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國崛起1857》第825節 大戰1觸即發
時間是1903年3月,加利福尼亞危機爆發後兩個月,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港口,發表反法演講,挑起了摩洛哥危機。

起因則是法國在摩洛哥的擴張。

去年剛剛結束了布爾戰爭後,英國為了改善被整個歐洲,尤其是法俄同盟和德奧同盟兩大同盟同時仇視的局面,開始尋求改善跟法國的關系。

剛剛繼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問了法國,在訪問法國初期,法國人對英國國王是抵觸的。

決定出訪前,愛德華七世問英國首相說,“會遭到什麽對待”,首相說可能會有人往你臉上吐,愛德華七世說,“如果真的吐到我臉上,我不擦,讓風把它吹乾。”

他做到了,用唾面自乾來展現他的氣度。

到了法國後,巴黎街頭的法國民眾很不友好,高喊著“布爾人萬歲”“法紹達萬歲”,給了愛德華七世一個下馬威。

但愛德華七世沒有惱怒,到處微笑著揮手,向任何人展現魅力。

他在法國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稱讚法國人民和法國文化的偉大,表明自己對法國的仰慕和熱愛之情,聲稱英法兩國是唇齒相依的鄰邦,一榮倶榮,一損倶損。訪問途中,愛德華七世只要聽見《馬賽曲》就趕緊立正,敬禮!

由於這些出色的政治表演,讓他踏上歸程的時候,法國人自發聚集在碼頭歡送,“國王萬歲”的呼聲在人群中響起,這是普法戰爭之後,法國人第一次響起“國王萬歲”的呼聲。

愛德華七世訪問之後,英法很快就達成了協議,主要內容是法國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劃定兩國在暹羅的勢力范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為英國勢力范圍,東半部為法國勢力范圍;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佔的捕魚權,英國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

不能將英法協約的成功完全歸功於英國國王的政治作秀,因為之前法國已經率先釋放了善意,法國外長率先表示,願意在國際問題上跟英國保持一致行動,說法國不生產英國出口的商品,比如法國不產棉布,隻產葡萄酒和奢侈品,跟英國之間沒有利害衝突。

愛德華七世訪法也是法國總統邀請的。

所以說更多的是法國不願意在德國的壓力下,跟其他任何國家交惡,尤其是英國這樣的世界霸權國家,既然德國在向大英帝國發起挑戰,法國當然要拉攏英國。

可與之對比的是,沙皇也曾以政治任務出訪過,1875年他訪問德國,為了化解德國對法國的威脅,表達俄國不願意看到德國繼續削弱法國的意願,俾斯麥屈服了。但沙皇高調的宣傳此事,讓整個歐洲都知道,在關鍵時刻是沙皇保護了法國。沙皇將所有的榮譽都貼在了自己臉上,導致德國人對俄國的觀感繼續惡化,此時德俄關系開始走向下坡路,幾年後俾斯麥停止了對俄國的經濟輸血,拒絕向俄國貸款。

如果沙皇能夠低調一些,不將自己扮演成法國的保護人,而是將自己打扮成一個謙遜的和平主義者,顯然更能被德國人所接受。

這次摩洛哥危機,其實也就是德國皇帝,類似沙皇一樣的表演行為引發的。

先是法國在跟英國簽署了協約之後,得到英國支持他們在摩洛哥的行動。

法國人很快就要求摩洛哥政府在法國的監督之下進行改革,要求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關稅、要求摩洛哥聘用法國軍事教官,要求摩洛哥給予法國開礦築路的權力,希望加強法國對摩洛哥的控制力,讓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但是德國不幹了,德國在摩洛哥沒有太大的特權,但是擁有經濟利益,他們在向摩洛哥大量出口和轉口商品。比如摩洛哥危機前,法國向摩洛哥轉口茶葉四五百噸,德國也轉口了一百多噸。但德國在摩洛哥沒有其他特權,距離摩洛哥也隔著半個歐洲,犯不著跟法國爭奪這裡。

可是,德皇威廉二世當即訪問摩洛哥港口丹吉爾港,聲稱摩洛哥蘇丹是“獨立君主”,列強在摩洛哥“地位絕對平等”,公開反對法國把摩洛哥變為其保護國。

德皇張揚的語調,讓法國下不來台,而且帶有一種摩洛哥的保護人的格調,讓法國非常不滿,德國皇帝還要求召開國際會議商討摩洛哥問題。

在這個時代,是沒有強國會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國際裁決的,這本身視為對自己權力的干涉,以及一種屈辱。因為只有失敗者的命運,才會交給別國決定。比如拿破侖戰爭之後的法國。

