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62章:風波
禦史中丞李然,此刻也陷入了沉默之中。 ;;;;;;;;;;;;;;;;;;;;;;;;;;;;;;;;;;;;;幾日來毫無用處的死劾,已經讓許多禦使官員打起了退堂鼓。原本就利益使然的禦史台,突然好似變得崩塌離析一樣,連李然都有點控制不住的感覺。

 其余百官,也沉默不語。端著朝笏,好似上面有仕女圖一樣。目不轉睛地看著。陸承啟端坐在龍椅上,看似不動聲色,卻把底下百官的神態,一一看在了眼裡。每個人的話語,陸承啟都琢磨了兩遍以上,沒辦法,他天生對權謀不甚敏感,唯有這樣,才能稍稍明了這些官員欲言又止的話語中,隱藏的另外信息。

 真道底下這些個官員,是一心為國嗎?哪個不是道貌岸然,其實內裡私心比任何人都重?每日勾心鬥角,算計這個,算計那個,陸承啟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即便大權在握,一個不察,被他們玩弄鼓掌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時候,戶部尚書林鎮中站出來說話了,只聽他說道:“臣要彈劾禦史中丞李然,無端搬弄是非,詆毀國之良臣。[;;;;;;;;;;;;;;;;;;;;更新快,網站頁面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眾所周知,工部尚書黃錫時黃老大人,乃是兩朝元老,一生奉公,兢兢業業,不曾有半點疏漏。在禦史中丞的口中,卻成了亂臣賊子,不除之後快就好像對不起大順黎民百姓一樣。如此心胸狹隘之人,位居高位,還是最高的言官,實在是大順朝堂一大汙點!”

 有了一部尚書撐腰,底下的官員紛紛站起來為黃錫時說話了,無非就是李然太過苛刻,硬生生把一個年逾七十的兩朝元老,逼成了重病。工部尚書黃錫時,又是一部尚書,尚且被逼到這個地步,若是一些沒有鄉黨,沒有同僚支撐的官員,被禦史台盯上了,豈不是每日都暗無天日?不論出於同情還是兔死狐悲的情緒,這些官員紛紛跳了出來,為黃錫時鳴起不平來了。

 陸承啟一一把這些人的神情,話語都看在,聽在了心中,表面卻還是沒有任何表示。他知道,此刻還不是他拍板定案的時候,幕後黑手還沒有浮現出來,李然也不過是被人當槍使的糊塗蛋罷了大漠奇英傳全文閱讀。自以為風骨錚錚,卻不知道自己的作為,嚴重影響了一個朝廷的正常運轉。單單是陸承啟這些天,已經壓了不少奏折沒有批閱了,這都是這場風波,所帶來的後遺症。

 或有意,或無意,陸承啟就想看看,一手創辦的內閣製,在他偷懶的時候,會運作得怎麽樣。事實證明,內閣製還是不錯的,畢竟新鮮感還在,這些內閣大臣也算是盡心辦事。每日票擬的事情,越來越多,送給陸承啟看得奏折越來越少。這些,都足以說明,這是一種進步。

 這些個官員,在大慶殿中吵得火熱,完全一邊倒的形勢。李然也知道,他好像捅了馬蜂窩了,可他不怕,這些死腦筋的人腦裡面,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中庸。

 在這裡,要扯一扯中庸為何物,並不是現代人以為的,對一件事情,求得一種折中和均衡,不激進亦不保守,不忤逆亦不苟安,遊刃有余,左右逢源,是謂深得國學個味的謀官致富之學和明哲保身之術。後世常調侃別人不懂“中庸”,大意都是怪責他冒進或守成,率真或木訥。總之“中庸”用之於他人身上,難尋出飄揚的味道,甚至成為不懂圓融變通的代名詞。笨拙愚鈍如陸承啟者,一不小心就劍走偏鋒,常自嘲乃不諳“中庸”之道。

 及重生到了這一世,陸承啟讀了《中庸》之後,才揣摩出中庸為何物,這是一個在古代很棒的詞,被古人追奉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到了宋代之後,這個詞才被曲解,慢慢演化成後世我們所說的中庸。其實,中庸的本意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自己既定的目標,不變換自己的主張。就像李然那樣,縱然千萬人唾罵,一樣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思想。只可惜,他堅持錯了方向,古時大多有這樣的衛道士,他們一生都在以身作則,詮釋什麽是中庸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是長久地缺乏它了。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這是陸承啟自己悟出來的,他認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這是千百年來尊老愛幼,保持心境平和的最高典范。

 而第三層意義,則是中庸之道最高的意義,是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李然雖然堅持錯了方向,可他恪守中庸之道,不懂變通,也是有來源的。像李然這樣的人,一般都是讀死書,認死理,其認定的道理,非常人能勸解。

 中庸大體上是好的,但摻雜了政治進去,就變了味了。所以孔子只能做聖人,做不了救世主,也當不了政客,便是這個道理。陸承啟沒有貶低孔子的意思,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思想家,常人哪怕窮盡一生都悟不出的一兩個道理,他卻悟出了整個中國民族的思想異能混世錄。

 儒家思想大體上是好的,陸承啟承認,可惜若是一味尊儒,那就失去了儒家的韻味。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並不是最受歡迎的,甚至到了漢代,也不受歡迎。要不是天人感應的思想,恐怕漢武帝還不接受儒家,獨尊儒術。在那個戰亂紛飛的春秋戰國,兵家乃是生存之道,法家乃是王者之道,兵家和法家並重,則秦國取得了天下。

 陸承啟始終認為,中國民族不應該只有儒術,還需要其他的思想,兵家,法家,道家,佛家,墨家……只要有閃光點,只要你不大逆不道,這些思想都應該是人類的財富,是漢人思想的結晶。

 例朝的時間,就在討伐禦史台中渡過了,眼看時近午時,禦史台被罵得狗血淋頭,出了陸承啟這幾日被圍堵的惡氣之後,陸承啟才宣布退朝,順便讓禦醫前去黃錫時府上,為他看病。陸承啟看到了朝堂上突如逆轉的形勢,甚至有些懷疑,這黃老頭是不是年老成精,特意裝病躲過這場風波的?不然怎麽會恰好在這個節骨眼上,病倒了?小提示:電腦訪問進 手機登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