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857》第31節 攻城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從林福祥對巴夏禮的重視來看,他們果然能認識到這個人的重要性。  朱敬倫在城裡當然知道,佔領委員會是現在的實際統治者,而作為佔領委員會的三巨頭中唯一懂得中文的巴夏禮,對佔領委員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巴夏禮能夠左右佔領委員會的決策,他就是英法聯軍此時某種程度上的決策者,是此時的廣州之王。

  擒賊先擒王,抓住巴夏禮,必然能夠引出聯軍,方便城外的鄉勇伏擊他們。

  沒錯,朱敬倫一開始的圖謀就是這樣,從洋人出城交換印度兵的時候,他就開始策劃,巴夏禮的地位當然比印度兵重要多了,為救那個印度兵巴夏禮都不得不做出帶兵去城外清剿一番的行為,那麽英法聯軍,至少是英軍為了解救巴夏禮,也絕對會出重兵,那時候就是城外鄉勇的機會,是趁機攻城也好,是伏擊英軍也罷,會給他們帶去最大的主動。

  “林大人打算在哪裡伏擊洋人?”

  朱敬倫多嘴了一句。

  結果林莊還頗為詫異。

  這讓朱敬倫異常不解:“難道你們不打算用巴夏禮引洋人出城嗎?”

  林莊迷惑道:“林大人說,抓住巴鬼,逼他給英夷下令,讓他們投降!”

  聽到這個回答,朱敬倫不由愣了下,難以置信,時代的局限啊,林福祥這是把巴夏禮當成柏貴和穆克德訥那樣的貨色了,當然倒不是說巴夏禮就比柏貴等人高明到哪裡去,只是英軍的制度絕對不會因為一個統帥被抓就會接受投降,如果是英王在這裡還差不多。

  只可惜林福祥到底是一個中國的讀書人,只知道擒賊先擒王,以為抓了巴夏禮,就能逼迫英軍投降,就像英國人抓了葉名琛、柏貴等人之後,廣州城的八旗和綠營就接受長官命令投降一樣。

  如果巴夏禮是中國式的官員的話,他們這樣理解倒也沒錯,因為清政府的管理方式,還是比較粗放的線性組織結構,所謂的官大一級壓死人,總督就能管得到下面所有人,可英國人的組織結構已經發展到了混合式組織結構,除了有線性結構外,還帶有職能組織結構,專業化分工明確,真正管理軍隊的是軍官。

  但此時給林莊他們講解英軍的組織模式,短時間內很難說明白,滿腦子都是中國式管理方法的林福祥也未必會接受和相信。

  朱敬倫歎了口氣,提醒道:“告訴林大人,讓他不要那麽樂觀,做好戰鬥的準備,想要廣州城就得自己堂堂正正拿回來,這天下沒有一寸土地不是用血換來的!”

  分別後很長時間,朱敬倫都有些恍惚,實在是想不到林福祥他們竟然抱著這種掛念。

  他們對洋人也實在是太不了解了,這不由讓他深深的擔心,靠著這樣的官員帶領的遊擊隊一樣的鄉勇,真的能夠收復廣州城嗎?

  可能最大的希望就是他們能用好巴夏禮這張牌吧。

  現在就談這張牌還為時過早,因為牌還沒有抓在手裡。

  計劃繼續進行,林福祥很重視,因此速度很快,他們第二天就安排妥當,將一個洋兵送到了月香樓附近隱藏起來,隨時等待朱敬倫的信號,並且還派了十個好手直接參與。盡管朱敬倫的計劃中,並不打算倚重於林福祥的力量,潛意識中大概就跟方山信誓旦旦表示自己能幫朱敬倫對付洋人一樣,想要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從而在弱勢地位上獲取跟對方平等談判的資格。

  但現在林福祥對此極為重視,

他並不放心朱敬倫單獨來做這件事,盡管最後同意一切都讓朱敬倫在暗中運作,但他的人也必須參與進來。  這點小摩擦不算什麽,關鍵是巴夏禮突然變得老實了起來,一天十余天都沒有出城,別說去月香樓了,連將軍衙門都很少出來。

  因為進入七月後,城外的鄉勇活動越發的頻繁起來,大概是因為六月欽差大臣黃宗漢趕到了廣東,將團練凝聚起來的緣故。不但城內外到處都出現反洋人告示,威脅洋人撤出廣州,同時警告中國人不要跟洋人合作,還有比過去更多的鄉勇開始喬裝入城,每夜還有鄉勇數百人分路至附城處呐喊放火箭,城內軍隊大為驚擾。白天,英法聯軍帶隊前去搜查時又不見鄉勇蹤跡,英法聯軍偵查到的情況表明,有3000余人鄉勇就出沒於廣州城附近的榕樹頭,有的住在廟宇和宗祠內有的住在帳篷裡。

