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國崛起1857》第668節 唐郝合作
讓人不恥的是,李鴻章也是這群罵左宗棠的人中的一個,而且罵的很凶。

 洋務運動之所以沒有像明治維新那樣走向成功,跟中國朝堂上的內鬥絕對脫不了乾系,洋務派們從來都只是在理念上趨同的一群人,從來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派系。

 比如曾國藩一家獨大的時候,慈禧就扶持李鴻章對抗,曾國藩死後,慈禧力推左宗棠,支持了左宗棠的塞防而不是李鴻章的海防政策,等左宗棠又死了之後,硬生生捧起張之洞。

 這些重臣好像玩偶一般,就這麽讓一個老娘們玩弄於鼓掌之間,難道他們不清楚嗎?

 他們心知肚明,甚至還樂在其中,因為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安全,總之這是一群並不打算爭奪天下,隻想守著自己手裡的權勢過日子的文人。

 而他們之間的內鬥,一方面是做給上面看的,所謂的自汙之術。但慈禧看不明白嗎,她也看的明白。左宗棠一副高傲的樣子,不時貶損曾國藩,可誰都知道曾國藩的厲害之處,罵曾國藩不過是在表態而已。但問題是,左宗棠事實上真的不可能跟曾國藩自成一派,因為當他獨立於曾國藩之後,他左宗棠手下也已經有了一批依仗他的勢力了。

 所以不管曾左李三人面子上分分合合,只要他們各自都帶著一幫子手下,他們就不可能擰成一股繩,因為沒人都有不同的利益。這才是慈禧的高明之處,她玩的是陽謀。對比她老公鹹豐時期,每每是曾國藩打了勝仗,皇帝就擔心,就開始克扣軍餉,然後讓太平軍又一次做大,多次反覆,在手段上,鹹豐真不如他媳婦。

 李鴻章跟左宗棠不合由來已久,坊間傳聞很多,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利益之爭。大家都是搞洋務的,經費就那麽點,你拿的多了,他就拿的少了。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既不是出於個人恩怨,也不是出於理念不同,就是最直接的利益。猶如日本的海6軍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海6軍之間的衝突都大是一樣的,就是因為日本資源少,而現在洋務派內鬥可能比洋務派跟頑固派爭鬥還要激烈,就是因為資金少,狼只有在實在吃不飽的時候,才會窮凶極惡,甚至敢去捕殺老虎。

 現如今的滿清,比歷史上還有窘困,一場大災剛剛過去,災區還得豁免錢糧,目前兩大財源,一個靠鴉片,一個靠海關,但依然不夠,只能借債度日,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跟左宗棠爭奪的自然也就更激烈了。

 李鴻章上書說,西北之地部族林立,本就不屬中原,本朝乾隆年間才內附為藩,且久不服王化。如今宇內剛靖,國用匱乏,棄新疆,於大清肢體無傷,認為大清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

 李鴻章這是把曾經控制西域的漢唐時期完全忽略了,一口咬定,新疆是乾隆時期平準格爾之後才收入疆域內的。

 所以李鴻章反對進兵新疆,還建議朝廷停撤西北部隊,令其“嚴守現有各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圖進取”。

 李鴻章恨不能把老對手一直流放到西北去種地呢。

 至於新疆,他倒也沒說過徹底放棄,他還是想玩外交手段,建言,“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朔”,李鴻章認為,如此則既可以挫敗英、俄兼並之心,中國也不必勞師遠征,實為“經久之道”。

 李鴻章是打算以允許新疆各個部落獨立,扶持其相互牽製,只要這些部落無法擰成一股繩,也就不會給大清帶來威脅,李鴻章所追求的,不過一個安穩。

 借助朝中輿論,打擊一下政敵的主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李鴻章還是要辦事的,還是願意修鐵路的。

