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857》第118節 巨額訂單
  曾幾何時,絲綢、瓷器和茶葉是中國出口的三駕馬車,席卷著全世界的真金白銀。  絲綢的華美,瓷器的絢麗,以及飲茶的優雅,更是一張無與倫比的名片,將中國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展現的無比高大。

  因此直至伏爾泰時代,中國留在西方的印象中也是模范之國,是西方哲人心中的天國。

  可惜的是,桑蠶通過絲綢之路先是傳到了印度和波斯,繼而傳到了中東和希臘,最後在意大利、法國形成產業,中國失去了絲綢的壟斷地位,賽裡斯絲之國的名字也漸漸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瓷器之國:China。

  大航海時代之後,西方迷上了中國瓷器,中國通過瓷器貿易,向西方世界展示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藝術。但可惜的是中國人沒有守住這門技藝,先是朝鮮、RB越南等過學會了製造瓷器的技術。接著西方人的德國和英國先後仿製成功,並且借助工業化的力量,徹底不需要中國瓷器了。

  茶葉就成了中國人吸金的最後一樣法寶,但也終於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起因還是清王朝的封閉,由於鴉爿貿易打量席卷中國的白銀,林則徐等名臣擔憂數十年後中國將無銀可用,兵無餉可發,因此開始排斥東印度公司。

  1833年,東印度公司與清政府訂商約期滿,清政府拒絕續訂,此舉甚至引發了東印度公司的破產。同時也讓英國政府相當緊張,擔心中國完全閉關,禁止將茶葉出口。此時的英國人已經養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每年的茶葉需求量巨大。一旦茶葉來源斷絕,第一英國政府將失去每年巨大的茶葉進口關稅,第二英國的茶葉價格必將暴漲,這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繼而引發社會問題。

  於是此時的印度總督開始下大力氣引入茶種,希望能夠達到自產,1834年1月就組織了印度茶業委員會,專門研究中國茶樹在印度種植的辦法。委員會工作成效顯著,茶葉首先在阿薩姆省試種成功,1837年製成茶葉樣品,1838年就第一次裝運茶葉到了倫敦。

  但這次運到倫敦的茶葉只有8箱,不但數量少,而且質量差,只能當劣質品來處理。但意義卻很嚴重,這意味著印度也能生產茶葉了,歷史上,印度茶葉的產量逐步提高,最終超過了中國。

  不過要讓印度茶葉超過中國,英國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一個人,英國園藝師福瓊。

  英國人為了改善印度茶的品質,始終不遺余力,但是他們能得到的中國茶種又少,又沒有懂得熟練加工茶葉的技師,嚴重影響印度茶的品質,為此專門聘請福瓊解決這個問題。

  1848年,為了獲得品種優良的茶樹,同時尋找中國的茶農茶工和栽培工具,福瓊高價雇傭了一個中國向導,並且船上了清代的長袍馬褂,還讓向導給他剃了頭髮留了辮子,偷偷來到福健,在一家小旅店的花園內,他發現了自己想要的優良茶樹。哄騙店主說“這些樹真漂亮,我從海邊來,在那裡看不到這些樹,給我一些種子吧。”善良的店主滿足了他的請求。

  這一次福健之行,福瓊先後從衢州和浙茳其它地區采集了17000粒茶種和23892株小茶樹幼苗,他還從寧波、舟山等地采到了大量茶樹標本。最後他將和大約帶到了印度,並帶回了8名中國茶工。

  相比東印度公司十幾年的努力,福瓊的這次偷盜之行才是致命性的,數以萬計的茶種和幼苗,

足以讓中國各個地區的茶樹都移植到印度去,同時加上科學的園藝培育,不難培育出適合印度本土的優良茶種。  更要命的是那8名熟練的中國茶工,他們會將茶樹的種植技藝,加工方法,原原本本的在印度複製出來。

  唯一的利好是茶樹一般要在生長十年後才能達到盛產期,加上要培育新茶種的時間,英國人至少還能給中國十年時間,如果這十年中中國沒有行動的話,在茶葉生產上被印度趕超就只是注定的命運了。

