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遊戲美食家》第540章 重陽淵源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持久的“久”同音,是短命的意味,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崇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表現在季節習俗中。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奠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相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不祥之意義,因此才遭到人們的喜愛。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根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好像“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聽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傳闡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與八月中的鄉試後,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裡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曾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乾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由於這糕是用來慶賀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風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望文生義,乃夏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此糕的製造方式和食用風俗,因地而異,關於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種說法。普通以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稱,漢代時,汝南人桓景師從費長房學仙。某日,費長房通知學生:九月九日有大災來臨你家,可教家人縫製布囊,內盛茱萸,系之臂上,屆時登山飲菊花酒,災害可消。

  桓景依言行事,果真無恙。後人仿效,遂構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飲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陽節俗。約自宋代起,重陽節食“重陽糕”的風俗正式見於載籍,如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其後如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載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這種插小旗於花糕上的傳統,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普通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產資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替代登高(糕)、以插紙旗替代插茱萸,藉諧音虛應故事耳,意圖則仍在避禍。

  一說重陽糕之文化意義著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諧音以及製糕之各種佐料的諧音,表現呈祥納福的祝吉。如明謝肇淛《五雜俎》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

民間風俗,於九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歲時記》稱“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已見對糕之佐料飾物的諧音表達。  《帝京景物略》等習俗史料皆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的記載,民間迄今盛行“九月九,搬回閨女歇歇手“的諺語,所食花糕中的棗、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蠻王獅子“(宋縝密《乾淳歲時記·重九》)等圖案,隱含著少婦向娘家哀求早生兒子之祝吉的動機。一切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說九月初九食糕的風俗在唐代曾經盛行,《劉賓客嘉話錄》裡載有袁德師因父諱高而不敢隨“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話;《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記載,惟無重陽節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所雲:“其時黍秫並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就是說,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此用之蒸作糕點一類的食品祭奠祖先並薦神嘗新,呂原明《歲時雜記》稱“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陽尚糕食,而重陽為盛“,恰能勾勒出重陽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兩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據《隋書·五行志》載,在南北朝時,民間有“七月刈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謠,益知此俗由來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時期,隨著重陽節風俗的盛行,才演化成為該節日的專有食品。惟其喜賀秋成的民俗涵義仍留存許久,觀陸遊“旋壓麥糕邀父老“之詩及呂氏”二社……尚糕食“的記載等可證。

  又有一說,謂重陽糕的源頭是先秦的食品“蓬餌”。“蓬”即蓬子,蒿類植物;“餌“即富於黏性的食品,現代漢語辭書多釋為“糕餅”,因知蓬餌就是用蓬子摻和米粉做成的糕餅狀的食品。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記漢高祖劉邦的侍女回想宮中舊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餌”之語,推想此俗不會始於漢初,當為先秦的傳統。《禮記·內則》:“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孔穎達疏曰:“蓬是禦亂之草。“這一認識,正與《西京雜記》卷三謂“食蓬餌以祓妖邪“的解釋相扣合。故知九月初九食蓬餌的本意是驅邪祓妖,而此俗演化為宋代的重陽食糕後,它的原初涵義卻被埋沒了。

  還有一說,見於敦煌發現的唐代卷子《雜抄》(斯五七五五),是說古時帝嚳有子名堯,八歲封為唐侯,十二月八日升位。某年九月初九,唐堯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用面米和酒款待。面米尚未送到,帝嚳逝世了。於是百官推戴唐堯繼位,因要為帝嚳服喪,不能飲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麵團、糕餅等食品,在諸侯拜見新主時食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三掌門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