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寒門首輔》第220章 世道人心(3)
若是這二人出面,似乎確實可能扭轉局勢。&樂&文&小說 {www}.{lw}{xs520}.{com}

 “慎賢弟你不必焦急。這吳縣令不還沒有寫完奏疏派人送去京師嘛。他命人乘官船也許會快一些,但到了京師還要遞到通政司給奏疏分類,這一耽擱少說得幾日。我和丕賢弟寫好家書立即命人帶著乘船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一定可以趕在奏疏送入宮前把家書帶到!”

 謝慎不禁愕然,世道人心啊......

 卻說謝丕和王守文分別寫了家書派人乘船加急送到京中父上手中。

 而這一邊吳縣令雖然以最快的速度把奏疏送到了京城。但因為各地送往京師的奏疏太多,到通政司分類時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而王華、謝遷二人因為身份特殊,自然不會按照普通官員對待。

 在吳縣令的奏疏通過通政司分類送到弘治天子聖駕前,謝遷和王華的奏疏已經提前送抵。

 一面是被倚為股肱的重臣,一面是區區一縣令,天子自然作出了有偏向性的判斷。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天子也是人,他的判斷也會受到複雜感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吳縣令自然比不過兩位狀元出身的重臣。

 搶功勞這種事情,一是看人,一是看時間。

 跟謝遷,王華搶功勞本就是找死。

 要是吳縣令陳寫的奏疏早幾日送達天子禦覽,也許還能佔據一個先入為主的優勢。可最後卻是王華、謝遷的奏疏直達聖聽。

 這倒也不怪他,吳縣令的奏疏確實是先到的京師,而王華和謝遷的奏疏則是接到家書現寫的。但偏偏吳縣令身份比不過王華,謝遷兩位大佬,什麽都得按照程序來,這樣在通政司一耽擱,本是優勢卻成了劣勢,吳縣令便是必敗之局,神仙難救了。

 果不其然,天子在了解了事情的真實經過後下了批複,著令發到六廊科辦理。

 半個月之後,余姚縣令吳有甫調任的文書便送抵了余姚。

 天子並沒有在批複中說明要調任吳縣令什麽職位,

只是言辭激烈,甚為不滿。吏部尚書和左右侍郎一番討論,最後幾位大佬一拍腦袋決定調任吳有甫肇慶司理的職位。

 這可是幾位大佬絞盡腦汁想出的。

 天子在批複中言辭激烈,對吳有甫自然是不滿意,但沒有點名要給吳縣令降等,吏部也就不能盲目去做。

 臣子要忖度聖心,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不能越界。

 吏部可以按照天子的意思給出方案,具體裁奪肯定還是要由天子來的。

 肇慶司理這個職位乍一看不比余姚知縣低,但肇慶十分偏遠,比之富庶的余姚差了不少,等於是降職了。偏偏這麽做還挑不出什麽錯來,最是合適。

 故而當吏部把這個建議報奏弘治皇帝後,天子滿意的批了一個準字。

 吏部上下這才松了一口氣,下發調任文書到余姚,令余姚縣令吳有甫立刻啟程至肇慶赴任,不得有誤!

 小小的一個縣令調任,其背後是諸多大佬的推動。出力最多的自然是王華和謝遷。

 這二位治家甚嚴,但治家嚴是一回事,旁人欺負自家孩子卻又是另一回事了。

 自家的孩子自己可以隨意打罵,卻不能讓旁人欺侮。

 吏部對此也是心領神會,故而也算賣了王、謝二人一個情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朝廷的調任文書送到余姚時吳縣令還蒙在鼓裡,他聽到調任二字後直是欣喜若狂,當即換了特地熏了香的青色官服去接領文書。

 弘治天子還是很厚道的,並沒有專門下一道聖旨責斥吳縣令,故而吳縣令也不需要大拜謝恩。

 打開文書一看,吳縣令卻是臉色煞白。

 他本以為這次獻上喜報會令天子龍心大悅,一番擢升便在眼前,誰曾想等來的卻是一個平遷。說是平遷,實際就是暗降。吳縣令一想到路途遙遠的肇慶險些一口老血噴出來。

 怎麽會是這樣?陛下看到奏疏怎麽會命令吏部下一份這樣的調任?

 吳縣令悲憤欲絕,卻不敢耽擱。文書上有即刻調任四個字,也就是說吳縣令必須馬上卷鋪蓋走人。

 他當然不會知道這是王、謝二人的家書起了作用,換句話說是王華、謝遷兩位大佬對天子的判斷施加了影響。

 王華是成化年間的老臣,謝遷更是在天子還備位東宮時就擔任侍講,那是何等的老資歷,豈是區區一個余姚縣令能夠比擬的。

 換任何一個正常人做判斷,肯定是願意相信與自己相熟的人罷?

 歸根到底吳縣令是低估了王、謝兩家的實力。

 這兩家在余姚都是世家望族,雖然因為家風嚴厲平日裡行事低調,但再怎麽低調一旦發力也不是一小小縣令能夠招架的。

 何況吳縣令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他把自己要陳寫奏疏的事情事先告訴了謝慎。

 他以為分一點湯給謝慎,少年就會感恩戴德,卻忘記了這本身就是謝慎的功勞,而他才是那個要從謝慎手中把功勞奪走的人。

 一番交戰下來,王華、謝遷齊齊發力,吳縣令便理所當然的成了炮灰。

 可憐吳縣令到把縣令印信移交給本縣縣丞時都不明白發生了什麽,只是慨歎長籲不已。

 肇慶比余姚離京師更遠了,吳縣令當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一個臣子一旦被天子厭惡, 那短時間內肯定是沒有升遷的可能。

 要想升遷,說句大不敬的話,吳縣令只能寄希望於當今天子駕崩,新皇帝即位。

 不然,吏部的那些官員怎麽敢給他中上的考績?

 天子沒有給吳縣令降旨是因為他對吳縣令很厭惡,不想多說一句話,可是卻是給謝慎、謝丕、王守文三人降了旨意。

 這在大明朝可是破天荒的。

 要知道三人不過是秀才功名,卻是得到了大明朝天子的恩旨,這可是值得向世人誇耀的。

 當然謝慎也知道這次他的沾了謝丕、王守文的光。

 若非他二人當機立斷寫家書搬救兵,恐怕這海塗種植棉花的功勞就真的要被吳縣令奪去了。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