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國崛起1857》第642節 琉球國還是衝繩縣
 日本這幾年的變化度驚人,日本人以直接拋棄舊包袱,輕裝上陣的度飛追趕,朱敬倫倒不擔心有朝一日被日本人越,因為大明不但佔得了先機,而且各種客觀條件,物質條件,比日本強了太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到最後還能被日本人越的話,那朱敬倫的變革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敬倫心裡並不擔心日本能給大明造成威脅,朱敬倫的心很大,從來沒把眼光放在東亞這一畝三分地上,他的目光始終看著的是整個世界,他要帶領中國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上競爭,要帶領中國在世界上爭得一席之地,最好是能夠站到霸主的位置上,所以他不想看到日本成為大明前進道路上的一個絆腳石,在大明爭取國際地位的時候幫洋人拖大明的後腿。

   所以只要能有機會遏製一下日本,他一定不會錯過,必要的時候他覺得赤膊上陣,直接暴揍日本人一頓也是好的,眼下就是一個機會,日本人完全不顧國際法,擅自吞並了琉球!

   不帶民族感情來進行的描述的話,琉球在明清時期的國際地位,是既從屬於中國,又從屬於日本的,這是一個小國尷尬的現狀:在夾縫中生存。

   但如果問琉球人更喜歡哪國,他們毫無疑問會選擇中國,因為中國的天下觀外交,或者叫宗藩體系外交,根本就不是以利益為出點的。

   這種外交的特點,有一部分是出自安全考慮,比如對北方蒙古的外交,只要遊牧民族不鬧事,就給一些好處;但大多數還是出於天潮上國的所謂面子外交,講究的是一個薄來厚往,對方給進貢一丁點土特產,天草上國有了面子,就賞賜大量的真金白銀綾羅綢緞。算是儒家對春秋戰國之前的禮樂文化的一種形式上的模仿和眷戀吧。

   西方人在論述宗藩體系的時候,有時候也將這種體系,歸類為一種官方貿易關系,而這種貿易,顯然是佔了面子便宜的天草上國吃虧賺吆喝,藩屬國得實惠。

   日本對待琉球,則更像是西方國家,或者遊牧民族對待歸順的國家和民族的那種做法,那就是求實利,強迫對方上貢大量財富。

   琉球同時向兩國納貢,因為中國和日本對待琉球的不同態度,傻子都知道琉球王國更喜歡那個國家。但在歸屬問題上,根本不是這麽一個小小的國家自己能夠說了算的。

   那麽琉球歸屬哪國,在法理上來分析的話,還真的不太好說。

   中國由於有漫長的歷史,因此往往談到領土,希望采用歷史來說話,可在歷史上,琉球跟日本的淵源還真的就比跟中國要近一些。

   這是由琉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從地緣上看,琉球在日本本土和中國的台灣之間,猶如一條鎖鏈一樣,將台灣島和日本列島鏈接在一起。所以文化上肯定受這兩地影響,可是中國政權是一個從北向南不斷擴張形成的,歷史上南方長期是邊緣地帶,因此琉球跟日本在古代的交往更密切一些。

   人種上,琉球的先民跟日本的薩摩的先民基本上是一個起源,其中最大的一支是位於日本南九州的熊襲部落,這個部落與後來一統日本的大和部落在爭奪日本的過程中失敗,才有了後來的日本。

   因此日本人跟琉球人在人種上的關系顯然更加親密,都是日本古代土著繩文人、彌生人跟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混合形成的。

   7世紀左右,日本的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唐朝的時候,日本成書的《日本書記》就記載了琉球群島上的琉球援助人,稱“多禰人、掖玖人、阿麻彌人賜祿各有差”,也就是那時候日本已經跟琉球群島上的勢力建立了關系。

   中國也是在唐朝時代,才開始對琉球地區有了較深的認識,但當時還以為這個地方是日本的土地,鑒真東渡的時候,到了琉球就認為是到了日本。

   如果按照這種勢頭展,日本人如果能以一個海洋國家的展方式進行擴展,琉球也就沒中國什麽事了,可是自從在朝鮮跟唐朝打了一仗之後,日本深深感到了跟大唐的差距,結果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國,掀開了大化改新的序幕,從此日本進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唐化時代”,一直到明治維新,日本歷史都處於唐化時代。

   所謂的唐化也就是漢化,不斷的吸收漢文化,引入中國的各種制度和世界觀,結果就是,日本這樣的島國民族,生生的被漢文化扭轉成了一個農耕民族,附帶的效應就是,日本在海洋上的擴張停止了。

   而琉球經過宋元時期的展,不斷吸收來自中國大6的先進文化,從部落時代進入了國家時代,最終在明朝建立之後,形成了三個國家,中山、南山和北山,明初朱元璋分別給三個國家進行了冊封。

   正是由於朱元璋的冊封,才正式建立了琉球地區跟中國大6的關系,後來中山王兼並了南山和北山兩個國家,這才形成了近代的琉球王國。此時的琉球,是沒什麽爭議的獨立國家,在法理上接受了明朝建立的宗藩制度,成為大明名義上的番國。日本卻在琉球國家形態展時期,陷入了混亂的戰國時代。等最後日本國內太平,已經是德川幕府建立後的事情了。

   德川幕府建立後,很快就又恢復了日本對琉球的控制,此時的明朝卻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東北女真勢力崛起,西北農民起義不斷,已經無法顧及到琉球了。

