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500章 終極1戰(一)
六月初四,一切準備事宜都到位了,翌日一大早,吳邵剛就會領著大軍前往沂州而去。

也就在這個時候,樞密院轄下的情報署送來重要的情報:大元朝廷皇上忽必烈禦駕親征,將指揮在山東的作戰。

這個消息,猶如一聲驚雷,在李庭芝等人之中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這個時候,李庭芝等人才感覺到,原來皇上禦駕親征,的確是有道理的,山東之戰太過於重要了,若是不能夠小心的應對,怕是不一定能夠取得作戰的最終勝利,由此李庭芝等人也得出了結論,山東之戰對於大元朝廷和忽必烈來說,是生死攸關之戰,這一戰蒙軍若是失敗了,那就難以在中原立足,恐怕要被迫撤離。

李庭芝等人內心的想法很是複雜,他們感覺到高興,同樣感覺到忐忑。

吳邵剛的想法卻不一樣,他首先想到的是蒙軍部署在山東濟南府一帶的兵力,恐怕不止二十萬人,數目應該是更多,要知道忽必烈自從繼承蒙古大汗之職位後,就沒有領兵作戰,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了近十五年的時間,現如今忽必烈禦駕親征,按照正常的預計,其所統領的兵力至少有三十萬人以上,且其中的蒙古鐵騎兵力不少,戰鬥力也是不一般的。

姚樞與史天澤等人提供的情報,大元朝廷所能夠調動的蒙軍,總兵力尚在四十萬到四十五人之間,這裡面蒙古鐵騎的總兵力接近二十五萬人,蒙軍駐扎的情況很明晰,近一萬的蒙古鐵騎,以及四萬的新附軍駐扎在漠北草原一帶,預防漠北草原出現巨變,其余兵力分別駐扎在燕京、河北、山東以及大名府一帶,而蒙古鐵騎的主力,則多半駐扎在燕京一帶。

明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擴充,總兵力已經接近五十萬人,但後來招募進來的軍士,戰鬥力明顯是不行的,也就說能夠開拔到山東作戰的大軍,還是在三十萬人左右。

總兵力方面,明軍第一次在數量上面超越了蒙軍,但吳邵剛是不相信這等情況的。

吳邵剛有自身的分析,而且他認為這種分析,應該是正確的。

所謂蒙古鐵騎二十五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勉強可信,但這裡面有誇大的部分,真正有戰鬥力的蒙古鐵騎,應該不足二十五萬人,頂多就是二十萬人,畢竟這些年蒙軍與明軍反覆作戰,其蒙古鐵騎的損失也是不小的,而且蒙古鐵騎數量的增加,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麽簡單的,驍勇的蒙古鐵騎,是需要多年作戰才能夠錘煉出來的。

除開二十萬左右的蒙古鐵騎,其余基本就是新附軍了,姚樞與史天澤認為蒙軍之中的新附軍,數目不超過二十萬人,這個數字吳邵剛無論如何都是不會相信的。

吳邵剛認為,蒙軍的總兵力應該接近六十萬人,其中蒙古鐵騎二十萬人左右,新附軍四十萬人左右,只不過現如今的新附軍,戰鬥力恐怕一般,遠不能夠與蒙古鐵騎比擬的。

之前得到的情報,山東境內蒙古鐵騎的總人數在十萬人左右,但那個時候統帥是蒙古親王合丹,這一次蒙軍的統帥是忽必烈,那蒙古鐵騎就不可能留下那麽多的兵力在大都了。

也就是說,駐扎在山東的蒙軍,蒙古鐵騎的力量得到了加強。

按照吳邵剛的預計,進入山東的蒙古鐵騎,總兵力應該在十五萬人左右。

至於說新附軍的總兵力,不會少於二十萬人,雖說新附軍的戰鬥力一般,可用來對付明軍最開始的猛烈進攻,為蒙古鐵騎爭取到總攻的時間,還是可以的。

如此的分析下來,進入山東的蒙軍總兵力,應該在三十五萬人左右。

吳邵剛指揮的進入山東作戰的明軍,只有三十萬人。

如此的比較下來,明軍的總人數是少於蒙軍的。

忽必烈禦駕親征,對於蒙軍士氣方面的鼓動是巨大的,至少蒙古鐵騎是得到了鼓勵的,他們作戰會更加的驍勇,更加的不要命。

開拔在即,卻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由不得吳邵剛不重視,戰略部署已經完成,不可能做出任何的改變,至於說兵力上面的懸殊,也不是暫時休戰的理由,忽必烈已經虎視眈眈,亮出了獠牙,吳邵剛怎麽可能退縮。

