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詭三國》第二千六百二十二章移山,究竟是什麽山
廳堂之內,諸葛亮的目光緩緩的從眾人身上掃過。

  看見這些因為眼前的利益便是興奮起來,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的各個大姓的人,心中不由得略有些感慨,驃騎大將軍所言,真是一點都不差,熙熙攘攘,天下皆為逐利人。

  『諸位,諸位!』

  諸葛亮微微咳嗽了一聲。

  眾人這一次就配合很多了,紛紛停下了議論,專注的看著諸葛亮。

  當然,如果說諸葛亮只是假大空的畫個餅,虛假的許個諾,並沒有說到實際的要點上,沒有掏出些真家夥來,這些人依舊只是會哼哼哈哈,也同樣不會有什麽具體的行動的。

  就見諸葛亮抖了抖袖子。掏出了真家夥,諸葛不傳之密,舌戰之術……

  嗯,咳咳。

  『諸位,夫上古之時,人不過一二,物不過三四,百姓所求不過溫飽,所用不過遮蔽,故而百姓之所聚集,非求物之用也,乃求得生是也。』諸葛亮緩緩的說道,『春秋戰國之際,部落漸亡,七國各呈英豪,製霸於天下,民亦以十萬百萬,物亦以千種萬般,然百姓亦不得物器所用,何也?七國征伐所故,皆用於戰也。』

  『秦製,勝戰之,然戰勝之後,亦敗也,究其根源*,乃製也。』諸葛亮看著眾人,聲音平穩清亮,『秦製之敗,所因眾也,然勝於戰而不勝於民,製之頹也。故主公以秦製之前車為鑒,思當下川蜀之弊,察社稷黔首之願,體諸位各族之困,所定此策,可謂利川蜀之百年也!』

  眾人一聽,興趣更大,便是紛紛催促諸葛亮繼續說下去,卻沒想到諸葛亮擺了擺手,似乎就想要結束這一次談話的樣子說道:『然今觀之,南中各位似乎……呵呵,亮以為,各位似乎並未意識到此事之要也,既不能主事,亦不能主謀,只是傳話一二,待決三四,言之又有何用?不如就此罷休,亮上書主公稟明南中各族之態就是!至於各位勞苦,不妨直至前院。亮令人送些錢糧草料,彌補各位跋涉勞頓就是。』

  眾人一聽,什麽玩意?

  這哪裡成啊?

  就只是說了一個開頭,然後就說南中各姓不重視……嗯,確實之前有些不重視,但是這也不能怪南中各姓不是麽?誰都不想要聽忽悠,在沒有確定是不是忽悠之前,誰也不會多重視。

  但是看這諸葛亮樣子,似乎不像是玩假的。

  而且就算是玩假的,南中各姓也不是玩不起,大不了就又是什麽征調啊,勞役啊,實在不行看在驃騎面子上多少給一些也就是了,但是如果說什麽都不知道,就這麽回去了,其他方面會怎麽樣不好說,但是到了家族之中,多半就會有個辦事不力的結果。

  所以,怎麽說也要將事情搞明白,不是麽?

  開幾句玩笑,起個哄是沒問題,可要是真抬屁股就走了,那就把人得罪了,這關系也就僵了。…。。

  !所以不管是裝粗魯的爨立,還是真粗魯的孟獲,都是紛紛表示自己之前言語不當,諸葛從事切莫在意寬恕一二雲雲,然後其余的人在一旁敲邊鼓,眾人齊聲附和,算是找了個台階下。

  諸葛亮笑意更濃,『也罷,亮就再說兩句。若是所言不妥,各位自便離去就是!』

  眾人又是紛紛表示哪裡哪裡,心中則是肯定肯定。

  諸葛亮豎立三根手指頭,『主公有言,天下之人,且不論貴賤,皆可分為三類,一為產,二為運,三為用也。產者,乃生產也,天下東西南北,各地之產業,農林牧漁礦,皆為產也。運,乃行商坐商,以及橋梁道路,走街串巷之貨郎等,皆為運者也,取其從產地運至民宅之意。至於用。那就簡單了,天下之人,無人不用……』

  眾人聽了,紛紛微微點頭,雖然說這些人並不是太清楚具體產業的分界線,也不清楚所謂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具體概念,但是大概上理解一下也不難,舉一反三也大概明白諸葛亮說的是什麽了。只不過聽諸葛亮說可以,要讓他們具體的表述出來,那就不容易了,很多人也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在腦海當中有些混亂的想法而已。

  就像是看一場電影電視劇什麽的,很容易,看的聽的時候似乎沒什麽問題,可是要看完了聽完了複述出來*,就不容易了。

  諸葛亮說道:『上古至大禹,部落之人多蒙昧也,兼顧產、用二者,無需運者,何也?該因產物極少,部落之內不足其用也。即便是偶爾多產之物,也由部落首領指派就是,養老愛幼,部落之人上下齊心,共赴患難,此等之時,可謂「能者多勞」之期也。三皇五帝堯舜禹, 莫不如此。』

  人各有愛,有人喜歡這個,有人喜歡那個,但是歸根結底,大都是需要花錢的。

  至於有人說不喜歡錢……

  那一定有喜歡什麽比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權柄。

  在座的都是南中大姓,考慮的問題自然不是發愁每天吃什麽穿什麽。因此諸葛亮說了這番話之後,眾人便有人點頭附和,雖然說這些話方才也略有提及了,但是諸葛亮這麽一說,似乎更透徹了一些。

  『「能者多勞」之時,上下和睦,部眾均分,固有大禹治水,三過門而不入也,天下之所唱。然亦有弊也,』諸葛亮繼續說道,『部落生死,全系能者一身,「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可見一斑。』

  堯帝並非要將部落交給舜,而是要給自己的兒子丹朱。可惜後來卻被舜發動政變給囚禁致死,而他的兒子丹朱也被舜給流放了。後來的舜禪讓給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舜也並非主動傳位,而是被權臣禹放逐遠方而死。

  《韓非子·說疑》有雲:『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見《竹書紀年》裡面關於堯舜禹傳位的說法也並非是一家之言………。。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