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69章:契丹來犯
  即便北寒之地,春風吹過,綠意也會從原先荒蕪的草原上冒出來。牛馬開始長膘,這本來是極好的季節。但自從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從各個部族抽人前去上京集合,所有的遼國百姓都知道,這是戰爭開始的信號。  遼國百姓沒有任何擔憂,畢竟長期以來,遼國對大順用兵,對回鶻用兵,對女真用兵,對高麗用兵,鮮少有失敗的。契丹人仗著騎兵犀利,所向披靡。

  其實歷史上的契丹人還是很厲害的,他們集合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共性,既能自己生產糧食,也能在邊境打草谷。若不是契丹人自己內亂,給了女真族崛起的機會,哪怕完顏阿骨打再厲害,也不能這麽短時間內一掃遼國,把原先的遼國國境攬入金國囊中。

  而在這個異時空,女真族的始祖完顏阿骨打還沒有出生,女真族也只是被遼國統治下的一個小小部落而已。耶律洪基也還算一代明君,沒有歷史上那般花天酒地。契丹大臣也沒什麽不臣之心,遼國看起來鐵板一塊,戰力雄厚。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內部都有矛盾,對耶律洪基的怨言現在看起來還不算什麽,但終歸還是埋下了隱患。大順又何嘗不是?看似平和的表象下面,暗流湧動。陸承啟強硬地改革,硬推監察司,已經觸動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這些官員,鄉紳,奸商,無不對陸承啟觸動他們的蛋糕暗自咬牙,恨不得把陸承啟推下皇位,恢復先前的制度。

  原先官商勾結,船只出洋,官員暗中得利不少,奸商只需要打點好官員,根本就不需要上稅。現在陸承啟建立船舶司,私自出海必定會被水師扣船,連同貨物都要不回,除非把天價罰款交了才行。

  這樣一來,懾於朝廷的威壓,不少奸商交了罰款,拿回了船隻,補齊了關稅,才能繼續出海。損失不少的奸商,已經暗中把陸承啟恨上了。現在還沒有什麽小動作,但朝中局勢一變換,就保不齊他們會做出什麽舉動了。

  官員也是這般,表面上不敢伸手,但暗地裡對監察司恨得牙癢癢。官員俸祿若是按照一般開銷,足夠官員一大家子花銷了。可官員要面子啊,平日裡的開銷大得不得了,那一點點俸祿根本不夠花銷的。更可恨的是,陸承啟還明裡把福利都換算成錢銀,扣除一半,算是什麽養老金。官員也知道,這是陸承啟在保證他們辭官以後的生活,可惡的是,陸承啟還規定了,要清廉才能拿到數額巨大的養老金。如果貪汙被發現,連帶家產都要抄沒,官員這可就捉狂了。

  他們寒窗苦讀十數載,為的不就是當官發財?若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為啥還要這般削尖腦袋往裡面鑽?若是原先的俸祿,一家人省省,也還能維持風光。可現在直接減半,他們生活一下子拮據很多,連傭人都請不起了。不僅俸祿減了,原先佔大頭的灰色收入都不敢拿,更是雪上加霜。一想到這,沒有多少官員不對陸承啟恨之入骨的。他們隻圖官身,對誰做皇帝並沒有在意,這也是為什麽蒙古人、滿族人入主中原,仍有這麽多漢人做官,為之賣命的緣故了。

  富豪鄉紳也對陸承啟頗有怨言,首先他鼓吹商業,支持遠洋貿易,弄得很多佃戶都不想種田,去到港口、縣城、州府找營生。有了榜樣,佃農越逃越多,以至於富豪鄉紳的田地拋荒。雖然現在還不明顯,但按照這樣的趨勢,肯定會愈演愈烈。富豪鄉紳也不是沒有眼光,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他們心中比誰都明白。

  原先陸承啟降低農稅,

還讓他們高興了一陣,以為能收的更多了。可陸承啟一手捧起商業,手工業,大量吸收閑散人口,工薪比佃農多得多,佃農也不是傻子,權衡之下當然也會選擇去做工。起先只是走一兩個,鄉紳們沒注意,後來佃農大量逃離,他們才注意。不得已之下,通過減低地租,才算是留住了一批佃農。可在商業大潮的情況下,脆弱的小農經濟好像不堪一擊,搖搖欲墜。  這怎能叫富豪鄉紳不怨陸承啟的政策?

  這也是為什麽大順朝一片祥和的情況下,暗流湧動。陸承啟也有所警惕,一方面加快商業、手工業的發展,一面安撫這些既得利益者,謀取發展時間。他也知道,一個階級的興起,必定伴隨著一個階級的沒落。若能兼顧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麽他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不然就是鏡花水月,他一離開皇位,不用多長時間,就會被打回原形。

  但現在,矛盾被轉移了,因為契丹人開始犯境了。

  春意盎然的草原,黑壓壓地從遠處疾馳而來一大群騎兵,嚇得幽州城緊閉城門,開始守城。同時狼煙升起,向不遠處的城池示警。

  狼煙一直延伸,一直傳到太原城,才由快馬自驛道飛馳而出,直奔長安城而去。

  而在長安城的陸承啟,卻先一步得到了監察司的報告,得知了這支契丹大軍的組成和將領。 這支犯境的契丹大軍,由皇太叔耶律重元率領。契丹人由遊牧民族變成一個帝國,皇帝之位也不像是中原皇朝一樣,是父業子承,兄弟也有可能即位的。這個皇太叔雖然表面恭敬,但其實暗地裡對耶律洪基頗為不屑,且對遼興宗傳位給耶律洪基滿懷怨憤,暗中俟機作亂。

  此前看到北府宰相蕭虛烈屢率大軍打草谷成功,耶律重元也眼紅的緊。眼看自己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出兵的機會卻寥寥無幾,心中暗恨。這次陸承啟懲戒不法商人,斷了遼國大量的鹽鐵輸入,耶律重元便借機發難,請了這次領兵之權,誓要大順付出代價。

  耶律洪基雖然對耶律重元沒有太大的戒心,但懾於他的兵權,還是命令他只能率本部出征。耶律重元又進言,才又討得兩萬兵馬,共計十萬大軍,號稱三十萬,浩浩蕩蕩地殺奔幽州城來。

  耶律重元命令他的長子耶律涅魯古為先鋒,率一萬兵馬,先一步越過年久失修的長城缺口,到達幽州城外。

  陸承啟知道這次領軍的是耶律重元,心中不由得一松。歷史上對這人的記載不多,但總體來說有兩個突出點。耶律重元此人善於政治,武略卻很差,不然也不會在重元之亂中,優勢兵力還是輸給了耶律洪基。這一段在後世武俠宗師金庸筆下也有寫,就是蕭峰單騎擒皇太叔那一段。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