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永樂大帝》第2章 黃觀的迷惑(上)
  黃觀並不知道自己正被周忱等人議論著。此刻,黃觀正在一艘本來是用來捕魚的,重約180噸、長27米的漁船上,呆呆地端詳著手中的觀音土。  按朱棣的說法,派黃觀他們前往海外開拓國土,若能成功建國,則所建王國由建文帝的遺孤文圭擔任國王。而所謂的“左逆文臣”們,不僅將按照各自的功勞加官進爵,而且滿足了一定條件後還會允許他們堂堂正正地回國。這樣算起來,他們應該算是接受朱棣聖旨去執行任務,開疆擴土。

  朱棣為他們的這個任務所做的準備不可謂不充分。船艙裡,除了必要的種子和必要的口糧外,還有牛、馬、羊、豬、雞、犬等各種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朱棣居然還特意準備了適量的觀音土,說是這玩意能治水土不服——如果黃觀是被朱棣派遣前往海外執行任務,那麽他肯定會因為朱棣的細心關懷而感動得痛哭流涕。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兵部勘合上頭寫的是“奉旨遣流犯官黃觀一名,允帶九族至海外效力,沿途各守官卡哨不得留難,等因奉此”,也就是說,對外界而言,黃觀是被流放的。而且是超出《大明律》的限制,殃及九族一同被流放到海外去!

  黃觀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連中六首”者。從秀才到狀元,他所經歷的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這六次考試,無一例外均獲第一名。後人讚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意思就是歷史上連中三元的畢竟還有那麽幾個,但是六次考試全部考第一的卻唯有黃觀一人。論智力,若說黃觀不聰明,那世上就真沒有聰明人了。然而此刻誰又能猜到,這個正在望著大海的聰明人,此刻腦子裡竟是一團漿糊。

  黃觀想不明白朱棣的這些舉動究竟是什麽目的。黃觀以前和朱棣打過交道,知道朱棣並不是傻子,和仁厚善良也絕對扯不上任何關系,所以黃觀才會特別奇怪。以前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自恃是皇叔,態度傲慢,入朝不拜建文帝。群臣畏其權勢,緘口不敢言,唯獨黃觀當面頂撞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

  有了這麽一番過節,聽聞朱棣攻佔南京、建文帝駕崩的消息後,黃觀自思若被活捉多半免不了一剮,為免受皮肉之苦,趕緊投江自盡了事。誰知道被淹了個半死後,黃觀又被人救了起來。得知救自己的人是朱棣專門派來的,沒被淹死的黃觀又差點被嚇死——世間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被送回南京後,隔了一天他便被人帶入皇宮。黃觀當時心裡那個恨啊——他自忖逃不脫被剮的命運,因此想著在臨死之前多罵朱棣一句算一句,誰知道被帶入皇宮前,朱棣不僅命人綁住他,還用核桃塞住了他的嘴!

  黃觀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朱棣見到他之後興致勃勃地走下龍座,然後圍著他轉了幾圈——當時黃觀簡直嚇得肝膽俱裂,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場景令他產生了很恐怖的聯想——朱棣的那副探究的表情,很象是在考慮到底應該蒸、煮、炸或是煎,而自己,則是那隻即將被端上餐桌的羔羊。

  幸運的是,黃觀臆想中的恐怖事情並沒有發生。圍著黃觀繞了幾圈後,朱棣什麽話也沒說,只是揮揮手示意侍衛將他帶了下去。

  在黃觀的印象中,朱棣不象是精神有毛病的樣子,然而朱棣圍他轉圈的那一刻,黃觀實在沒辦法相信朱棣的精神正常。

黃觀自然不知道,朱棣這個穿越者只是對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這六次考試均獲第一名的人特別感興趣罷了。  過了不久,便是方孝孺前來遊說。

  方孝孺是當代大儒,更是文人的精神領袖。可是看看方孝孺為朱棣所寫的即位詔書:“朕荷天地祖宗之靈,戰勝攻克,……諸王大臣謂朕太祖之嫡,順天應人,天位不可以久虛,神器不可以無主,上章勸進。朕拒之再三而不獲,乃俯徇輿情,於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簡直要有多肉麻就有多肉麻,要有多無恥就有多無恥!

  黃觀原本準備痛斥方孝孺不該變節為朱棣擬寫那份即位詔書,然而聽完方孝孺的解釋後,他卻什麽話也說不出來。

  方孝孺為朱棣擬寫了登基詔書,因此在士林的形象受損,可是他又有什麽辦法?!

  建文皇帝的遺孤朱文圭被安置在皇宮生活,小命只在朱棣的一念之間。之前方孝孺敢於對朱棣破口大罵,那是因為方孝孺性情剛烈,為了維護正義不惜自己的性命,他甚至不惜家人和朋友的性命!然而當背負的責任中增加了一個無比沉重的砝碼後,也就是說,必須考慮建文皇帝唯一血脈的安全之後,方孝孺如何還敢輕言放棄?!