   但是德川家康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他吸取了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最終在明朝的打擊下喪失政權的教訓,盡可能不觸怒中國大6,所以他不是直接吞並琉球,而是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島津家九率領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虜琉球王,最後派兵監督琉球內政達四十五年。

   後來滿清建立,繼承了明朝的宗藩制度,再次對琉球國王進行冊封,日本德川幕府也不想得罪滿清,繼續允許琉球向滿清朝貢,這就形成了琉球近代的政治現狀,分別向日本和中國納貢臣服。

   論實際的控制力上,日本對琉球的控制顯然更有力。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日本對琉球的控制,學習的也基本上是中國那一套,也是從春秋戰國事情的周天子和諸侯關系誕生出來的宗藩體系,稱臣納貢而已,琉球還能以一個國家的形態繼續跟國際社會保持關系。

   西方列強進入東亞之後,英美法俄等國都先後跟琉球簽訂過通商協議,因此在國際上,琉球可以說還是一個獨立國家。因為這個事實,朱敬倫覺得非常有手腳能做。

   日本上次侵犯台灣,打的借口是台灣土著殺害了琉球人,日本人高喊殺琉球人就是殺日本人,目的則是通過侵犯台灣保護琉球,或者說是通過對台灣的行動,得到對琉球實質性的控制。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以極快的度,接受了西方外交準則,學會了國際公法的理念,因此決定對琉球實施直接統治,而不是學自中國的附屬國方式。

   滿清愚蠢的外交策略,讓日本的所有圖謀都得逞了,通過那5o萬兩白銀的賠償,承認日本的行動是保民義舉,間接的承認了琉球歸屬於日本。

   日本為什麽對琉球如此重視,原因很簡單,琉球群島從日本南部一直延伸到台灣,可以說是一根連接日本列島跟中國大6福健地區的鎖鏈,日本得到琉球,大大拉近了跟中國大6的距離,而中國得到琉球,軍艦可以說就在日本列島的腹部。

   之前在幕府時代,日本可以默許琉球繼續跟中國保持聯系,因為這種聯系並不損害日本對琉球的實際控制,同時日本還能從這種聯系中受益,當時滿清統治的大6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對日本貿易很不重視,日本無法跟中國之間直航,可是通過琉球就可以了。有時候甚至出現了日本薩摩藩不同勢力的船隊,冒充琉球貢使在中國大打出手爭奪進貢權力的鬧劇。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新政府了解了國際形勢,明白如果繼續任由琉球以一個獨立的身份存在於中日之間,最後日本很可能會失去琉球,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了解到英國想得到琉球,將琉球打造成東北亞新加坡的意圖。

   英國人的目的讓日本極為緊張,所以明治維新不久之後,日本就加強了對琉球的控制。

   在沒有獲得琉球國的同意之下,1868年,日本維新政府的太政官令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之下。1873年,命琉球受內務省管轄,租稅上繳大藏省,將其納入日本內政事務。1874年,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號,不得再向清政府入貢。1877年,直接在琉球設立日本警察和司法機構,派遣三千薩摩武士改組的警察直接控制琉球的內政。

   終於到了今年,已經牢牢控制住琉球之後,日本照會各國,表示琉球自古就是日本屬國,日本今要直轄琉球,要求各國廢除或改組在琉球的外交機構,並就各國與琉球曾經簽訂的各種國際條約進行重新商談。

   琉球國名也不在使用,而是恢復了古名,日語漢字寫作衝繩,讀音為阿兒奈波,南宋時期日本就使用這個名字來稱呼琉球群島。

   琉球從此不再是一個國家,而是日本的衝繩縣,琉球王室則被冊封為日本華族。

   朱敬倫建立大明國之後,琉球人出於長遠考慮,認為還是滿清的實力更強,加上一些中國傳統的道義思想影響,認為不應該廢除跟滿清兩百多年來的宗藩恩義,將原本設在福州的琉球館遷到了天津,繼續維持跟滿清的關系,繼續向清廷納貢。

   因此日本這幾年在琉球的行動,清廷不可能置之不理,尤其是琉球本國請求的情況下,清廷那群以道義為第一大事的老夫子,逼著李鴻章必須幫助琉球。

   琉球在1876年先後數次派遣使者到東京,懇求日本能夠讓琉球和清政府保持外交關系,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應允後, 求到了清國駐日公使頭上,因此清廷根本就無法裝作不知情。1877年,清政府曾經派出使者對日本吞並琉球表示抗議,可北方正在鬧災荒,顯然不可能阻止日本,李鴻章也沒有為一個番邦跟日本開戰的決心。

   就在琉球國王被擄到東京之前,李鴻章還拜托美國總統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在美國總統的努力下,日本決定與清國換島,將兩座小島賠償給清國。清國這兩座島嶼並不是給自己要的,而是希望用來安置琉球遺族,保持琉球社稷的,但是琉球官員認為兩島貧瘠並不同意。

   至此日本再也不給機會了,直接廢藩置縣,改琉球為衝繩縣,將琉球王擄到了東京去。

   這件事滿清和日本從始至終都沒有征求過大明的態度,好像大明跟此事無關一樣,法理上大明對琉球是沒有任何管轄權,跟日本之間沒有任何爭議,但琉球的變動卻不可能影響不到大明,在大明和日本之間,到底是接受一個獨立的琉球國,還是面對一個日本的衝繩縣,這沒有選擇,讓日本的領土直面台灣島,相當於讓日本人的槍口正面頂著大明的測腹部。

   所以大明必須干涉,至於理由,沒有理由那就製造理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