 唐廷樞提議連通九江跟漢口,為此能給左宗棠好處,不可能不給李鴻章好處。

 所以駁斥了左宗棠要進兵新疆是貪功冒進的舉動後,李鴻章又開始上折子批駁左宗棠支持的鐵路公司。

 他上書稱,鐵路一通,東連海疆,西接秦晉,一路過關不息煙火,不納一分厘金,致使中原千裡之地稅制廢弛,才有如今窘困之地。

 李鴻章認為大明以救災為由大修鐵路,如今災荒已解,應該拆除鐵軌,恢復稅關。

 李鴻章的建議,倒是迎合了一群頑固派的想法,可惜沒人敢下這個決定,拆大明的鐵路,那不是要跟大明開戰嗎。

 自有一派人跟李鴻章爭執,這些人是不是李鴻章安排的不知道,但最後爭執辯論的結果是,慈禧讓李鴻章代表總理衙門,跟大明鐵路公司商議,由鐵路公司代為抽納厘金。

 這就是李鴻章辦事的手段,怎麽能辦成怎麽來,直著來能辦事就直著來,直著來辦不成事就繞著來。

 經過爭論,朝堂都認為,如果能讓大明鐵路公司答應幫忙抽納厘金,倒也不失為收回了利權,猶如讓洋人監管海關,大清不費一官一糧,卻可得千萬兩之庫入。

 之後就只需要演一場雙簧罷了,鐵路公司提出,代收厘金可以,但要求將九江跟漢口連接,否則大大影響了厘金的抽納。

 李鴻章上奏,慈禧太后準允,不就是區區三四百裡的鐵路嗎,中原之地幾千裡都修了,不在乎這一點。

 最終的結果就是,左宗棠挨罵,李鴻章打擊了政敵,辦好了事情,取得了利益,鐵路公司也得償所願。

 唐廷樞馬不停蹄,馬上就開始建設,力爭年內通車,盡快盈利。

 同時一群湖南紳商,通過各種門路,見到了曾國藩,遊說湖南修鐵路的利害,希望曾國藩能上書朝廷,允許湖南人自辦鐵路,與其被大明與洋人相爭,不如操之於湖湘子弟之手。

 曾國藩完全沒吸取左宗棠挨罵的教訓,還真的就上了一封奏疏,為湖南紳商請命。

 意外的是,這一次曾國藩完全沒有挨罵,因為既然李鴻章前幾年爭取到了京漢、京滬和成昆三條鐵路的籌備權,且京滬鐵路已經在英國人的積極促動下,早就開工了,那麽曾國藩提出在家鄉修鐵路,也是有了前例可循的,李鴻章當時說與其讓洋人爭奪了去,不如大清自己修,現在湖南人要自己修鐵路,又有什麽理由阻止呢。

 當然不和諧的聲音肯定有,老頑固們除了搖頭歎息國將不國之外,毫無辦法。

 湖南人要修鐵路,這當然是唐廷樞推動的,他不在乎湖南境內的鐵路是誰修的,關鍵是這條鐵路將連接進入大明的鐵路網中,那麽湖南豐富的物產就會源源不斷的進入大明,而大明鐵路公司將大大受益。

 就在唐廷樞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不斷的推動鐵路公司的鐵路成網的同時,大明的經濟持續高增長,工業企業是其中最大的助推力量。

 鐵路修建帶來的商機,讓重工業率先獲利,郝可久完成了兵工廠私有化後,現在再也沒人能掣肘他了,接著鐵路的商機,不斷的擴張產能,將生鐵生產量擴張到了百萬噸級,已經跟施耐德並駕齊驅了,從此兵工廠不再只是一家機械製造為主的工業企業,還是一家冶鐵巨頭,目的則是保證繼續在鐵路建設領域保持份額。

 也正是希望繼續在鐵路業中獲利,這才給了唐廷樞機會。

 唐廷樞親自登門拜訪,滿口答應鐵路公司將優先采購兵工廠的鐵軌和設備,但鐵路的修建,還得繼續拜托兵工廠。

 倆人一番長談,一拍即合,鐵路公司優先采購兵工廠的鐵路設備,兵工廠則繼續全力支持鐵路公司的鐵路建設,當然,他們是以承包鐵路公司工程的方式,這又是一筆好生意。

 郝可久和唐廷樞的合作,讓鐵路公司的鐵路建設得以順利進行,很快九江到漢口鐵路動工,廣州到桂林鐵路動工,廣州到南寧鐵路動工,廣州到上海鐵路動工,四條鐵路線同時動工,聲勢浩蕩,唐廷樞計劃行的一億兩新股,也在這股利好消息帶動下順利銷售一空。

 除了直接跟鐵路建設相關的產業獲利,棉紡織業多少也受到了鐵路交通展的帶動,東莞現在已經成了棉紡織中心了,這裡位於廣九鐵路中段位置,一頭連接廣州,一頭連接九龍,九龍是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廣州是最大的棉紡織品市場,而東莞的地價和人工,卻要比兩地要低的多,結果棉紡織業在這裡扎根,並且很快就膨脹起來。

 雖然還無法改變大明最廣大的消費者改變消費思路,土布依然是大家的最愛,但紡紗工業卻以向土布作坊提供原料而展起來。 另外大明工部引進的美國粗布生產機器,也成功推廣開來,擠佔了相當大一部分土布的市場。

 去年、今年兩年,東莞的棉紡織業,從寥寥一兩家,瞬間就出現了十多家之多,家家獲利頗豐,又吸引了在建工廠數十家,連唐廷樞本人,也因為經營棉花行,春江水暖鴨先知,第一個感受到棉紡業的前景,在東莞投資五十萬兩,興建了修華紗廠,紗錠數量高達三萬,瞬間就成為東莞第一大紡紗廠,佔整個行業紗錠數的十分之一。

 隨著棉紗業的興盛,一個新的支柱產業開始誕生,但新生產業的規模總體上,跟老支柱企業繅絲業和製茶業還差的很遠,南番順三地繅絲工廠林立,不算手工作坊,僅僅是采用動力機器生產的工廠就有兩千多家,可是繅絲業今年春天開始,突然遇到了麻煩,產量大減,因為原料來源蠶繭接連歉收。

 源於歐洲的殘瘟病,終於傳播到了大明!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