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第646章:霸王別姬(中)
青幽聯軍與黃巢大戰六陣,皆勝,而其中立功最大的自然就是公孫軒轅。
朱溫、王仙芝、黃揆、尚讓,四將聯手,卻被公孫軒轅輕易擊敗,要不是黃巢見勢不妙直接揮軍掩殺,四將恐怕全都要死在公孫軒轅的手上。
隨後,公孫軒轅統領白馬義從,直接鑿穿了黃巢的中軍,一戰滅黃巢近半主力,這才有了之後的六戰六勝。
而在青幽聯軍的絞殺下,黃巢也被逼入了絕境,原本所擁有的青州一郡三國之地,如今也只剩下一個齊國和大半了東萊郡。
面對依然咄咄逼人的青幽聯軍,黃巢迫於無奈之下只能上表請降,不久後被封為齊國太守。
黃巢投降後,青幽聯軍大部雖已返回,可精銳卻繼續南下,準備參與獵殺項羽的最後行動。
冀州這邊,張勝退入太行山後,冀州諸則侯忙著搶其放棄的地盤,所以自然顧不上張勝了。
原屬於大明二郡二國,如今也已經全部被奪回,冀州各大諸侯都奪得極大的好處,而袁紹更是獨佔了趙國和大半個巨鹿。
袁紹一個人卻佔了這麽多地盤,自然讓張士誠和陳友諒眼紅不已,若不是皇甫嵩態度及其強硬,冀州聯軍恐怕都要火拚了起來。
之後,陳友諒和張士誠忙著鞏固地盤,而袁紹則領著麾下精銳繼續南下參與圍剿項羽一事,韓馥則也排韓信領軍一起前往。
十一月,項羽領軍突圍至江淮,可卻依就遭到了揚州聯軍的阻攔。
這一次,項羽沒有退縮,而是領麾下僅剩的一萬余大軍,正面與揚州聯軍決一死戰。
項羽已經無路可退了,後方有李世民、楊堅、曹操、袁術、劉虞、劉備、宋江、袁紹、韓信、公孫軒轅等,十幾路諸侯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唯有前進才有一線生機。
為防止項羽遁入大別上,十萬揚州聯軍分成了兩部,一部由劉繇統領前去對抗項羽,一部由孫堅統領前去封鎖朱元璋救援的道路。
大別山,明軍大寨,朱元璋大營。
“這怎麽可能?”
看著手中的密詔,朱元璋一臉的難以置信道:“陛下怎麽可能下達這樣的命令?”
朱元璋實在不敢相信,張勝竟會下令,命他不許出兵救援項羽。
若不是密詔上印又明皇璽印,朱元璋甚至以為這密詔是假的,可正是因為這是真的,所以才更加的恐怖。
如此危機時刻,陛下為何要自斷臂膀,借漢軍之手殺他呢?
項羽一直對大明忠心耿耿,從未有過越軌之舉,況且他不是一直都是陛下的人嗎?
朱元璋雖不知道張勝為什麽要借刀殺人,但卻知道張勝肯定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可究竟是什麽理由讓一向明智的張勝,做出這種自斷臂膀的腦殘之舉呢?
張良為什麽不勸陛下?他到底知不知道還好,若是知道的話……
一念至此,朱元璋隻覺得遍體生寒,一股冷意從心中不自覺的湧出。
在朱元璋的眼中,張勝是個善良而堅強的女人,大明是個團結光明的團體。
可是這封密詔,卻讓朱元璋對自己所仰慕的陛下,對自己所效忠的大明,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陛下沒有自己想的善良,大明也遠比自己想的要黑暗的多,張良也一樣……
望著北方,朱元璋喃喃自語道:“陛下,張良,你們究竟隱瞞了著些什麽?”
因為心中愛慕的緣故,令朱元璋不願意將張勝往壞的方面去想,他只是希望張勝確實有什麽苦衷,所以他也準備服從命令。
而就這這時,項莊等項氏一族之人的到來,令朱元璋改變了主意。
“將軍,你和項羽大哥都是大明的支柱,缺了誰都不行啊。”
項莊領著項氏一族的眾人,跪倒在朱元璋的面前,懇求道:“當初將軍您向項羽大哥借調霸王騎,項羽大哥想都沒想就將我等派遣了過來,現在項羽陷入團團圍困,求您出兵去救救項羽大哥吧。”
朱元璋聞言頓時瞳孔一縮,隨即將項莊扶起,認真道:“項莊將軍放心,朱元璋絕對不會見死不救。”
看著朱元璋那不似作偽的表情,項莊心中終於松了。
“謝將軍。”項氏一族齊聲道。
十一月五日,朱元璋不顧張勝命令,和徐世績各領一軍,分兩路出大別山,前去營救項羽。
可是在攻破數道封鎖後,徐世績被領軍趕到的公孫軒轅擋住,數次大戰依然不的存進,朱元璋也被孫堅阻擋。
十一月十日,項羽和劉繇在合肥正式決戰。
為了獨佔擊殺項羽的功勞,劉繇沒有等各大諸侯完成合圍,就提前發動了決戰,而結果自然是慘敗。
劉繇的七萬漢軍,被項羽一萬殘軍攆著跑,死傷僅四萬余眾,而項羽的也趁此突圍而出。
朱元璋暫時還沒有打破大漢的所有封鎖,項羽肯定是等不下去的了,去不了大別山也只能繼續向南突圍。
此時,漢軍各路諸侯已經順利會師,李世民、楊堅、李淵、曹操、袁術、劉虞、劉備、宋江、袁紹、韓信等諸侯齊聚一堂,再次形成一場諸侯盛宴。
“諸位,劉繇貪功,未等我等趕至,就提前發動大戰,結果被項羽打的大敗,而項羽那賊子也借此突圍而出。”
曹操此言一出,現場當即安靜了下來,靜待曹操的後話。
“我等十余路諸侯,二十多萬大軍匯聚至此,若是各打各的,就算最終殺得了項羽,傷亡也必定極大。”
眾人一聽都下意識點了點頭,曹操見此淡然一笑,繼續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曹孟德提議,選出一個盟主,我等皆聽其指揮,整合全軍之力,以最小的代價消滅項羽,你們說好不好?”
“好。”
袁紹站出,笑道:“這個主意不錯,可這個盟主該由誰來擔任呢?”
“當然由兵力最多者擔任。”
袁術連忙站出提議,可立馬就受到了劉虞的反對。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