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09章:精耕細作的前提
PS:  各位書友不好意思,要去親戚家玩幾日,路途遙遠,來不及更新,這些都是僅有的存稿,好久沒求過訂閱啥的了,在這裡求些訂閱,月票,哪怕一張都好,證明我寫的書還是被認可的,謝謝各位書友了!

 結果李誡遞過來的宣紙,陸承啟粗略地掃視了一眼,便發現這還是幾張圖紙。對比剛剛李誡畫的圖紙,一眼就可以認出來,這是他親筆所畫。

 李誡是全才,陸承啟早就知道了。可仔細看了這些圖紙,再研究起下方的蠅頭小楷,陸承啟才明白,這種抽象的東西,居然都是農具!

 陸承啟震驚莫名,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他這個從小到大沒做過農活之人,能看得懂的東西。驚愕地抬起頭來,問道:“李卿,這些都是農具?”

 其實他只是想確認一下而已,因為李誡只是粗略地提到了這些農具是做什麽用的,可陸承啟沒有這個水平判斷啊!實不實用,還有待考證。

 李誡肯定地說道:“陛下,臣這幾日思來想去,做了工部尚書,便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能力來。臣嘔心瀝血之作,便是這幾樣農具了。”

 陸承啟尷尬地笑道:“李卿,朕不瞞你說,朕看不懂這些農具。不過,李卿你倒是可以跟朕說說,這些東西到底怎麽用。嗯,就拿這個甚麽秧馬來說好了,這分明是一艘小船嘛,怎麽能稱之為秧馬呢?”

 李誡說道:“陛下,這是用於水稻插秧的,便稱之為秧馬。其時南方已然出現,只不過臣拿來稍稍改進一番罷了。”

 接著,李誡指著圖紙,一一說明了秧馬的用法。在種植水稻之時,秧馬可用於插秧和拔秧。秧馬的外形確實如同一艘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是瓦片一樣。可以供一人騎坐在腹中,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果是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果是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李誡說著說著,還親手做了一番示范。

 對於稻田,陸承啟重生前是南方人,見得也不算少了,能看得出秧馬的意義所在。在有水的稻田之中。確實能做到進退自如,可提高功效,以及減輕勞動強度。

 正如李誡所說,這樣的秧馬,在京西南路、兩江南路、福建路、兩浙、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已經有人用了,只是推廣力度不夠而已。這些地方,都是水稻種植的地區,也就是後世的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陸承啟算是認可了這樣的秧馬,說道:“若能使得糧食產量增加,朕是肯定答應的。只是李卿。你想過怎麽推廣嗎?”

 李誡一愣,他只是興衝衝地做出了圖紙,對於如何推廣這個問題,他還真的沒有去想過。陸承啟就知道是這樣,李誡根本沒有思考過如何使得這些極其謹慎的農戶接受這樣的新農具。皆因古代農作物產量不高,貿然啟用新農具,使得糧食減產的話,農戶一家就要挨餓受凍了。關乎身家性命的事情,農戶也不是傻子,他們也是要三思而後行的。

 陸承啟心中有了一個腹稿。見李誡長大了嘴巴,答不上來,他悠悠一歎道:“李卿啊,你的拳拳之心。朕知道。但有時候,好心也會遭雷劈的。朕是信得過你的,可那些農戶信不過啊!若是想順利推廣開來,必定要做出一番成績,農戶才會信服。好了,朕會派出監察士解決這個問題。你只需提供新農具就行了。繼續說罷,朕還真的有了興致,這些新農具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李誡的圖紙,雖然說畢竟直觀,但沒有標注的情況下,陸承啟也是一頭霧水,不知所雲。好在李誡盡力解釋,陸承啟才理解了一二。

 比如收割小麥的麥釤,用以收麥的裝長柄的大鐮刀,它配合一個帶有兩條活動長柄的簸箕,這時叫做“麥綽”。收割之時,向前伸出,利用系在腰上一個靈活的操縱器,移動釤和綽,將遠處的麥“釤”下,翻入麥綽,再收回麥綽,遞到後面帶輪的“麥籠”裡。這種配套的收麥器,比普通收獲工具,效率提高幾倍。

 這麥釤也是早就有了的,只是與麥綽、麥籠的配套,尚屬第一次。陸承啟聽得津津有味,李誡在原有基礎上改進的農具,確實也考慮了地域的不同,不僅有水稻的農具,也有小麥的農具,還算是比較周到。

 除此之外,還有更為精巧的水磨。在前朝,已有水力碾磨大規模使用了。大順建立之後,在大戶人家和寺廟裡頭,往往也會有大型碾碨,而且是營利性質的。農戶前去磨面,需要交付一定的錢銀。寺廟也往往用這樣的手段,配合廟產的土地,達到維持溫飽的目的。

 而李誡在原基礎上改進的水磨,通過改變它的軸首裝置,則可以同機完成礱、碾、磿三項工作,稱之為水輪三事。如果按照正牌歷史,這樣的東西還需要等到兩百多年以後,才由王禎發明。只可惜李誡想做出一番政績,毫不留情地把時間提早了兩百多年,這是否對還未出生的王禎同志有點殘忍?李誡不得而知,他也不知道,偉大的發明,總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王禎沒有發明了三用水磨,但他還可以發明其他更先進的東西啊!

 李誡遞上了四張圖紙,只有最後一張,陸承啟看得明白。因為這個東西,實在是太出名了,翻車。這也是李誡的翻新之作,因為最早的翻車,漢末已經有了。這個翻車,不同於以往的用手搖,用腳踩,或者利用畜力, 而是再一次運用了水力。所以李誡也把它稱之為水力翻車。陸承啟知道,這可是集澆灌、舂米、鼓風等於一身好東西啊!

 尤其是利用了水力,可以日夜不止,比之踏車等水利工具,更勝一籌。古人因地製宜,利用自然動力的智慧可見一斑。只是在缺水的地方,這樣的水力翻車還是顯得頗為無力。要想灌溉,還是得靠天下雨,或者人力挑水澆灌。

 陸承啟聽完了李誡的解說之後,點了點頭道:“李卿果然大才,常人能改進一項,便算是功德無量了。李卿一下子便改進四種,且在朕看來,皆有可行之處。 推行一事,李卿就不需要管了。朕自然會派監察士到民間宣傳,實在不行便讓農戶先看幾次。好用的話,朕相信農戶也是識貨的。如果這樣都不行,國庫也尚有余錢,免費贈送幾百個也是可以的。待得再次例朝,朕會把李卿的功績宣讀出來,讓百官看看,朕絕對沒有看錯人!”

 李誡老實地說道:“只要陛下知道臣不是屍位素餐,那就好了。臣並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陸承啟一愣,繼而哈哈大笑道:“旁人這麽說朕是不相信的,唯獨李卿這般說,朕信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