  這一切跡象都讓巴夏禮身為不安,沒有了去逛青樓的興致。

  此時巴夏禮極為焦慮,後來朱敬倫才知道,巴夏禮曾給他姐夫雒魏林寫過一封信,信中對廣州的情況極為悲觀:

  “廣州的情況已經不平靜,人們變得煩躁不安,流言滿天飛。人們非常大膽地談論著要發動襲擊,他們相信只有這樣做才可以解決現狀。還有很多所謂的鄉勇會不顧一切地聚集起來,我們的海軍力量現在被削弱了,不少船隻被派往了北方,陸軍力量仍然很強,但是要保衛城牆6英裡范圍內的要點還不夠。如果受到重壓我們只能將力量集中於越秀山和我們的大本營了。”

  連防守廣州城牆的兵力都不夠,加上城內外的反抗情緒日益激增,巴夏禮這時候如果還有心思去青樓,那他也不可能爬到現在的位置了。

  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巴夏禮終於得到了支援,朱敬倫偶然間跟赫德談論廣州局勢的時候,從赫德口中探聽到了一個消息。

  英軍打算從香港抽調一個團士兵到廣州駐扎,這個團是來自英國非洲殖民地,其中大多數都是黑人士兵,因此香港本地人把這個團叫做黑人團,這個團到達香港也沒多久,現在廣州的形勢吃緊,經過討論,香港總督決定先支援廣州。

  收到這個消息後,朱敬倫不敢耽誤,第一時間通知了林福祥。

  鄉勇這段時間之所以只是造聲勢,夜間騷擾卻不敢采取實質性的進攻行動,主要就是以為你英法聯軍陸軍力量還比較強大,在擁有火炮和火槍優勢下,他們拒城而守,城外烏合之眾一般的鄉勇,單靠勇氣是很難攻佔廣州這樣的大城市的。

  此時一聽英國人又要增兵廣州,他們做了一個決定,攻城!

  7月15日夜,他們向廣州城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擊。

  五千最精銳的鄉勇,從北東西三個方向,向廣州城發起了進攻,甚至攻佔了西北面的城牆,但是他們還是失敗了,在擁有火器優勢的英法聯軍面前,他們被阻擋在城牆附近難以寸進,堅持到清晨,丟下了三百多具屍體後,不得不選擇了撤退。

  他們的失敗朱敬倫早有預料,一點都不失望,恰恰相反,他充滿了希望,因為他看到鄉勇是有一定進攻能力的,最重要的是有進攻的勇氣,而不是隻敢騷擾,隻敢虛張聲勢。只要敢打,那就有希望。

  至於失敗,在所難免,因為他們的劣勢實在是太明顯了,不止是武器裝備不如人,訓練水平不如人,甚至連地利都不如人。

  此時的廣州城,分為兩個部分,北邊的一部分大得多稱為舊城,南邊的部分稱為新城,此次鄉勇攻擊范圍都在北邊的舊城。南邊的城牆接近江邊,距離水面只有十幾個桅杆長度。北邊的城牆則直接依托山顛而築,蜿蜒盤繞,城基就建在山丘的最高點上,高出江面60米。而且城牆用石和磚砌成,城牆的牆基用粗糙堅硬的沙岩砌築,牆體幾乎是垂直地筆立,高度有七八米,厚度則有六米以上。

  當初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城的時候,是率先攻佔了觀音山等高地,然後用大炮對城內清軍形成壓製。

  可是現在鄉勇則幾乎是佯攻堅城,還要攻佔這樣的城牆,真的非常困難,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至於他們選擇從北、東、西三面進攻, 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城南新城面積小,英法聯軍容易控制,又因為城南有港口,所以始終都是英法聯軍重點防禦的地方,江面上還有炮台和英軍軍艦,讓他們無從下手,只能從其他三個方向發起進攻。

  一切不利因素加起來,造成這次攻擊的失敗,這都不足為奇。

  剛剛打完仗不久,又有一個對朱敬倫來說不太好的消息,英法聯軍五月多攻佔了天津,然後跟清廷簽訂了新的條約,《天津條約》,巴夏禮收到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在廣州全城張貼,告訴廣州百姓,他們已經跟大清朝廷簽訂了條約,希望減少鄉勇和百姓的敵意。

  這對朱敬倫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好消息,主要是因為,他太了解廣州這些官員了,他們每個人都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條約簽了,條約中關於廣州問題也有所交代,賠款完英法聯軍就撤走軍隊,那麽就不用費勁去攻城了。

  起碼廣州城裡的大多數文官抱著這種態度,至於城外那些訓練團練的文官是什麽心思,朱敬倫根本不知道。

  這些壞運氣過去後,終於有了好消息,在打敗鄉勇進攻的第五天后,7月21日,巴夏禮終於再次出城了。

  ————————————

  關於鄉勇攻城,是真正的史料。不過原本的歷史上,是7月21日才發動的。這個時空由於主角提供的情報,導致鄉勇提前發起了進攻。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