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55章:報紙的影響力
  這年頭信息傳遞方式稀少的可憐,哪怕陸承啟覺得自己已經盡量高估了報紙的影響力,可他還是沒料到報紙的瘋狂程度。就好像所有劃時代的新鮮事物出來那樣子,經過短暫的質疑之後,報紙突然就火了,火得大紅大紫,火得毫無預兆。  陸承啟原本打算第一期報紙賣出去萬份已經算是多的了,卻不料經過一天時間的發酵之後,第二日突然就供不應求了。這時的報紙,不是一天一期的,陸承啟打算先做到三日一期,畢竟這時候運輸的手段單一,信息的傳播速度太慢。哪怕大順子民有新聞的概念,可長安城發生的新聞,到達全國之後,也過了兩日之久,那便成了舊聞了。

  其實古代的道路並不是都是這麽慢的。秦始皇時代,已經有了馳道,也就是有軌道路,只不過用的不是蒸汽機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但這也夠讓人吃驚古人的創造力了。而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車同軌”,而不是那些歷史磚家所說的馬車大小一致。

  除了馳道之外,還有驛道,官路。驛道是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地位十分重要。

  而官道是為了讓官員更好的辦事而修築的道路,也是為了交通而修築的公路,平民亦可以走。只可惜大順朝的道路年久失修,大多是黃泥路,一到雨季便泥濘不堪,通行不便。

  鑒於此,陸承啟在國庫充盈之後,專門撥下款項,修複道路。同時他也讓工部工匠,研製水泥。正所謂路通財通。道路不通,想要發展經濟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長安城中的報紙,就是在這樣的道路上,慢慢向全國輻射開去。兩日後,大順國境內,皆討論新鮮事物報紙,這也間接刺激了報紙的銷量。原本預定的一萬份報紙,根本不夠市場消費的,張元崇請示了陸承啟之後,又再加印了一萬份,才堪堪滿足長安城內的需求。

  但這僅僅是長安城中的需求而已,京兆府都尚未滿足。陸承啟看到這種情況,大為驚異,不僅投進去的成本一下全都收了回來,還略有盈利。他稍稍一沉吟,令監察司告訴張元崇,按照市場需求,再加以擴印。

  報紙熱銷,最高興的應該是印刷作坊的老板了,使用活字印刷術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印刷質量比雕版印刷都要好。報紙的需求量一加大,他的小小作坊便印刷不及這麽多了。這老板也是極有魄力之人,一咬牙一狠心便把周遭空地買下,擴建了作坊,再招來二十余個學徒,專職印刷報紙。他也是派人了解了報紙的銷量,看到這般火爆,他哪裡會有錢不賺,立即轉變策略,開始依靠報紙來營生了。

  其實,《大順民報》最終得利者,應該非幕後推動的陸承啟莫屬。雖然《大順民報》表面上是開放了言論,但實際上是陸承啟有效控制輿論導向的武器。日後他若想頒布什麽新政,肯定會利用報紙這個武器,先做一番輿論導向,直到民間有人響應了,陸承啟才會推出新政。這樣一來,朝中阻力便會小很多,君臣關系也不會這麽緊張了。

  其實第一份報紙,製作頗為粗糙。第一期只有兩頁八版,加上印刷技術的緣故,上面的字也偏大,導致內容較少。不過報紙勝在價格便宜,兩文錢一份,連走夫販卒都買得起,更別說腰纏萬貫的文人舉子了。

  大順百姓對報紙本身的內容感興趣外,對報紙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拿第一期報紙來說,

上面頭版頭條就記錄了當今聖上對殿試黜落弟子的訓導,讓所有文人都嗅到了一些科考內幕,知曉了當今聖上對實乾型的人才特別感興趣,對沒有實乾的人毫不客氣。知道是這樣後,特意增加自己的眼界,鍛煉實幹才華,便會在科舉中得到青睞。這對所有文人舉子來說,這是最有用的信息。  而第二,便是對報紙直言朝政的膽量了。敢直言批評朝政的狂生不是沒有,但隻限於幾個好友私底下討論而已,很少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大聲批判朝政的,更不用說撰寫成文章了。而正是因為如此,《大順民報》在一出來,便受到了廣大子民的喜愛,畢竟這份報紙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

  第三,也是報紙本身做得出色的地方,那就是盡量用白話文書寫,鋪陳直述,沒有一貫文人的引經據典,拐彎抹角,論點論證分明,哪怕是八十老嫗亦能聽得懂。雖有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於此,但架不住平民百姓的喜愛啊!

  對於報紙上的觀點,肯定是褒貶不一的。同意的人,自然高聲暢讀,不同意這樣觀點的,也不至於垂頭喪氣,因為報紙最後有寫到:“歡迎各界前往長安城長興路大順民報館投稿,一經采用,當付稿費。”只要文筆順通,內容不反動,宣揚正確思想,就會擇優刊登在下一期報紙之上。

  有錢人自然看不上這點錢,但對於家境貧寒的學子來說,又多了一條謀生出路。 同時能抒發自己的見解,提升知名度,對喜好名望的讀書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因此,不論為名還是為利,給報館投稿,已經漸漸成為了讀書人之間的一種風氣。

  有人開了頭,自然會有人跟風。第二期《大順民報》才出來,就有人打聽如何辦報紙了。可申辦報館的條件苛刻,必須有二十余名撰稿人,十多名記者,還有一位功名在身的主編,才能申辦。這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也激起了一些讀書人的傲氣。他們共同集資,一同撰稿,成立了第二份報紙《書社報》,這已經是《大順民報》發行第二十期的事情了。

  先進入市場的總是吃大頭,《大順民報》特點鮮明,贏得了最多讀者。而關乎讀書人臉面的《書社報》,亦有不少忠實讀者,大多都是讀書人。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報紙,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卻沒有這兩份報紙這麽大的影響力了,哪怕文筆再精,也比不上這兩份報紙。關鍵還是先進入者的優勢太過於明顯,先把蛋糕分完了。其余的還有不少報紙,如《商報》、《時政報》等,亦有不少忠實的讀者。只是,他們的銷量,還不足《大順民報》一個零頭。誰叫《大順民報》的幕後老板,是當今天子呢!

  報紙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活字印刷術的發展,順帶還把書籍經典的價格給拉了下來,也算是又為百姓做了一件實事,起碼離陸承啟的理想“人人有書讀”又近了一步。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