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857》第680節 備戰
  法國海軍世界第二的地位,那絕對不是吹噓出來的,他們擁有38艘鐵甲艦、9艘岸防鐵甲艦、50艘巡洋艦、炮艦和60艘魚雷艇,總噸位達五十萬噸。而且士兵訓練有素,擁有豐富的在殖民地的作戰經驗。普法戰爭時期,雖然陸軍一敗塗地,但法國海軍卻從始至終封鎖著德國海岸,佔盡了優勢。

相比而言,大明海軍主力鐵甲艦只有四艘,二等鐵甲艦八艘,裝甲巡洋艦二十艘,總噸位十萬噸。這些年陷於財政困難而無法擴充海軍軍備,在海軍兵力山,處於絕對劣勢。因此一旦開戰,此戰將以陸戰為主,海戰立足於防守。

如果想要真正讓法國感覺到壓力,讓他們感到切身的危機感,那就必須在海軍上,能夠跟法國一較長短。否則這只是一場殖民地戰爭罷了,對法國本土沒有任何損益,他們勝則擴張殖民地,敗了不過是放棄罷了,於法國本土沒有任何威脅。而大明勝利了,不過是保住了越南,如果敗了還可能被法軍侵入領土。因此由於海軍上的差距,兩國目前的戰略態勢是不對等的。

所以作為讓大明“能戰”的戰略考量,此時必須緊急建造軍艦,哪怕就是趕不上打仗,可對於法國人的威懾作用肯定是有的。

因此朱敬倫建議,增加海軍臨時預算,對海軍進行緊急撥款,下令修建十艘一等鐵甲艦,二十艘二等鐵甲艦,將大明海軍鐵甲艦的數量跟法國看齊。大明這幾年發展起來的造船業,有能力為修建軍艦提供技術支持。

“可是這經費從何籌措啊?”

陳芝廷憂慮道,救災行動,讓官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而大明政府不願意借外債,所以這幾年節衣縮食在清償外債,變賣鐵路公司還債之後,又連續兩年償還了一億大明兩,現在積欠的外債已經下降到八億大明兩,折合十億海關兩。

但主要欠的是內債,內債不但沒有減少,還從五億海關兩增加到了八億海關兩,折合六億大明兩,而所欠外債,其實只剩下兩億大明兩了。

只是大明政府采取發內債還外債的做法,從大明經濟體中抽走了太多的硬通貨,已經到了金融體系能夠承受的極限,在發行大筆債務,恐怕影響到貨幣的穩定。

“向英國借錢吧!”

朱敬倫建議道。

陳芝廷是不想借外債的,原因跟日本政府的擔心一樣,看到許多國家因為欠下英法等國的閻王債,而被列強控制的結果,所以對外債避之惟恐不及。

“非得發外債嗎?”

陳芝廷歎息道。

朱敬倫笑道:“這不僅僅是借錢這麽簡單。如果能從英國借到錢,借到錢的越多,英國就越得支持我們,這是有政治上的好處的。”

美國之所以參加一戰,不就是因為英法欠美國的錢太多了嗎,如果英法戰敗,美國也得破產的情況下,美國沒有選擇。

如果能從英國借到錢,這本身就是外交勝利,如果能夠借到足夠影響英國政府態度的數額,就上升到了政治勝利。

趁著現在英國在態度上還是支持大明的,在向他們許諾高息,未必不能從英國借到錢,一旦英國頂著法國的壓力,允許大明在倫敦市場上融資的話,那麽之後他們就不得不慢慢偏向大明一邊,至少不會幫助法國。

陳芝廷點了點頭:“可以跟英國人談一談。不知借多少為宜?”

朱敬倫道:“多多益善!”

陳芝廷心中還是不想借錢,這不是面子的問題,用稅收做抵押借錢的後患太大。這幾年節衣縮食,才將將還了一半,而且各行各業都提高了稅收,如今市面不景氣,民間早已是怨聲載道,在借錢,如何還,在加稅,豈不是暴政了。

他回到尚書省徹夜未眠,第二日找戶部尚書商議此事,戶部尚書張敬修也不主張借款,而且認定,法軍入越不過萬余,皇帝想要借款大造軍艦,怕是皇帝過於憂慮了,大明與越南陸路相接,決戰當在陸上,而不在海上,皇帝卻要造軍艦,豈不是緣木求魚。

張敬修認為,只動用陸軍的話,不需要借洋款。

陳芝廷覺得不無道理,又找兵部尚書羅惇衍,羅惇衍也認為決戰當在陸上,此時國庫空虛,且大戰在即,若不能保持和局,也必然要在陸上與法人爭鋒,打造軍艦確實不是時候,而且羅惇衍擔心,即便短期內打造了軍艦,也未必能形成戰鬥力,未必能成軍,之後空留一批鐵船,用之,則保養、維護之費用巨大,不用任由其腐朽,那造來何用?