  所以,當朱棣再次要求方孝孺為之擬寫登位詔書時,方孝孺只能屈服。

  黃觀想想也是。若是忠於建文皇帝,那麽保護好他的遺孤自然是第一要務。再說,去海外建立一個王國,然後將文圭扶上王位也是忠於建文皇帝的表現。再次,黃觀投水前認為自己的妻子是個有氣節的人,必然已經自殺了。然而朱棣不僅派人救了黃觀本人,之前竟然還阻止了黃觀之妻、黃觀兩女以及十多個親族的投江行為——也就是說,在私情方面,黃觀還存在著意料之外的牽掛。

  更令黃觀氣短的是:除了黃子澄和齊泰,左逆文臣名單上的其他大臣也已經紛紛向朱棣屈服了。既然別人都已經屈服了,他還堅持個什麽勁?活下來,為建文帝遺孤貢獻自己的力量似乎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做為最後一個“左逆文臣”,黃觀也向朱棣屈服,接受了被流放的命運。

  但,這一切對朱棣又有什麽好處?

  朱棣對黃觀等人應當恨之入骨才對。若想快意恩仇,只需按其“奸臣”的罪名,便可按《大明律》將其活剮並禍及族人。事實上,黃子澄便慘遭肢解並禍及滿門,株連十族,家屬65人、異姓54人、外親400余人皆充軍。

  在黃觀看來,黃子澄確實該死。黃子澄雖然忠於建文皇帝,卻犯下了三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誤:建議不先削燕王而削其他藩王,打草驚蛇。

  二誤:建議建文皇帝放朱棣三子回北平,名為麻痹敵人,實際上反而是解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

  三誤:建議建文皇帝解除經驗豐富的老將耿炳文職務,換“智疏而謀寡,色厲而中餒,驕矜而少成,忌刻而自用”的李景隆為主將。最後的結果極具戲劇性:李景隆屢戰屢敗,成全了燕王的威名,削弱了建文皇帝的軍事力量。當燕王兵臨南京城下時,李景隆居然又打開城門迎接燕王大軍,以至於穿越而來的朱棣欣然認為:表面上靖難之役最大的功臣是二等淇國公丘福,但實際上李景隆比丘福的貢獻要大得多。

  其實,當李景隆毫無保留地向世人展現了他那驚世駭俗的“軍事才華”後,黃子澄也自知大事不妙,不由哀歎:“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萬死不可能,不過萬剮卻可以!朱棣只是將他肢解,似乎還便宜了他。

  另一個因“奸臣”罪名喪命的則是齊泰。不過與黃子澄比起來,齊泰則幸運多了。齊泰聽到南京金川門已破、建文帝不知所蹤的消息後,立即逃往廣德,意圖招兵買馬再次舉事反抗。然而朱棣登基後天下已定,區區一個齊泰哪裡還逃得出朱棣的手掌心?抓到齊泰後不久,朱棣便宣布對建文皇帝身側兩個最大奸臣的處理結果:黃子澄車裂、齊泰絞。

  朱元璋曾戒諭子孫:“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然而建文帝不顧祖訓嚴禁,以齊泰為左丞相,黃子澄為右丞相。齊泰還說:“《皇明祖訓》不會說話,只是用新法便。”

  按照朱元璋親自編寫的《皇明祖訓》,齊泰、黃子澄理應被“凌遲,全家處死”。黃子澄所受酷刑完全是合乎祖製的,而齊泰隻判絞刑實在稱得上是“皇恩浩蕩”了。

  “文職奸臣”們之所以擁護建文皇帝並且甘願為之殉死,原因其實很簡單。在朱元璋當政期間,文臣的政治地位受到極大的壓製,六部尚書官正二品,比宗人府(注1)的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低兩級;國子監祭酒(注2)理論上是天下最有才華的文人之一,卻只是從四品,還不如為皇帝養馬的官;新科狀元只不過從六品,而一個小小百戶的官銜卻為正六品。建文皇帝登基後,升了文官們的品級,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朱元璋所開創的廷杖,使大臣的身心遭到肆意的摧殘和汙辱。而“仁柔”的建文皇帝卻倚重大臣,放手讓他們去做事,尊重他們的人格。建文皇帝對文臣那麽好,文臣們自然願意“士為知己者死”了。

  但是現在根據很多事情分析, 朱棣雖然高舉著“清君側”、“恢復祖宗舊製”的大旗造反,然而他說是一套,做得卻是另一套。至少,如果真的恢復祖製,那麽根據朱元璋所制定的《祖訓錄》,他們這些“文職奸臣”別說本人將受酷刑而死,就連家族也會遭受牽連。朱棣將大棒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當然,黃觀並不認為朱棣是建文皇帝那種“仁柔”的性格。因為,黃子澄畢竟已經遭受車裂酷刑而死了。

  “文職奸臣”名錄之中,僅有兩人喪命,其中齊泰甚至能夠保全首級。此外,方孝孺當著朱棣的面咒其“不得好死”;卓敬毫不客氣地說“只可惜先帝沒有采納我的建議”;景清身懷利刃自然也不會真的只是為了防身。這些人如果落在朱元璋手裡,絕對死得連骨頭渣子都不會剩下。相較之下,朱棣卻寬宏大量得令人難以致信。

  除了黃子澄和齊泰之外,其他人只是被流放而已。甚至那個令朱棣差點喪命,將之氣得七竊生煙的鐵鉉,朱棣也通過方孝孺等人去信說服,赦免了鐵鉉及其九族的死罪,允其去海外建功贖罪。

  流放雖苦,但再怎麽說也比“斬”、“絞”等普通死刑要輕。而太祖皇帝所推崇的“剮”、“車裂”、“腰斬”、“剝皮”等酷刑,又比普通死刑要可怕得多。更何況,實際上他們還並不是被流放。雖說送往海外遠離中土後生活會艱苦得多,但到了海外,他們並非是犯人,反而是管理移民的有邑貴族!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