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國崛起1857》第772節 休斯敦大會戰(二)
剛剛進入三月,鄧世才就接到了越來越多的美軍反攻的戰報,盡管每次美軍都被打退了,但是明軍受到的損失不小,壓力很大,前線軍官每天都在要援兵,要武器裝備和物資補給。

 前線消耗猛然增多起來。

 不過鄧世才現在顯然闊氣起來了,大明開始從滿清領地內招兵開始,大批窮苦的北方農民子弟應召入伍,南洋的移民子弟踴躍投軍,大明從湖廣、山東、河南和山西等地,先後招募了兩百萬士兵,南洋地區的一千萬左右人口中,竟然也有一百萬士兵參軍,將這些新兵有的經過訓練送往美國,有的甚至直接送上輪船,送到美國在接受直接的戰地訓練。

 到現在為止,大明往美國送來了四百五十萬士兵,刨去傷亡和各種減員,鄧世才手裡能用到的兵力達到四百萬,其中五十萬用來維護交通線,五十萬在北方防守和維護治安,鄧世才能動用的兵力達到了三百萬。

 他手裡的兵力比美軍多了一百萬人,這仗當然就好打了,加上還是防守作戰,基本上就是在陣地上等著美國人來送死,兵源充足、武器裝備不缺,這仗打起來並不算難。

 只是美軍的反攻著實凶猛,一時間讓他有些捉襟見肘,不得不一次次將所剩不多的預備隊調上戰場,他手裡的預備隊從二十個軍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減少到只有七個軍,可美軍的反擊強度卻絲毫不減。

 這讓他在是不是要將最後的預備隊都調上去的問題上,十分為難。但相對而言,在這場戰爭中,明軍兵力始終是不足的,即便現在看起來好像比美軍兵力還要多,可明軍是在包圍美軍,是在外線作戰,而美軍依托內線,能將兵力盡可能多的集中在一起,明軍卻分散在四周,這種態勢下,一旦對方突圍,明軍反而是被動防禦的。

 只是現在美國人的反攻讓鄧世才感到極為突兀,因為他們是向西攻擊的,即便他們突破了這裡,他們還能有余力向西攻擊嗎?聯系到東部出現了美軍援軍的情況,鄧世才很容易判斷出來,美國人在聲東擊西,打算內外夾攻,從東邊打開一個缺口,解除明軍對休斯敦的包圍。

 在這種判斷之下,他不但沒有繼續增加西部陣地的兵力,反而一股腦將最後的預備隊全都派到了東部戰線,他知道,一旦美軍從東部發起突圍,那麽他們的攻勢勢必極為猛烈。

 果然美國人在西方發動了十天激烈的佯攻之後,損失了四五萬兵力,然後突然開始往東發動猛烈的突擊,他們的士兵在大炮火力的掩護下,一次次衝擊明軍的陣地。而在明軍陣地後方,美軍援軍也開始了對進,同樣是大炮群猛烈轟擊,然後是地面強攻。

 別說這一輪攻擊,還真的是打的鄧世才有些發懵,他還真的沒見過這種兩面被重火力覆蓋的情況,經過三天苦戰,美軍一度突破了明軍兩側外圍陣地,最危險的地段,明軍甚至隻守住了最後一條戰壕。

 鄧世才不得不重新審視美軍的戰鬥力,同時也將前些天對休斯敦美軍發生內訌的情報,徹底無視了,這完全不像是一隻發生了內訌的部隊所能爆發出來的戰鬥力。

 其實美國國防部和參謀部也在納悶,他們之前很長時間沒有進行主動性進攻,寧可被包圍在休斯度,隻被動的防守而不去進攻,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內部有些不穩定,這次突圍之前,他們狠狠的整頓了一番軍紀,將大量不太放心的軍官撤職,將大量新移民部隊,黑人部隊調到後方。

 本來是擔心這些部隊出現問題,導致突圍行動不利,可他們沒想到,當突圍開始之後,之前的混亂現象不但沒有更嚴重,反而好轉了。甚至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候,將大批的黑人部隊派上前線,他們也賣力的作戰,而沒有發生什麽潰敗。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難解釋,人都是怕死的,但軍人總比一般人更有一些思想準備,尤其是身在軍隊這個大環境中,人人都面臨一樣的處境,大家都是公平的情況下,其實並沒有那麽多的變化。士兵之所以反戰,從古至今最大的原因不是怕死,而是絕望。他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就會本能的抵製戰鬥。

