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734章:尋到由頭
危機暫時解除了,陸承啟松了一口氣。他還算熟知宋朝歷史,要說北宋是被宋江、方臘等起義拖垮的,那不現實;要說一點關系都沒有,那也不現實。要不是宋徽宗自己作死,群臣跟著作死,北宋再怎麽揮霍,也輪不到宋徽宗亡朝的。再加上汴梁的地勢太過一馬平川,也埋下了亡朝的禍根。要是當初趙匡胤堅定一點,遷都洛陽的話,或許北宋還有救。

   大順現在也有了些類似北宋的苗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暗中搞事情。一個國家的事情,不可能全都擺在台面上,總有一些老鼠,在暗中窺視著,冷不防就化成毒蛇,跳出來咬你一口。

   “幸虧自己防了一手,留著虎翼軍在梁山……好吧,我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了……”陸承啟心情大起大落太快,忍不住自得起來。

   諸位大臣心也落地了,然後“絕戶計”就出來了:“陛下,臣認為摩尼教煽動百姓,應予與鏟除,否則後患無窮!”

   其余的大臣紛紛附議,陸承啟也有這個心思,但他突然聯想到宗教人士,是不是有點多了。前朝滅摩尼教,也是因為信教的人愈來愈多,漸漸不事生產,靠著田產過活。要是天下百姓都這般,社會怎麽發展?

   就拿佛教來說,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財產在當時為寺院集體所有,主要用於維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動,後來隨著寺院財產的不斷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現,寺院地主經濟才最終形成。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寺院地主經濟是添加了佛的風韻的封建地主經濟,但它的高速發展卻給世俗社會的地主階級增加了現實中的競爭機制,也給國家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封建國家又是由世俗地主們建立和把持的,經濟利益關乎根本,所以當佛教勢力嚴重威脅其根本利益時,作為世俗地主的總代表--皇帝,為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對佛教痛下殺手鐧。現在大順也差不多到了這個地步了,僧人有著廣袤的田產,這對於統治是極其不利的。

   而佛教寺院大興土木,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其次,寺院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嚴重影響了國家土地政策的實施。寺院經濟主要以田產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並與掠奪兩種手段來獲得土地。無論國家還是王公貴族興造寺院,一般都隨之施舍一些土地。佔有土地還不是最大的危害,佛教寺院的危害在於其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朝廷的稅役。寺院經濟的突出特點即寺院在佔有大量土地的同時,還擁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人民之所以願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為寺院有免役調租稅的特權。僧尼不但“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而且“家休大小之調,門停強弱之丁,入出隨心,往返自在”。

   身為皇帝,陸承啟早就看這些富得流油的和尚不爽了,能不能借著摩尼教的由頭,把信佛的人口控制下來?

   他這一琢磨後,群臣說得話都聽不進去了,直到理清了思路,才緩緩地說道:“摩尼教自是要禁止傳播的,但依朕看來,其余諸教,亦非良善之輩。”

   話語裡的機鋒,讓這些真正的朝廷重臣,有種心驚膽戰的感覺。內閣大臣衛須驚試探性地問道:“陛下何出此言?”

   陸承啟歎了口氣,說道:“別以為朕不出皇宮,便不知天下事了。就拿佛教來說,寺院廟產,皆不用納稅,每年剃度之人,何止萬千?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實際上,佛寺中等級十分森嚴。原先,寺院可作為救濟場所,然而,後來寺院的救濟事業漸漸變成了高利貸剝削。他們不僅放貸還放租,收取佃戶佃租,卻又不用交稅。莫說天下寺廟之多,田產有幾何,便是那嵩山少林寺,田產已然過五十頃。”

   大臣中,也有信佛之人,但從來不會想這個問題,一聽陸承啟提起,他們就有點警覺性了。陸承啟繼續說道:“……前朝亦曾滅過佛,皆因僧侶實在太過分。朕開創皇家銀行,才堪堪止住他們貪婪之罪。若非如此,日後恐再生禍端。”

   參知政事文彥博皺了皺眉,說道:“陛下,這信佛乃是百姓自願,非朝廷能強迫。就算廟產豐盛,亦是信徒所捐,如何能收?”

   陸承啟擺了擺手,說道:“朕並非要沒收其廟產,而是要他們交稅。”

   在場的都是官僚階級,家中誰沒個幾畝田?一聽到交稅,中書舍人劉庚就有點敏感了:“陛下,這開征僧侶道士之稅,是否有點不近人情?畢竟僧侶苦修,並無產出……”

   陸承啟冷笑道:“世上哪有這等好事,坐著念經就有飯吃?朕嘗聞天竺有一種苦行僧,自己勞作養活自己。天竺僧侶能行,為何大順僧侶不行?”

   其實陸承啟這是盜用概念,就欺負這些大臣“沒見過世面”。其實印度的苦行僧只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著象征濕婆神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而已。至於三餐,還是要乞討,哦不,是“化緣”的。

   知道了小皇帝的心意,有人就附和了:“前朝韓愈雲,‘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如今看來,也有幾分道理。朝廷就算不抑佛教,亦要使其減少信徒。人人都做了和尚,這是斷絕人倫啊!陛下,臣認為,應當使禮部嚴格控制度牒,清查天下寺廟僧侶人數,無度牒者,一律清還鄉裡,勒令還俗……”

   內閣大臣朱緒才此言,也有人讚同。不同前朝滅佛,此舉算是比較仁義了。

   陸承啟拍板決定道:“朝廷對於宗教,不提倡,也不鼓勵。但凡無度牒者,一律還俗。廟產歸入農稅,一律征收。至於摩尼教,定性為邪教,禁止傳播,刊登諸報,昭告天下。”

   小皇帝都拍板定案了,這些大臣也只有執行小皇帝的旨意。其實信佛的官員還是少數的,畢竟在很多人心中,佛還是“夷蠻”傳過來的,他們更願意信道教。但更多的人,連道教都不信,隻信儒家。所以後世有學者說古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不對的,就如同讀書人,他們可能過廟也拜,過觀也跪,但說到信,他們還是寧願相信儒家學說。儒家是不是信仰?在陸承啟看來,這就是信仰!不然,你怎麽解釋得通讀書人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信仰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