窺得的智覬和獨語兩名高僧對待楊廣邀智覬前往廣陵一事上所持態度細微的差別,一面等候著天黑下來,再重返天台寺,探聽清楚天台寺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故,致使智覬無法立即動身前往廣陵。
智覬雖然給他出了道難題:要楊廣先答應皈依佛門,才肯去往廣陵一行,但李靖憑借著聰穎過人的頭腦,仍能及時察覺出他在這件事上所持態度與獨語還是截然不同的:既然開出了條件,就意味著楊廣一旦答應智覬提出的條件,他即會應邀前往廣陵的;而獨語卻分明是不大讚同智覬前往廣陵去見楊廣的。
聯想到昨日自己在天台山後山的所見所聞,以及今日清晨與智覬、灌頂二僧邂逅於山道上,自己報出受蕭氏之命前來求見智覬時,灌頂對自己所懷的深深敵意,李靖私下裡猜料,智覬所說的寺裡最近發生的變故多半和那位法名喚做獨靜的和尚有關,進而推測出智覬夤夜上山,急於返回天台寺,也必與獨靜和尚有關,遂打定主意,要於當晚悄悄潛回天台寺,將天台寺中發生的變故探聽明白,以便相機對智覬提供幫助,及早促成他前往廣陵去見楊廣。
心中打定了主意,李靖索性倒頭臥伏於竹林之中,酣然大睡了起來。
這一覺直睡到天將傍晚時分才醒了過來,他也顧不得自己幾乎一整天水米未沾,又在竹林之中眯著眼假寐等到天色完全黑了下來,才閃身躍出了竹林,沒敢原路返回,改從山道一側茂密的山林間穿行而過,重新返回了天台寺。
翻牆躍入寺中,李靖四下張望,見天台寺中一如昨日,並沒有格外加強戒備,遂徑直向位於寺中第三進院落的方丈一路潛行了過去。
方丈房內亮著燈,李靖伏於窗下,探出頭朝房內望去,瞧得明明白白,窗紙上映出兩道長長的人影:房中應是有兩人正在談話。
由於忌憚房中有身負武功之高手察覺到房外有人,李靖未敢捅破窗紙,窺探房內的具體情形,隻屏住呼吸,趴伏於窗根底下,豎起耳朵,偷聽房內兩人的談話。
只聽一人說道:“師父勞累了一天,還是早些歇息吧。明日一早又要下山去找獨靜師父了。”赫然竟是灌頂的聲音。
隨後聽到智覬低沉的聲音傳來,向灌頂吩咐道:“日間人多眼雜,未來得及和獨語師兄多做交談,現在為時尚早,你這就去將獨語師兄請來,我和他還有話說。”
“師父的意思,要欲赴隋朝晉王之邀,前往廣陵助他撫綏江南了?”灌頂得了智覬的吩咐,並沒當即離開,而是向他問道。
李靖伏在窗外,聽得心頭一緊,忙凝神屏氣,想聽聽智覬的回答。
“就目下咱們寺中的情形而言,為師還不宜立即動身前往廣陵,相助晉王撫綏江南。不過,灌頂,你也須明白,既然你和一眾師兄弟當初選擇了改投入我的門下,就意味著今後一切行止需以天下蒼生為念,頭腦之中再無胡漢之分,無論日後為師和獨靜師兄的這一場爭執結果如何,你身為大師兄,須當時刻引領一眾師弟,謹記這一條才是。”
“師父,您莫怪徒兒替獨靜師父說話。在改投入師父門下之前,徒兒追隨獨靜師父多年,深知他心地善良,只是胸襟不夠開闊,若不是十幾年前與師父辯論佛法受挫在先,受蕭無垢、蕭如水兩名惡徒蠱惑於後,性情也決不至變得如此乖張、古怪,這回執意要同師父作對的。還望師父日後能善待於他才是。”
李靖在窗外聽了灌頂這番話,心中隱隱約約地領悟到了獨靜、獨語和智覬三人為何以師兄弟相稱,卻非出自同一師門的真相,也獲知了灌頂原先是獨靜的徒弟,不知後來因為什麽才轉投到智覬門下這一隱情。
房中,智覬長歎了口氣,對灌頂說道:“我又何嘗不了解獨靜師兄的為人呢?旁的不說,隻說這些年來他因與貧僧辯法受挫,招致眾叛親離,數十位弟子棄他而去,轉投我的門下這一件事,如果他是心地險毒之人,憑他那一身絕世的武功,只怕為師早就不在人世了。為師是唯恐獨靜師兄受別人的蠱惑,此次不辭而別下山,做出於隋朝平定、撫綏江南大不利的事情,犯下不赦之罪, 才如此急於尋找他,勸他回山靜修的,怎會存心和他過不去呢?日間我瞧獨語師兄對隋朝晉王邀我至廣陵一事心存疥蒂,他是你的同門師伯,你得空時也要替為師多勸勸他才是,切莫要他心中也存了胡漢分別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啊!”
“師父宅心寬厚,依徒兒想,獨語師伯多半因念及與獨靜師父手足情深的緣故,才不大讚同師父今日便答應下隋晉王的邀請,前往廣陵的,只要師父能勸獨靜師父返回天台山,不再過問世間紛爭,獨語師伯是會站在師父這邊的。師父請稍候片刻,徒兒這就去請獨語師伯前來。”灌頂說著,手推房門走了出來。
李靖情知灌頂不比智覬、獨語二僧,若論起功夫來,和自己相差不甚多,生怕他發現窗外有人,急忙就地臥倒,身子緊貼在地上,屏住呼吸,直等到灌頂走遠了,才重新坐了起來。
從智覬和灌頂師徒的一番對話當中,李靖已可對天台寺中最近發生的變故作出一大致的推測:智覬大師和獨靜和尚多年前曾結下過宿怨,導致了以灌頂為首的原獨靜和尚的許多弟子轉投到智覬門下,最近,獨靜不知受了什麽人的畜意蠱惑,私自下山去了,智覬因擔心他犯下於隋朝不利的大錯才如此焦急地率領灌頂下山尋找他,想勸他回山,不要乾預世間的紛爭。獨語因與獨靜是多年的同門師兄弟,在未找到獨靜下落的情況下自然不讚同智覬應楊廣之邀前往廣陵一行。
窺得了天台寺中的這一隱密之後,李靖此時心中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是:智覬大師在隋朝和南陳殘部之間,倒底會傾向於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