 就好像一戰期間,俄國軍隊因為反戰而爆發了革命,但革命之後,俄國軍隊反而打了更多的戰爭,還是更加慘烈的內戰,也沒聽說打內戰的時候因為反戰而如何。其實就是一個心理問題,美軍之前不願意白白衝向明軍的機槍陣地,因為他們看不到勝利的可能,現在讓他們突圍,則是附和所有人的心思,大家早就不想守在這個地方了,所以反而安定了,安定他們的,不是戰鬥,而是希望。

 其實美軍的情況,比當年被明軍圍在越南的法軍好多了,至少他們始終給養充足,不用面臨彈盡糧絕的問題,要知道當時的法軍已經到了不斷小規模投降的地步,現在的美軍還沒有出現任何士兵叛逃情況,不過是一些部隊拒絕戰鬥的問題罷了。

 但盡管每個美軍士兵都希望能突圍出去,能離開這個夢魘之地,可人力是有極限的,連續作戰了半個月時間,大規模衝鋒不下十次,死傷士兵十余萬後,他們不得不暫時中止了這種無謂的突圍。

 雙方都進入了暫時的調整階段。

 美國人繼續增加援軍兵力,想辦法從各處調集兵力,從歐洲招募更多的士兵,但歐洲國家也不想看到本國人去美國無謂的送死,相繼限制了這種行為。美國只能從本國一次次壓榨人口的潛力,最終將新奧爾良的增援兵力提高到了一百萬人。

 明軍這邊當然也繼續增加兵力,國內依然源源不斷的送援軍過來,中國的人力資源,顯然要比美國豐富的多,論暴兵能力,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大明也已經將招兵的范圍擴大到了四川等內陸地區,滿清政府雖然頗有微辭,列強也對此發出了批評的聲音,但大明政府依然故我,此時是戰爭期間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招兵的時候,招兵處刻意美化戰爭,大大掩蓋戰爭的殘酷性,讓一個個對戰爭懵懂的年輕人為了高薪而冒生命危險加入明軍。

 從四川招募了七十多萬兵力,作為中國地區第一人口大省,這裡有接近五千萬人口,而且經濟十分疲弱,人多地少的情況比任何地方都嚴重,為了吃一口飯而當兵的人大有人在。在山西也招募了三十萬新兵,山西也是一個相對人口富裕的地方,不然饑荒中也不至於有那麽多人餓死了。

 這一百萬新兵陸續發到美國,在鄧世才的催促下,連基本的訓練都做不到。當然他們也沒有直接派往前線,而是發往後方部隊,不斷的替換在控制區維持治安和交通線的部隊,然後將一隻隻戰鬥部隊調往前線。

 一個月之後,美國將援兵兵力增加到了一百萬人,鄧世才也在東方戰線上投入了一百萬人,讓東部戰線的兵力達到了兩百萬人,已經佔了整個包圍線上一半的兵力。但依然不夠,鄧世才還從其他方向調集兵力,從北部防線上抽調了十五萬,西部戰線上抽調了十萬人,準備了二十五萬的預備隊,打算隨時增援。

 到了五月,雙方再次爆發大戰,美國依然是那老一套,炮火加上步兵衝鋒,對撼明軍的戰壕機槍陣地。

 但這一次,明軍已經準備充分,短暫的休整期間,大大加強了防線的厚度,加深了戰壕的深度,並且開創性的挖掘了大量放炮坑道,用原木進行了加固。最重要的是,鄧世才向這裡增派了數量龐大的炮兵, 將明軍八成的炮兵部隊調到了這裡。

 這場戰鬥一開始就陷入了地獄,雙方士兵大規模的被對方殺戮著,鐵與火成了統治這裡的君王,每一天都要收走成千上萬的生命。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月,美軍死傷了三十萬人後,終於無以為繼,士兵再次拒絕上前線送死,明軍中的情況稍微好一些,因為處於防守態勢,只能被動作戰,不反擊對方,就要被對方衝上來的壓力,讓他們即便不想作戰也沒有辦法。

 基於大量殺死美軍兵力的情況,鄧世才決定發起一次反擊,用十五萬預備兵力,從北部防線外側,向東方迂回,希望打擊美軍援助兵團側翼。

 雙方在薩賓河一帶發生激戰,這條河是德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界河,意味著明軍已經將戰線推進到了德克薩斯的邊境,但這場戰役卻沒什麽結果,美軍的野戰水平一如既往的差勁,被陸雲起主力先後擊潰三次,但在雄厚的兵力優勢下,最後穩住了防線,將明軍阻擋在了薩賓河一線,可美軍再也無力威脅明軍的休斯敦防線了,宣告他們對休斯敦的救援行動徹底失敗,休斯敦大會戰的第二階段,美軍突圍階段告一段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