  朱敬倫先後跟英國怡和洋行,美國旗昌洋行和漢堡的禮和洋行都談過擴大茶葉貿易的問題,展現了自己積極推動貿易發展的態度。

  還是為錢最不要命的美國人最積極,當朱敬倫流露出這個態度之後,很快就有一個美國人想盡辦法求見朱敬倫,他是一個美國散商,沒有特定的主營貿易,因為他找不到一個主打商品,他當然對利潤最豐厚的茶葉和鴉爿很感興趣,可是這兩項大宗都掌握在大洋行手中,他根本就插不上手。

  他這次是通過旗昌洋行找上朱敬倫的,因為他聽說朱敬倫這個中國官員希望擴大茶葉貿易,他覺得這是他的機會,他平時就跟旗昌洋行有些生意往來,算是旗昌洋行一個不起眼的貿易夥伴,他忽悠旗昌洋行說他有辦法能幫助旗昌洋行擴大在中國茶葉貿易中的份額。

  他見到朱敬倫後,給朱敬倫的建議是允許外國商人直接到中國的產茶區收購茶葉,並且提出考察中國茶區的要求。

  朱敬倫不是一個守舊的人,但這是一個守舊的時代,朱敬倫無法估量允許美國人進入內地考察的後果,不但他們自身有危險,引起外交麻煩,單單是許可一個外國人進入中國內地,就足夠一大群老夫子把朱敬倫噴死了,引起眾怒後,就是柏貴都保不住他。

  所以權衡再三後他還是拒絕了。

  拒絕了一個為金錢冒險的美國商人,朱敬倫並沒有在意,因為這樣的美國人實在太多,在澳門和香港多的是,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商人並不氣餒,心中有了主意後,真的敢做出任何瘋狂的事情,沒有官府的同意,他竟然私自組織人手闖入了廣府的產茶區鶴山,結果卷入了土客械鬥,竟然被打死了。

  這是後話。

  之前朱敬倫一直忙著另一件事,重修虎門要塞的事情。

  他已經谘詢過幾家洋行,目的當然不僅僅是谘詢他們,而是放出消息去,方便試探一下英國人的態度,他始終擔心英國人會阻止他重建虎門要塞,因為這明顯就是防備英國人的。

  但沒想到態度最積極的就是英國洋行,怡和洋行表示他們英國的大炮是全世界最好的,他們非常樂意向中國炮台提供全部火炮。

  當然英國人的積極態度讓朱敬倫很滿意,這說明英國人並不是很在意虎門要塞重新武裝起來,事實上廣府沿海很多防禦力量都是第一次鴉爿戰爭後修建的,比如九龍城炮台,那可是直接瞄準香港島的,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英國人都不管不顧,更不用說在虎門幾座炮台了,當然如果能交給英國商人,英國就更不會反對了。

  只是怡和洋行很積極,但是朱敬倫很不放心,他很擔心,或者說他很確定真把這筆生意交給了英國,他這炮台就別想建成了,因為最多半年後戰爭就會再次打響,英軍將再次攻擊天珒,那時候英國人如何還能暗示交付朱敬倫訂購的大炮,鬼都不信。

  可如果不交給英國人,英國隨時都可能出現阻撓的情況,他們真的阻撓了,憑借在香港的那些軍艦,朱敬倫真拿他們沒有辦法。

  當然不止英國人感興趣,比利時人、普魯士人、美國人都十分感興趣,因為這可是一筆巨額買賣,朱敬倫放出風聲,要在虎門四十個主炮台上安裝重型火炮,這種重炮一門動輒就是上萬兩,李鴻章後來購買的克虜伯巨炮價值十七萬,盡管此時的前膛火炮不可能那麽貴,但也是一筆百萬規模的交易,誰不動心?

