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857》第754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
美國國會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頓時就有點暈,他們實在是搞不明白,大明自身情況明明不好,怎麽會突然調集這麽龐大的兵力,在三個方向幾百公裡的范圍內包圍美軍呢。

 美國議員也不是傻子,哪怕他們利令智昏,但也是經過合理分析後才昏的,他們是摸準了成功的機會更大才做的決定。

 軍隊所說的明軍伏擊危險,他們也考慮過,可是從各種方向收到的消息,都讓他們認為明軍確實處境不妙,他們很確信明軍的物資補給出了問題,這一點造不了假,因為運往美國的軍事物資在大明的港口已經堆積如山。整裝待發的士兵,上不了船。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不可能有余力發起這麽大范圍的攻擊才是。

 可他們忽略了一點,如果明軍戰場情況好的話,就犯不著伏擊他們了。

 正是因為戰場供給出現了一些問題,明軍才不得不想方設法調動美軍,孫子曰,人非利不動,誘之以利,大部分人都會動的,美國人果然就動了。

 美國人不動,一直正面強攻,大明沒有半點機會,哪怕美軍的軍事素養差一些,但在大兵團作戰中也能得到極好的彌補,可一旦美軍運動起來,他們軍事素養低的劣勢就暴露了,軍隊轉移、追擊,總會留下前後脫節等問題,給明軍留下大把的機會。

 這次能將美軍從中切斷,通過兩個落基山谷地就成功的將美軍分割成三段,主要還是因為美軍自己出現了空隙。

 切斷美軍之後,明軍開始合圍,明軍的軍事物資不夠充足,所以他們打不起消耗戰,鄧世才幾乎集中所有的物資,來打這一場殲滅戰,一旦勝利自然及其輝煌,一旦失敗,明軍也很危險。

 所以此戰一點都不容有失,佩科斯河防線得到了重建,給守軍下達命令,死守不退,一個美國士兵也不能放過河,放一個美軍過河,就意味著多一個敵人。

 美軍呢,則已經放棄了一切幻想,隻想著撤退,佩科斯河東岸的美軍,則發動一撥又一撥的攻勢,試圖再次打通防線,馳援被困在後方的美軍。

 第三次佩科斯戰役打響。

 然而打了半個月之後,依然是美軍堅持不下去了,因為傷亡極其慘重,他們付出了將近十三萬人的傷亡代價,卻始終無法突破河對岸。被明軍分割包圍在格蘭德河谷的美軍,也發動了數次突圍作戰,也無法撼動明軍的包圍圈。

 美國國會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頓時就有點暈,他們實在是搞不明白,大明自身情況明明不好,怎麽會突然調集這麽龐大的兵力,在三個方向幾百公裡的范圍內包圍美軍呢。

 美國議員也不是傻子,哪怕他們利令智昏,但也是經過合理分析後才昏的,他們是摸準了成功的機會更大才做的決定。

 軍隊所說的明軍伏擊危險,他們也考慮過,可是從各種方向收到的消息,都讓他們認為明軍確實處境不妙,他們很確信明軍的物資補給出了問題,這一點造不了假,因為運往美國的軍事物資在大明的港口已經堆積如山。整裝待發的士兵,上不了船。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不可能有余力發起這麽大范圍的攻擊才是。

 可他們忽略了一點,如果明軍戰場情況好的話,就犯不著采用伏擊戰術了。

 正是因為戰場供給出現了一些問題,明軍才不得不想方設法調動美軍,孫子曰,人非利不動,誘之以厚利,總能打動人心,美國政客在急功好利之下就動了。

 如果美國人不動,一直正面強攻,大明沒有半點機會,哪怕美軍基本軍事素養差一些,但在大兵團作戰中也能得到極好的彌補,可一旦美軍運動起來,他們軍事素養低的劣勢就暴露了,軍隊轉移、追擊,總會留下前後脫節等問題,給明軍留下大把的機會。

