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52章:運河設想
這個道理,陸承啟又何嘗不知道?大運河的開鑿,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算計。李誡憑著這麽一點,便竭力反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可對於運河的好處,所有明眼人都哼看得到。可開鑿大運河,總是阻力重重,每一個官員不跳出來反對一下,好像就不是認真辦事的臣子一樣。或許也有像李誡這樣從大局考慮的官員,但大多數人都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以至於歷代君王想要開鑿運河都寸步難行。若不是有魄力的帝王,恐怕這個念頭一起,就偃旗息鼓了。

 當然了,陸承啟不會這麽輕易放棄的。大運河在他的布局之中,地位僅次於馳道和海貿。海貿還好說,畢竟先前早已有商人憑借著海貿,撈到了第一桶金。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然會有第二個。大順的海貿歷來都是自發形成的,規模也不小。陸承啟設置船舶司,也不過是讓海貿變得更加規范罷了。

 馳道一事,也已經有了眉目。好東西不怕沒有人賞識,陸承啟堅信,不久之後,這些個商人,恐怕得求他鋪設更長的馳道了。

 可大運河,這是文官們最敏感的神經,陸承啟一向不敢貿然拋出這個炸彈,不然的話,一次例朝,便能使得這些文官集體炸鍋,討伐之聲肯定能把陸承啟給淹沒了。所以這個想法,只能拿出來與算是心腹李誡分享。但不出意料的,李誡堅決反對了。

 陸承啟心中歎了一聲,嘴上卻說道:“李卿不要忙著否定,朕隻想問你,若能鑿通這條運河,可是利國利民之舉?”

 李誡一愣,他仔細地思索了一番,良久才說道:“回陛下,此舉確實利國利民,不僅能運送糧草至邊境。也能運送兵力,確保幽雲十六州安然無恙,實乃大功一件。”

 陸承啟笑道:“李卿果然大才。不過在朕看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運河之利。尚在調運各地物資,不至於北邊饑荒,南邊稻谷滿倉。”

 李誡也不是傻子,陸承啟想做什麽,他也是知道一點的。說了這麽多。還不是為了商業鋪路嗎!這個小皇帝一旦親自掌權之後,不遺余力地推動商業的發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起碼歲入三千萬貫的國庫,現在已經逼近九千萬貫了。商稅開啟,算得上是小皇帝眼光卓絕,神來之筆。自此,大順再無財政之憂。

 可商人對社會的破壞性,卻是李誡這個傳統的儒士所不能接受的。畢竟歷朝歷代都極力扭曲商人的形象,好似把經商之人說得十惡不赦那樣。首先商人重利輕別離,在古代。朋友分別也不知道下一次再見是什麽時候,或許再也見不到面了。在通訊很是落後的古人,往往只能靠著鴻雁傳訊,稍慰音訊而已。可商人說走就走,追逐錢財利益,難免會被其他行業所瞧不起。

 而這時候,統治者往往采取愚民策略,希望百姓在固定的范圍內生活,最好至死都不要離開。商人卻要行遍千山萬水,這在統治者看來。是一種不穩定因素,堅決不能褒揚,否則就會人人效仿。甚至於在春秋以後,商人們被看作是“禮崩樂壞”的部分原因。社會思想就此定型。從此,商人在輿論上就沒有翻身過,因為掌握輿論的,往往是讀書人,他們用筆做刀,狠狠地削了一番商人的名聲。因為這些做了高官的讀書人。便完成了階級的轉變,從貧苦人士搖身一變成了地主。地主最怕什麽?就是商業對小農經濟的破壞!這兩者從來都是敵對關系,要是能互相通融了,那才是怪事哩!

 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李誡自然對商人沒什麽好感。雖然對大運河的反對,是出於公心,可也明白,陸承啟這麽做,是為了提升經濟。所以即便陸承啟的道理再大,李誡也還是持反對意見:“陛下,臣還是不能苟同。運河開鑿,所費民力甚巨,我大順百姓尚不能飽食,若強征徭役,恐生異變……”

 陸承啟早有應對辦法:“若朕不征徭役,使用雇傭制度,以錢銀為報酬,依李卿所見,此計如何?”

 雇用民工,在後世屢見不鮮,為的就是釋放多余的勞動力,不要聚集在狹窄的土地上。可這樣的事情,李誡卻是聞所未聞,自然不好回答:“陛下所言,臣不敢妄自猜測。雇傭農戶,或許能行,可此例一開,今後再無可能征徭役,望陛下三思。”

 陸承啟笑道:“地主也能雇傭長工、短工,朕為何不行?李卿,朕隻問你,若運河開鑿完畢,黃河水患,能減輕否?”

 聞言,李誡立即開始在腦袋裡面推演起來,發現若進行分流的話,確實能讓黃河減少決口的可能性。

 陸承啟也不打擾他,讓他自己一個人慢慢推算。

 過得盞茶時間, 李誡說道:“陛下,臣認為,若開鑿運河,確實能使得黃河水流減少。只是我大順各地高地不同,開鑿難度可想而知。再者,黃河水流減少,若是連續暴雨,也還是會決口。此事耗費民力甚巨,結果又無法精確推算,臣還是不讚同!”

 陸承啟苦笑一聲,總不能跟李誡說,這個是經過後世證明的,把黃河中下遊河道改得平緩一些,再進行分流,能極大地減少黃河水患吧?

 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道理說通給李誡聽。

 陸承啟是學文科的,對於地理,也還算精通。想到這,他立即取來紙筆,在宣紙上畫了一張構想示意圖,讓李誡近前觀看。

 李誡也是畫圖大師,見陸承啟雖然筆力稚嫩,卻也能看得明白,也不敢妄加評論。非議帝皇的畫功,這可是取死之道啊!李誡雖然老實,也不是笨蛋。

 陸承啟一邊畫,一邊把後世總結出來的治理黃河的經驗說了出來:“黃河之所以被稱作黃河,李卿自然是知道來歷的。大抵是因為黃河之水異常渾濁,夾雜大量泥沙之故。李卿可認同這個說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