  朱敬倫一直沒有決定,因為他始終不確定英國政府的態度,畢竟怡和洋行還不能代表英國政府,如果是東印度公司的話還差不多,因此始終跟各個洋行交流,商討,詢問他們國家的火炮質量等等。

  終於英國人坐不住了,怡和洋行竟然說動了額爾金,邀請朱敬倫和其他洋行的古董參觀了一次英國艦船演習,當巨大的戰列艦主炮轟鳴之後,朱敬倫立馬對英國火炮表示了興趣,稱讚英國火炮威力驚人,開始跟怡和洋行商談代理采購火炮事宜。

  其實是他是通過英國海軍的參加,摸清了英國政府的態度,看來英國政府確實沒有阻撓朱敬倫修築珠江口防禦工事的意思,從這一點上來看,此時的英國佬可比後世的美國佬要和氣多了,遠沒有美帝那麽霸道,當然也說明此時的中國對於英國來說,遠沒有後世的中國對美帝的威脅大。

  很快就跟怡和洋行談妥了40門100磅主炮的合同,每門大炮開價3萬兩白銀,總計120萬兩,這筆生意讓怡和洋行很滿意,利潤相當豐厚,唯一不太滿意的是朱敬倫堅持貨到付款,表示一旦大炮到達新安,他會把錢送到香港億和銀行總部去。

  雙方還簽署了正規的商業合同,明確規定了各自的權力和義務,對於違約要進行懲罰。朱敬倫十分確定,一旦戰爭打響,這筆買賣就要泡湯,到時候他還能借此找怡和洋行要點賠償金。

  但炮台還是真的要修建的,戰爭打響後,沒有炮台防守珠江,朱敬倫真的不敢保證,英國人會不會再次兵臨廣州城,再被英國人佔領,想要收復就難了,因為那時候的英軍兵力將會是現在的十倍,再怎麽玩無間道也無法彌補如此巨大的戰鬥力差距的。

  所以朱敬倫其實早就暗中向其他對象下了訂單,可供他選擇的不多,法國人不考慮,半年後法國人會跟英國人一起並肩作戰,同樣不會賣炮給他,俄國人的火炮技術不行,否則也不至於在幾年前被英法聯軍胖揍一頓,美國人的火炮技術還差不多,即將爆發的美國南北戰爭中美國的大炮技術還是不錯的,但是美國不可信,第二次鴉爿戰爭中,明為調停,暗中給英法聯軍做間諜的事情非常不地道,朱敬倫相信,一旦讓美國人幫忙修建炮台,戰爭打響之後,他轉手就會把情報交給英法聯軍。

  技術上要過關,還要可信,尤其是後者尤為重要,可供選擇的對象就不多了,最後朱敬倫選擇了瑞典。

  其實早在朱敬倫跟柏貴確定重建炮台之後不久,訂單就交給了瑞典人,那都是去年12月底的事情了。

  此時帶著朱敬倫訂單的瑞典商船估計已經快要回到歐洲了,不久之後就有一艘商船從瑞典帶回朱敬倫要的火炮和相關的技術人員。

  瑞典的火炮技術還算不錯,比英國的或許差點,但是絕對沒有時代差距,甚至瑞典火炮在歐洲還小有名氣,尤其是在步兵炮中,最流行的火炮直接就以瑞典命名為瑞典式,這個小國家在武器領域很有天賦,不止是現在,即便到了21世紀,他也是歐洲為數不多的幾個能夠自己設計生產先進戰鬥機的國家,他們的戰鬥機比集合歐盟之力生產的台風和陣風也不差,跟法國的幻影系列飛機齊名。

  當然最重要的是信任問題,朱敬倫之所以選擇信任瑞典,而不是鋼鐵和製造工業同樣發達的比利時、普魯士等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瑞典東印度公司跟十三行中的潘家建立的百年友誼。

  是這份友誼讓瑞典人獲得了這份價值百萬的大訂單,還帶走了朱敬倫給他們的定金——包括茶葉和絲綢在內的整整一船中國商品,價值三十萬兩銀子,而給瑞典人作保的,正是潘家目前的代言人潘仕成。

  潘仕成願意為瑞典人的信譽擔保,保證瑞典人拿了定金後會完完整整送來貨物,不然潘仕成願意賠償官府的所有損失。

  潘仕成之所以如此慷慨,即跟潘家與瑞典人長達數十年的相互信賴有關,更跟潘仕成目前的處境有關,因為潘仕成的靠山耆英死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