 這次能將美軍從中切斷,通過兩個落基山谷地就成功的將美軍分割成三段,主要還是因為美軍自己出現了空隙。

 切斷美軍之後,明軍開始合圍,明軍的軍事物資不夠充足,所以他們打不起消耗戰,鄧世才幾乎集中所有的物資,來打這一場殲滅戰,一旦勝利自然及其輝煌,一旦失敗,明軍也很危險。

 所以此戰一點都不容有失,佩科斯河防線得到了重建,給守軍下達命令,死守不退,一個美國士兵也不能放過河,放一個美軍過河,就意味著多一個敵人。

 美軍呢,則已經放棄了一切幻想,隻想著撤退,佩科斯河東岸的美軍,則發動一撥又一撥的攻勢,試圖再次打通防線,馳援被困在後方的美軍。

 第三次佩科斯戰役打響。

 然而打了半個月之後,依然是美軍堅持不下去了,因為傷亡極其慘重,他們付出了將近十三萬人的傷亡代價,卻始終無法突破河對岸。被明軍分割包圍在格蘭德河谷的美軍,也發動了數次突圍作戰,也無法撼動明軍的包圍圈。

 美軍攻勢陷入疲弱之際,明軍順勢轉入了反攻。包圍格蘭德河谷美軍的大明軍隊,在外圍如同狼群一般,不斷的向被分割包圍的一支支美國軍隊發起攻擊。

 明軍的攻擊,讓美軍的狀況雪上加霜,他們突然陷入包圍,並且被分割之後,總體形勢上被分割為三段,可零零散散被分割的小部隊不計其數,這些失去了組織,脫離了主力的零散部隊,成了待宰羔羊,毫無自保之力,只能一支支被吃掉,其中大多數則果斷的選擇了投降。

 最終當明軍清掃了十余萬零散的美國殘兵之後,將美軍主力成功壓縮在格蘭德山谷中狹長的十公裡范圍內,此時美軍早就突圍無望,三隻部隊收尾不能相連,士氣十分低落。

 此時明軍向包圍圈中的美軍提出了投降的建議,高級軍官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們認為已經盡到了身為軍人的職責,美軍別無選擇,在多次突圍無望,所有補給被切斷後,他們認為堅持下去沒有意義,即便投降也無愧於心,於是同意了明軍的要求。

 一時間,世界輿論嘩然!

 因為五十萬人投降,成就了一場普法戰爭後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

 這在中國戰史上,也只有長平之戰等區區幾次超級殲滅戰能夠相比,但顯然美軍的戰鬥意志完全無法與兩千多年前中國地區的趙國士兵相比,當年的趙兵,可是在被圍困四十六天之後,甚至互相殺食的情況下,軍官一聲令下還可以拚死向秦軍的陣地發動衝鋒。

 美軍卻隻堅持了五天,發現所帶的行軍乾糧用盡,輜重早就丟棄,補給又跟不上來後,十分乾脆利落額投降了。

 顯然中國古人生活在一種競爭極為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所培養出來的忍耐力,是全世界所罕有的,美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優渥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將印第安人的騷擾就看作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兩者所遭受的苦難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因此堅韌性也就不在一個級別上。

 五十萬人的投降,對美國的打擊是巨大的,足以讓他們開始認真考慮和談的問題了。

 對於大明提出的,廢除排華法案,他們真的認真考慮過。但是此時激進派在國會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社會輿論也支持激進派。他們聲稱,一旦廢除排華法案,解除對華人移民的限制,用不了十年,華人就將佔據美國人口的一半,如果再次發生這次的事件,華人只要一個叛亂,就能將所有人都趕下海。解除排華法案,就等於拱手將美國讓給大明。所以解除排華法案,還不如讓美國請大明皇帝來美國做皇帝更直接乾脆一些呢。