就連美國跟大明戰爭最艱苦的時候,都始終沒有讓國際社會介入,因為一旦列強干涉,本國權力的獨立性也就不存在了,很容易喪失權力。西班牙的殖民地交由國際裁決,得到的是被瓜分的命運。

所以法國人將德國皇帝的要求看作是對法國的侮辱,兩國報紙紛紛報道對對方的侮辱性言辭,法國外長態度強硬,大有不惜一戰的架勢。

德國也十分強硬,甚至發出法國軍隊登上摩洛哥,德國軍隊就跨過德法邊境的威脅。

德法一旦打起來,很多國家都不願意看到,比如奧匈帝國不想看到因此被拖入戰爭。但又不敢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不站在德國一邊,否則德國也不會支持奧匈對抗俄國。俄國其實也不想看到戰爭爆發,這是俄國最好的時候,經濟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正是追趕先進國家的機遇,俄國政治家看的很明白。英國也不願意看到戰爭爆發,剛剛結束布爾戰爭的英國,正在恢復元氣,同時對本國的陸軍實力極為不滿,打算加強陸軍訓練水平,進行改革。此時大英帝國對歐洲大陸沒有力量輸出能力,因此不願意看到德法開戰。

整個歐洲都不想看到德法戰爭爆發,但中國卻很需要這樣一場戰爭,他需要一場世界大戰給自己騰出足夠的地緣調整空間,主要是可以趁機瓜分美國領土。

因為在歐洲保持穩定的狀態下,中國即便再次打敗美國,再次佔領了美國西部,也沒有足夠的地緣空間讓中國吞下這裡,勢必引起歐洲列強的干涉。但如果歐洲自己內鬥,就會給中國留下巨大的政治空間。

一戰之前,各國之間的戰爭,基本上都沒怎麽改變地緣結構,普法戰爭這種規模的戰爭,最後普魯士也沒能割走多少法國領土。原因就是歐洲的地緣平衡政治,其他國家是不能接受任何一個戰勝國變得太過強大的。

所以普魯士打敗法國,建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後,其他國家就開始支持法國,讓德國根本就吞不下法國,割讓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充其量不過法國本土的百分之一。同樣的道理,中國即便打敗了美國,歐洲地緣平衡的情況下,他們是不可能接受中國成為一個橫跨太平洋的大帝國的,勢必支持美國。

現在變化出現了,德國跟法國在摩洛哥問題上幾乎開戰,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必須將力量集中在摩洛哥,對美國的關注度就大減,最重要的是,因為盡在歐洲咫尺的摩洛哥,讓歐洲國家內部產生了衝突,這就給了中國巨大的地緣空間,可以在美國行動了。

所以朱敬倫讓中國外交官改變了態度,向美國提出新的建議,要求美軍徹底撤出加州,允許華人、白人和印第安人在當地自治,建立自治政府。

美國拒絕了,中國宣布談判破裂,宣布派一支艦隊前往舊金山,名義是保護僑民。

中美戰爭又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刻。

同時還派遣高規格代表團訪問德國,皇太子朱凝華跟中國駐徳領事一起,開始跟德國政要進行密切的溝通,希望鼓動德國對法國開戰。

當然單純用嘴皮子來鼓動是不會有什麽作用的,哪怕說的天花亂墜,德國人看不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還是不敢破壞歐洲平衡, 必須讓德國人看到稍縱即逝的良機。

這是駐德公使方綸的策略,他告訴德國人,如果此時德國和法國開戰,中國可以幫忙牽製俄國兵力,中國最少可以在邊境地區部署一百萬軍隊。在中國的牽製下,俄國絕對不敢貿然跟德國開戰,此時德國只需要對抗法國一國,不需要兩線作戰。

德國軍方對這個提議很感興趣,此時德國總參謀長是施裡芬,他的著名的施裡芬計劃一直在完善中,而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東方國家能夠牽製住俄國(歷史上是日本)。

只要東方國家能夠牽製住俄國,德國權力對付法國,投入全部兵力側翼迂回進攻巴黎,只需要六到八周時間就能結束戰爭。

但不管代價多麽小的戰爭,德國能收獲什麽呢,如果收獲不了什麽,誰會戰爭。

方綸向德國證明他們能收獲超乎想像的利益,那就是破壞壓在德國頭上的法俄同盟。

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比如收藏筆趣閣:.手機版網址:m.

下載本書最新的txt電子書請點擊:http://www.mht.la/down/txt80796.html

本書手機閱讀:http://m.mht.la/80796/

發表書評:http://www.mht.la/book/80796.html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八百二十五節大戰一觸即發)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