陳芝廷與多人商議之後,還是認定不應該借款,但當面駁回皇帝的意見,讓他很難受。

所幸就來了個久拖不決。

一晃都十月份了,朱敬倫這裡奇怪,陳芝廷怎麽一點消息也沒有,借不借的到錢,也總得交代一下啊。

不能從英國借錢,光得到英國人一些模棱兩可的口頭支持,實在是讓人不放心。

於是他只能再次找來陳芝廷,一問之下,陳芝廷顧左右而言其他,又是各種說辭,竟然根本就沒跟英國接觸。

朱敬倫不動聲色,也不在勸說,就此不提此事。

這時候文鳶等人已經回國,文鳶是第一個回國的,他身在日本,這幾年仔仔細細研究了日本的軍事政治,對日本人的多項政策褒獎有加,而日本人將一手改革了大明陸軍的文鳶稱作大明陸軍之父,不但沒有以為文鳶帶兵攻克過長崎而對他有什麽仇恨,反而極為恭敬,文鳶在日本倒是如魚得水,樂不思蜀。

在德國感染了軍國主義思想的文鳶,在日本這個軍國主義國家當然覺得舒服,這沒什麽奇怪的。

陳濟世從俄國回來了,對俄國的野心極為擔憂,俄國國內充斥著一種東進的呼聲,俄國軍官中不少人當面在陳濟世面前大肆談論,認為蒙古、滿洲和新疆,自古以來就不屬於中國的傳統領土,而是西伯利亞等地遊牧民的領導,沙皇是喀山汗國、阿斯塔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草原國家的君主,法理上更有權力繼承新疆、蒙古、滿洲之地,更有義務去保護哪裡的牧民。

陳濟世推斷,俄國遲早要東進南下,左宗棠陳兵陝甘,牽製回疆,讓沙俄有所顧忌,看一旦沙俄加強了對中亞的控制,必然要進兵新疆,而在恰克圖鐵路上,與滿清多有爭執,早晚會以此生事。

態度最重要的是從法國回來的張開山,他認為法國吞並越南的野心已經不可遏止,除非能給予法國當頭痛擊,否則絕對無法打消法國的野心。至於軍事行動的規模,張開山推斷恐怕會是一場舉國之戰。

大明要打贏法國,絕非易事,法國的軍事實力恢復的很快,全面戰爭之下,法國能動員兵力超過百萬,大明要想阻撓法國,就必須跟法國打一場百萬級別的大戰。

朱敬倫先後召集軍官聽取匯報的情況,讓大明政壇變得有些詭異,文官們突然低調了起來。

因為朱敬倫已經很久沒有直接跟軍隊產生過聯系了。兵事全托付於兵部,現在皇帝突然召見歸國軍官,而且這批軍官之前還是被文官政府調走的,大家都知道是文臣在打壓他們,現在皇帝直接見他們,這到底是什麽心思?

朱敬倫無暇理會官場的爾虞我詐,他是皇帝,皇權時代他佔有絕對的位置優勢,慈禧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壓製的奕欣,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都翻不了身,更何況朱敬倫呢,他的位置讓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去考慮別人的態度,都是別人考慮他的態度。

所以接見過陸軍軍官之後, 他又接見了海軍軍官,要求海軍也必須加強戒備,不能有任何松懈,並且要他們考慮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擴充軍備並形成戰鬥力。

朱敬倫從沒有說過他要如何如何,但總會有人能猜到他想要如何如何。

赫德很快就求見朱敬倫,他向朱敬倫諫言,說目前大明的軍備情況,如果對上歐洲一流強國,怕是會措手不及,赫德建議與法國和解。

朱敬倫表示道,如果法國人要將大明排擠出越南,這已經突破了大明能夠接受的底線。赫德又建議,如果這一仗必須打的話,大明就必須成倍的增強目前的力量。

赫德建議將陸軍的規模翻一倍,常備軍擴大到六十萬,後備兵力擴大到一百四十萬,這樣一旦開戰就能有兩百萬軍隊可以動用。另一方面,海軍也必須進行擴充。

朱敬倫將陳芝廷強調的那一套困難,又跟赫德說了一遍,赫德建議向英國借款。朱敬倫擔心英國會受法國影響,而不會允許大明在英國借款。

赫德請命他來負責此事,一定能幫大明借到足夠擴充兵力的資金,同時他希望,在大明做好準備之前,切不可貿然與法國開戰。

朱敬倫知道,蟄伏了這麽多年後,赫德終於按捺不住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