 他們的論調危言聳聽,卻更加吸引眼球,極其了美國白人的恐慌情緒,主戰的聲音不絕於耳,輿論不斷的造勢,要求將戰爭進行到底。認為不過是一場失利罷了,愛國的美國人民會踴躍參軍,強大的美國還能組建起更多的軍隊。

 在這股輿論中,一些鋼鐵工業、機械工業集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顯然他們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可即便如激進派所言,美國有能力組建更多的軍隊,可是美國需要時間,在五十萬軍隊被殲滅之後,美國南方空虛,明軍隨時都能跨過佩科斯河,進入大平原地帶,攻擊聖安東尼奧,攻擊休斯敦,甚至攻擊新奧爾良,美國即便要繼續戰爭,那也需要時間重整軍備。

 所以美國人這次主動找英國調停,並且開始在歐洲進行更多的外交活動,希望找到更多的支持者。

 大明軍隊何嘗不需要時間緩衝,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幾乎將開戰以來,鄧世才就小心翼翼積攢下來物資打光了。

 如果雙方能夠暫時停戰的話,大明倒是可以安全的將大量補給運送到美國來。

 一拍即合之下,雙方在英國的調停下,在倫敦進行正式和談。

 會議上依然爭吵不休,大明非常大氣的表示,對美國領土沒有野心,只是為了維護華人的權益,所提要求沒有改變,那就是要求廢除排華法案。美國則堅持,大明沒有權力干涉美工的司法獨立。美國提出,美國願意保護戰前已經移居美國的華人的權益,他們將獲得永久定居美國,並且自由遷徙和進出美國的權力。

 大明則要求中國僑民擁有與西方白人同等的權力,堅決不能接受種族歧視的法令,但是表示如果美國願意廢除排華法案,大明願意繼續約束移民,官方不主動向美國輸送移民,但美國不得干涉私人間的自由遷徙,並且保證大明僑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對於那些已經取得美國國籍的華人,要求美國政府保護他們所有的權力,尤其是選舉權,美國各州政府,不得已任何理由,剝奪華人的投票權,猶如他們對南方黑人做的那樣。

 黑人名義上被解放了,結果卻是被隔離了,他們投票的時候,總是遇到這樣那樣的阻撓,目的僅僅是為了保證白人能夠繼續控制政府,否則南北戰爭後,以南方之前的黑人數量,很多州都有可能出現黑人州長,可事實上黑人連一個議員都選不出來。

 此時在美國西部,明軍佔領區內,美國人持續的遷移,有的只是暫時性的逃離戰火,有的基本上不打算回來了。

 但在美國白人遷出的同時,大量的華人卻在遷入,而且並不是從中國地區遷入,而是從美洲地區的華人社區中遷來,在美洲范圍內,加州也是一塊最好的土地,在這裡能過得到的收入比其他地區都要多的多,只有加拿大能勉強一比。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加州的骨乾產業主要是采礦,采的礦產還是最高附加值的金銀礦,銅礦都算不上厚利了。因為有著利潤豐厚的骨乾產業,所以其他配套產業能分潤到的利益,也就相對其他地區要多,比如在加州種菜就比在大明國內種菜收入要多十倍。

 不過這一波從美洲地區內的移民潮流,卻不是以長久謀生為目的的勞工,只是受到高額工資吸引來的短期勞工,以勞務公司為組織,加州這裡需要大量的勞工來填補拜仁老公離開後的空缺。

 白人留下的金銀礦,大明不可能浪費,軍費支出高昂,軍隊都必須在佔領區內進行自給自足,搶劫當然不可能,打白條卻已經出現了,軍隊軍需資金維持佔領,所以金銀礦這種產業軍隊不可能放過,於是就通過勞務公司就近招募工人。

 另外白人留下的農場,雖然沒有那麽高的附加價值,可是對戰爭而言卻極為重要,這裡的農場多產出一擔糧食,軍隊就少從別的地方運一擔糧食,就能節約出更多的運力運輸更多的軍火物資。

