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642章:集英殿上
 五日時間,匆匆而過。

   這幾日,禮部也是忙得不可開交。除了發放考號,布置集英殿考場外,他們還得一一訓誡這些舉子。畢竟皇宮之內,戒備森嚴,嚴禁亂闖。要是闖到後、宮去,就是皇上想要保你,免了你死罪,你也免不了取消功名,終身不得再考等嚴厲處罰。

   有人說禮部是個清閑衙門,這也是因為沒有科舉。要是科舉一到來,禮部就忙得不可開交,簡直和農忙有得一拚。但科舉過後,禮部又漸漸靜寂了下來。沒辦法,禮部就相當於後世的教育局和外交部的合體,這個年頭的教育沒跟上,大部分百姓還是文盲,這禮部能有什麽事可做?大不了就是和外國來使打打嘴仗,訓誡一番禮儀罷了。

   王安石兄弟四人,早早就起身了,不是他們睡不著,而是前幾日請考號的時候,禮部官員告誡他們,一定不能“誤了時辰”,不然宮門關閉,他們的考試資格也就取消了。同時,禮部還隨行發放一本《禦試須知》,代替了以往派人訓誡禮儀。除此之外,還諄諄告誡“一定要保存號紙,如若丟失,則不得入矣”。

   鑒於此,還有誰敢睡懶覺?這不,還沒到卯時,這些舉子就要出發了。一行人打著燈籠,浩浩蕩蕩地前往皇宮正門宣德門,等待檢查考號,搜了身,謹防舉子夾帶後,才一一放入。

   王家四兄弟檢查考號過後,才得以進入皇宮。這時的天還沒大亮,皇宮依舊籠罩在黑幕之中。於蒙蒙亮中看見那紅牆綠瓦,便是來過皇宮一次的王安石,都覺得有一股豪情自胸而生,更別說其他舉子了。

   在內侍的引領下,這些舉子來到了集英殿前,看見了掛得很高的混圖。這混圖其實就是座位表,舉子們按照座位表找到自己的座位號,對號入座就是。

   今日不是例朝,所以皇宮之內並無甚麽官員,除了陸承啟臨時決定的考官以外。這權力最大的詳定官,自然是貢試主考官文彥博了。既然做了貢試主考官,這殿試的詳定官,也一並做了。

   待得卯時一到,內侍就按照混圖,喊考生考號,對照好姓名、戶籍,一一放入殿中。殿中設幔,隔列坐席。桌上有牌一枚,長三尺,冪以白紙。上面寫著考生姓名,籍貫以及座位號。這些東西是不能汙損的,也不能移動的,不然會當作弊論處。又有筆墨紙硯,舉子無須自帶。

   待得舉子們都入了集英殿,坐定位次後,由中官發放禦試題目。考生需要先將禦試題目抄錄案頭的草紙上,然後把禦試題裝入黃紗袋子系在脖子上。這樣是為了防止禦試題目汙損,要是汙損了,則“謂之不恭,納卷有所不收受”。這時候的舉子是很痛苦的,不僅要避諱先帝名諱,還要保存禦試題目,這做起來就礙手礙腳了。

   除此之外,殿試與解試、省試不同,不能“上請”。舊製,在殿試還考詩詞歌賦的時候,士子是可以“上請”皇帝的,如果皇帝不想回答,那出題官則要臨軒答之。後來,元綬帝覺得這樣“往複紛紜,有失尊嚴之體,且不利於考場公平”便廢除了“上請”,下詔“禦試題目,皆由禮部印給,士人不許上請,自後進士各伏其位,不得複至殿廷”。

   或許旁人有點難理解,這題目不能汙損也就罷了,難道題目有疑問還不能問,這要是理解錯了,找誰說去?其實這就是元綬帝的高明之處了,試卷汙損不收和不能上請,表明了殿試絕不同於解試、省試,更象征著皇帝權威至高無上,不容考生有絲毫侵犯。

   隨著內侍唱諾,殿試正式開考,考試時間為六個時辰。其實也就只有一道題,還是陸承啟親自定的題目。這道題目是從《禮記·中庸》和《孔子家語》中的兩則相近的文章,一字不改。

   第一段題目是: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禦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第二段題目是: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三段題目是:子路問孔子,孔子之言,其學於何處,不配刀劍,其強於何處?

   這兩個都是經典的典故,關於學問和強弱的辨析。陸承啟出這道題目,其實也就一個意思,什麽是真正的強,什麽是真正的學問。匡扶社稷固然是學問,那種田種地就不是學問嗎?再一個,什麽是強。文人很喜歡用這個來辯解,國家到底需不需要軍隊,需不需要國防。其實三歲小孩都知道,要是沒有軍隊,一個國家憑什麽稱之為國家?但是這些讀書讀傻了的文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無視國家利益,竟一再打壓國家賴以為此秩序的暴力工具,認為其侵害了民眾,何其荒謬!

   陸承啟為何出這道題?他就是要警醒這些士子,不要再愚蠢下去了,你們不是子路,朕也不是孔子。朕沒有聖賢之心,朕怒了,是要殺人的。你想想看,一群大臣,整日明示暗示你要解除軍隊,削弱武將,這安的是什麽居心?子路好勇,孔子這是勸他學習罷了。可陸承啟是皇帝啊,仁慈的人做了皇帝, 那就是天下人受苦了。再者,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你看看,要是沒有了軍隊,陸承啟這個皇帝還是皇帝嗎?所以,什麽都可以丟,但是手中的槍杆子一定不能丟。不僅不能丟,還要牢牢地握住!毛爺爺都說了,槍杆子裡出政權,陸承啟要坐得穩皇位,必須要牢牢地把兵權,要把軍隊掌控在自己手裡。所以他整頓軍隊,設立皇家軍校,其用意都是在此。

   可笑那些文官日夜憂心忡忡,深怕武人再興波瀾,搶了他們的權力去。這也是人性的通病,權力是蝕骨毒藥,一旦沾染上了,就想牢牢地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可文官們不知道,在大順皇朝裡,只有陸承啟這個皇帝是有制定規則的權力。而他們的權力,都是陸承啟賦予的。一旦陸承啟不信任他們了,權力也就沒有了。武官不同,因為有樞密院的製衡,武官根本觸摸不到兵權。他們只有聽令於陸承啟,才能調得動軍隊。

   這是大順的制度使然,使得陸承啟現在的對手,不是看似凶惡的遼國,也不是牆頭草高麗,而是這些看似溫順,其實內裡一肚子壞水的文官集團。禍起蕭牆,要是國家意志都得不到統一,那做什麽都是徒勞的。陸承啟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文官集團的心態扭正,讓他們看清楚,到底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