近一個晚上的思索,吳邵剛做出了決定,繼續出兵山東,與蒙軍在山東決戰。

這是一個令李庭芝等人震動的決定,就在大軍即將出發的時候,李庭芝上了奏折,懇求增加進入山東的明軍數量,最好是達到四十萬左右,如此才能夠保證軍隊數量方面的優勢。

但李庭芝的這個奏折,吳邵剛沒有同意。

在吳邵剛看來,明軍最大的對手,就是預測的十五萬蒙古鐵騎,至於說新附軍,不僅是戰鬥力一般,更是明軍需要爭取的對象,若是作戰的過程之中,投降的新附軍數量不斷增加,則蒙軍的力量自然被削弱了。

這一戰的意義,吳邵剛也徹底明白了,用終極一戰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若是蒙軍取得了勝利,則大明朝廷將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甚至可能被迫撤離開封府城,回到四川一帶去,而明軍對南方的控制,也會大幅度的削弱,若是明軍取得了勝利,則忽必烈就要考慮是不是迅速回到漠北草原去了。

六月初五,二十萬明軍從開封府城外出發。

李庭芝率領滿朝的文武大臣,到城外相送,而京城的百姓,也目睹了這一幕。

當李庭芝等人跪下的時候,周遭所有的商賈和百姓也跪下了,他們同樣知道皇上禦駕親征的重要,眼前穩定富足的生活是不是能夠維系下去,就看明軍是不是能夠打敗蒙軍了。

馬背上的吳邵剛,看著這一切,很是感慨,也感受到了責任。

吳邵剛此番禦駕親征,李庭芝等人建議設置禦輦,但被吳邵剛果斷的拒絕了,他沒有那麽嬌貴,再說乘坐禦輦,不僅僅是與將士之間隔開了,更是耽誤行軍的時間。

吳邵剛依舊是騎著戰馬,隨著大軍一同行軍,只不過他身為的親衛,換成了宿衛,而負責宿衛一切事宜的,依舊是袁世春。

二十萬大軍分為了前軍和中軍兩個部分,前軍五萬人,中軍十五萬人,前軍與中軍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五十裡地,二十萬大軍每日行軍的裡程不低於五十裡地。

此番出征,吳邵剛與大明朝廷都是耗費了血本。

出征的二十萬人,每個將士都配備了戰馬,而且有的還是一人雙馬,在此基礎之上,動用了近千輛的馬車運送鼎坤炮以及糧食。

除開留在海州與邳州的百余門鼎坤炮,大軍還攜帶了三百門的鼎坤炮,合計四百余門的鼎坤炮,至於說轟天雷,則是數十萬枚。

打戰打的就是錢糧,戰馬、鼎坤炮、轟天雷等等,開銷都是巨大的,若是沒有足夠強悍的錢財,根本無力支撐。

樞密院、中書省與戶部,在錢糧的籌集方面,可謂是傾盡全力。

吳邵剛也知道,本次作戰不可能是持久戰,雙方都是拿出了吃奶的力氣,都是數十萬大軍,消耗都是巨大的,不可能長期作戰,若是長久的耗下去,雙方都是無法承擔巨大的錢糧消耗的,當然相比較來說,大明朝廷有著明顯的優勢,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是秋收季節,已經掌控了整個南方與中原大部分地區的大明朝廷, 是可以籌集到大量糧食的,可大元朝廷就沒有這樣的可能了,只能是繼續盤剝為數已經不多的商賈和百姓了。

正是酷暑季節,大軍行軍還是很辛苦的,不僅僅是體力消耗巨大,酷熱的氣候也讓將士難以適應,每日裡午時歇息一個時辰左右,其余時間幾乎都是在行軍。

不過跟隨一道行軍的皇上,也和諸多將士一樣,騎馬前行,沒有任何的特殊化。

一些軍官時常看見皇上一身的大汗,卻咬著牙不說話,身邊的張文謙、史天澤與呂文煥等人勸皇上歇息的時候,皇上都是搖頭和擺手,一直堅持大歇息的時間,才下馬透氣。

皇上都是如此,下面的將士還有什麽可說的,都是卯足勁了行軍。

原來定下的是每日行軍五十裡地,近十天時間過去,大軍每日裡行軍居然達到了七十裡地左右,按照行軍的裡程計算,六月底二十萬大軍就可以抵達山東沂州了。

俗話說得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吳邵剛的堅持,換取的是時間,兩軍對壘,時間是最為重要的,誰能夠首先抵達,做出相應的安排部署,誰就能夠佔取一定的優勢。

負責指揮大軍行軍的是蔡思偉。

剛開始行軍的時候,蔡思偉基本都是在皇上的身邊,不過這樣的情形僅僅持續了兩天左右的時間,皇上要求蔡思偉指揮整個大軍的行軍,協調前軍與中軍之間的聯系,行軍過程之中遇見什麽難題,可以自行決斷與處置,不需要事事請示,免得耽誤時間。

如此蔡思偉放開了手腳,指揮大軍行軍,這也讓大軍行軍的速度更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