 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不是因為運輸能力受限,大明軍隊不至於在打了一場殲滅戰後就需要休整,而是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整個德克薩斯州了。

 哪怕是和談期間,鄧世才也沒停止這些操作,在他看來,有備無患什麽時候都是對的,而且他根本不相信美國人會接受那些條件。

 因為一旦讓美國接受給予大明移民同等的待遇,相當於讓美國人承認白人與黃種人同等的優越性,這種思想上的病態,不止一批上層精英身上有,更多的還是普通的美國民眾持有這種思想。

 這是一種可憐又可悲的心態,他們明明都是歐洲最底層,活不下去的移民甚至罪犯,迫不得已才來到美洲移民,可是反過來卻更加的歧視生活狀態,生存空間不如他們的其他人種,唯有用這種歧視,才能讓他們的內心得到滿足,以抵消在歐洲人面前的自卑感。

 這如同一種受害者總喜歡加害於更弱者來滿足自己一樣,是一種完全的弱者心態,美國在二戰之前都始終無法擺脫這種心態,於是在國內激烈的歧視其他人種。一戰時期,美國軍隊進入歐洲作戰,總司令潘興竟然將自己軍隊內的黑人部隊直接交給法國人指揮。

 而這些黑人在加入法國軍隊之後,竟然過的非常愉快,因為他們發現法國人並沒有隔離他們的心態,將他們平等對待,他們為這種平等而欣喜若狂,願意犧牲性命為法國人戰鬥。

 這種事情還需要持續到一百年後,直到1970年代,黑人還要為黑人老人、孕婦和兒童,不需要向白人青年讓公交車座而鬥爭。華人基本上也是那時候,在白人少年日益頹廢,而華人孩子相對自律的情況下,才將自己樹立成模范少民。一定程度上,華人還是得到了黑人運動的紅利,才得以擺脫不公正待遇。一旦擺脫了這種待遇,華人在短短幾十年間,在加州就超過了白人,成為比白人更富裕,教育水平更高的族群。

 鄧世才不知道這些,他也沒有長久打算,一切都圍繞著戰爭,他需要美國西岸作為穩固的大後方。經過一年多的治安戰,他認為,要想徹底控制這裡,只有兩個方法,一邊繼續進行鎮壓,一邊則吸引移民,填補所有空間,讓美國抵抗者沒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所以他不但要耕種已有的耕地,還要開墾更多的土地,這裡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三角洲地區的耕地基本上都被華人和英美農場主、農業公司佔據,但中央谷地還有的是土地。而且中央谷地一邊是海岸山,一邊是內華達山脈,都是山區,恰好都是抵抗者喜歡躲避的區域。他們下了山, 來到荒蕪的中央谷地,完全無法控制他們的行蹤。

 如果能移民一百萬人,將中央谷地填滿,那麽就能讓這些人的蹤跡無所遁形。

 但中央谷地太大了,之前只有靠近洛杉磯附近的一些地區有人雇傭華人開墾,遠離大城市的地方,即便條件更好,也沒人去墾殖,因為運輸費用會讓農業開發完全沒有利潤可言。

 軍隊是不考慮利潤問題的,鄧世才隻想控制這一地區,他仔細考察之後,認為短期內讓農業移民佔領這裡不太現實,尤其是荒涼的南加州,每年高山融雪湧入聖華金河,造成大片沼澤去,夏季少雨,冬季更乾旱,知道20世紀中期,加州在山上修建水庫之前,南加州都相對貧瘠。

 鄧世才認為在這些地方開墾,費時費力,扔五百萬人進去都白搭,但是用來放羊的話,那倒是挺合適的。

 所以他向國內要求,派一些牧人過來,打算在這裡建立軍用牧場。

 鄧世才不知道他的無意之舉,將對一個美國民族造成極為深刻的影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