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97章:國子監辯道(4)
李然這話,有明知故問的嫌疑。作為禦史中丞的他,不可能不看《大順民報》。這《大順民報》,已經擺明了是民間版的邸報,甚至已經取締了一部分邸報的功能。作為禦史台主官,在禦史大夫不管禦史台之後,禦史中丞一直擔任著禦史台的主官,李然又怎麽會不知道《大順民報》的內容?

 這《大順民報》露出的馬腳,早就讓人明白了,這就是小皇帝自導自演的把戲,用來控制輿論走向的。李然不僅要看《大順民報》,《書社報》、《商報》以及最新出來的《翰林報》、《登科報》等都要一一翻看。不然的話,他哪裡找得到百官的毛病,社會的弊端,進行抨擊呢?

 李然的刻意刁難,張載絲毫不介於懷,不緊不慢地說道:“不敢,草民的關學,早已有關中學者,申顏、侯可等創派,草民不過拾人牙慧而已。至於所傳何道,這儒家為天下正統,自是傳揚儒道了。”

 李然冷笑一聲,說道:“儒家學說,也有教人蠱惑聖上的嗎?”

 陸承啟本來還是笑吟吟的聽著他們的辯道,但是一聽這話,登時拉下臉了,暗道:“這李老頭,好不識趣!張載是怎麽樣的人,歷史早有斷論,何須你來指手劃腳?”

 張載也是一怔愕然,他沒有想明白,一場好端端的文人間的交流,怎麽就演變成這個樣子了。《論語》有雲:“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說的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為恥,張載乃是儒學大家,聖賢的教導,自是知道的。

 什麽時候,自己被人汙成蠱惑聖上了?佛都有火,張載先前便是一個憤青,不然的話,也不會看到遼國大舉入侵,而聚集義軍,想要保家衛國了。雖然這幾年通讀聖賢書。奉《中庸》為聖籍,涵養已經不錯。可李然這頂帽子扣下來,張載再好涵養都受不了。

 於是,張載眉頭一皺。已經隱隱有了怒火,反問道:“不知李中丞何出此言?子厚自問,乃是正人君子一個,何時蠱惑聖上?”

 李然冷哼一聲,說道:“若你不是蠱惑聖上。為何在聖上面前做得那出好戲?老夫見過無數大儒,你不過後學新晉,又有何能耐,敢自稱聖賢?也不怕旁人笑話!”

 張載明白了,原來又是一個嫉惡如仇的“清官”,以他的居心,度別人的腹量。明白了這層,張載並沒有辯解,而是說道:“我關學不立門戶,以正心誠意修身為本。五倫八德為歸,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為澤及蒼生,不限門牆,不拘信仰,志在化天下為大同,育萬民成聖賢。陛下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相信,這既是陛下的心願,亦是我關學之主旨矣。”

 李然是萬萬不信的,若是人人都能成聖成賢。哪裡又需要甚麽君王了?事實上也沒錯,儒家學說就是這樣,信的人自然信了,不信的人,自然是不相信的。就好像後世的gong產主義那樣,西方也是不信的。但他一樣存在。

 按類型來分,只能說李然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看到的只是人間的惡的一面。而張載,則是理想主義者,他認為萬民都是可以教化的。兩人的根本衝突,在於誰也不相信誰的學說,因為這是一個太哲學,太深奧的問題,非大智慧聖賢不能解答。

 李然聞言,嗤之以鼻,但教化萬民乃是大順的立朝宗旨,他是萬萬不敢當著陸承啟面反對的,只是說道:“信口開河,如何育萬民成聖賢,你且說說看?”

 王安石聽到這,似乎有所啟發。沒等張載回話,便插話道:“訓釋經義,教育士子,符合盛王之法;衰世偽說誣民,私學亂治;孔孟經學精義自“秦火”(阿房宮之火,項羽所放)後散失,章句傳注陷溺人心,淹滅經義之妙道,遂使異端橫行;若能恢復先秦儒術,自是能教化萬民。”

 王安石這麽一幫腔,李然想不到,張載更是想不到。其實,正史上,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和張載的關學,聯系頗多。這兩種學說,都是傳承自正統儒家,眼界並不局限於儒術之上。張載也是通過佛家和道家,與儒家相互印證,才慢慢形成其獨特的思想。

 而王安石則不同,也通讀《道德經》、《周易》,從中獲得古之聖賢所發現的規律,進一步延伸出來罷了。“由漢迄晉,源流浸深。大順興,而文物盛矣,然不知道德性命之理。介甫奮乎百世之下,追堯舜三代,通乎晝夜陰陽所不能測而入於神。若能始原道德之意,窺性命之端,則萬民大幸也。介甫不才,初著《雜說》數萬言,試求古仁人之道,尋其道德性命之說也。若能教萬民先秦儒道,使得‘仁、義、禮’深入人心, 何愁萬民不成聖,不成賢?”

 李然聞言,差點沒氣得吹胡子瞪眼。還以為這個白身中年男子,是一個幫手來的,卻不料也是狼子野心,接這次辯道,宣揚自己的學說。心中暗怪陸承啟不帶眼識人,竟把這等小人,送來國子監這麽神聖的地方,端的侮辱了孔聖先賢。

 陸承啟卻不知道,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先聖先賢孔子的學說一直在中原大國居至高無上的尊位。但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一位儒學大師,長期以來,卻未得到廣泛的認可。有的儒學者往往將孟子視為戰國時代諸子之一,或以荀孟相稱,甚至對孟子學說提出若乾非議。

 孟子能被稱為亞聖,還是眼前這個王介甫的功勞。只是這個時空,以為家族出身,他並不能參加科舉。這樣的話,自然也做不得拗相公,而亞聖孟子也不會確立了。

 李然聽了王安石的話,怒道:“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公羊大師(董仲舒)所傳,皆不是儒術邪?荀孟子之說,過於偏頗,又如何能稱之為聖!一派胡言,一派胡言!陛下,臣懇求陛下,莫要再聽這等歪理邪說,且把這兩人皆趕出京兆府,還儒術清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