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857》第576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
朱敬倫的兒子已經五個月大了,滿月的時候非常熱鬧,邀請了文武百官和親朋好友,在皇宮裡好好熱鬧了一番,還依照中書省方山的建議,給城裡的窮人派了一天米,至於大赦天下這種事,朱敬倫則認為不應該為了皇帝的家事,影響到司法的公正,沒有采納。

朱敬倫原本以為,生孩子會牽扯自己的精力,但他想錯了,原來皇帝之家的人情真的很淡,因為連照顧孩子,給孩子換尿布甚至喂奶這種事,都不需要親力親為。伺候孩子有精於照看孩子的奶婆,喂孩子有奶媽。

朱敬倫需要做的,不過是每天看幾次孩子,抱抱兒子就算盡到父親的責任了,這讓他頗有些愧疚,但是他真的沒有精力放在這種個人私事上。

張柔是很高興朱敬倫每天都看孩子的,這意味著皇帝很喜歡這個皇子,那麽將來這個皇子就更有可能繼承皇位,盡管這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是她依然歡喜。

高媛就沒有那麽歡喜了,她是大戶人家出身的小姐,雖說想盡辦法迎合朱敬倫,但是小姐脾氣還是有的。張柔懷孕的消息一確認,她就受不了那種打擊,求情回家省親去了。朱敬倫讓她回去多住幾天,想什麽時候回來他派人去接。但是高媛隻過了五天就回來了,省去路上的行程,她在家中最多待了一天。

她之所以回來,還是她那個聰慧的嫂子要求的,嫂子回去訓斥了她一番,皇帝家的女人怎麽能有自己的小性子。之後不但她自己搬回宮中,她嫂子也搬到了廣州城,在皇宮對面,過去的八旗旗營中買了一座宅子常住。高媛如果以後想家了,就不用回鶴山縣了。

再次回宮的高媛,狠狠受到了一段時間的獨寵,日日癡纏朱敬倫,顯然她很想也馬上就懷上一個孩子。但奈何朱敬倫不想讓她懷上,她就懷不上。

朱敬倫不可能允許客家勢力借助一個客家血統的皇子興風作浪,但客家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很團結,這也是緊張的表現,如果他們不安心也很難辦。

對於這種族群血統問題,朱敬倫向來是不看重的。後世有句話說,中國的民族是以文化為認同標志的,這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偽理論,因為全世界的民族,都是以文化為認同的。什麽血統論,那都是工業革命之後,自然科學發展的產物,並且融入了大量的激進民族主義理論形成的。

中世紀的歐洲人知道個卵的血統。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猶太文化更是以文化為認同的,猶太民族中大把的黑人,這是血統認同嗎?

而客家人,甚至整個廣東人,都是中原民族南下,尤其是中原文化南渡融合的產物,誰也不是純正的漢人,漢人本身就是一個融合的民族。後世有的基因學專家驗證說,漢人的血統純淨度達到98%,這不能說明中國漫長歷史中的民族融合現象,只能說明東亞民族本身在基因上就高度一致,在黃河流域的農耕民族跟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跟嶺南的山居民族,在血統上本身就很近,也許黃種人中血統最遠的,應該是青藏高原上的民族跟美洲的印第安人。

在中國歷史上,也從來沒有按照血統來劃分過民族,對官府來說,他們眼裡的民眾只有編戶和非編戶之分,凡是編戶齊民的百姓,不管他過去是放馬的還是牧羊的,都是皇帝的子民。就連唐宋時期遷居到河南的猶太人,不也獲得了編戶的資格,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還出過幾個舉人進士嗎。

正是這種不重視血統的文化,反而造成了血統的融合,歷史上一代一代的南下遊牧民族消失在編戶之中,

開封的猶太人也慢慢失去了傳統,家裡供奉的不再是上帝,而換成了孔子的畫像。歐洲之所以爆發血統論,最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歐洲沒有出過一個強勢的政權,沒有出現過一個文化上極度強勢的民族,惟一一次可能是羅馬帝國時代,但羅馬人的融合能力,跟漢人相比實在差的太遠,也缺乏漢民族形成初期的周秦千年積累,羅馬人時代沒能夠融合高盧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結果就造成歐洲各大民族林立,文化上相互抗衡,完全無法融合,於是才出現了用血統來劃分的原則。

中國沒有出現民族林立的現象,但個別地區出現了一些族群認同,比如廣東的客家人和廣府人的不同認同,除此之外就只有邊疆地區有民族區分,但邊疆地區的民眾,向來被中央王朝看作是化外之民。客家人可不一樣,他們是官府的編戶,他們是可以參與科舉考試的,是能夠融入權力體系之中的。

因此客家人自己都完全沒有將自己排斥在漢人群體之外,跟廣府人爭的,反而是誰的血統更純正。

這是一個很好的前提,朱敬倫要做的,不是加深客家人的本民族認同,慢慢讓他們形成一個新的民族,而是讓他們跟廣府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這種移風易俗的工作向來是水磨工夫,就好比漢民族融合猶太人從唐宋開始,直到明清時候才完成。朱敬倫沒有那麽長時間的耐心,他希望在一代人中完成。他的做法是,遷移客家人。

當然不可能強製遷移,但是可以用經濟的方法來遷移,發展茶葉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不管是洋人在大明投資開辟的茶園,還是伍家等豪族開辟的茶園,他們無一例外都選擇了雇傭客家人開山,因為客家人實在是一個最善於開辟荒山的民族,而且非常善於種茶,加上相比本地人更樂於接受遷移,簡直是不二人選。

茶園這幾年開辟出了上千萬畝,雇傭的茶工超過兩百萬人,其中一大半都是客家人,而廣東的客家人總共才三百萬人,可以說一半客家人都已經以為不費的薪水,遷到廣東各地的山區種茶去了,五邑地區和潮汕地區的客家人數量大大減少。

歷史上,這麽一大批客家人最後是移民到了世界各地,一百年後發展成了一個八千萬人的大族群。這個時代,恐怕海外的客家族群沒有那麽大,但是在大明境內,他們將跟各地的人雜處在一起,朱敬倫不反對他們保持自己的族群特征,但是不希望他們因為這種特征而再次爆發什麽血腥衝突。所以讓他們自主的遷居,算是一個最完美的解決辦法,而且還是發展茶葉產業附帶進行的,一舉多得。

隨著客家人越來越分散,生活壓力下降,一代人之後,他們的族群認同也就不會那麽強烈了,而是會跟當地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客家政治勢力失去了依托,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散了。

但在這之前,朱敬倫還必須安撫住他們,不能讓他們生產不應有的野心,也不能讓他們生出不應有的危機感,否則還是會被人利用,朱敬倫的做法是,打算給自己跟張柔的兒子,將來也娶一個客家女人,至少其中一個女人必須是客家人。

他挑中的是客家勢力的代表,在軍政兩界都很有人脈的張寶銘,張寶銘的小女兒前年出生,朱敬倫早早就跟他定了娃娃親。有這一層關系,如果高媛又生不出一個客家皇子的話,客家人只能選擇支持張柔的兒子,也是客家人的女婿。到時候這個孩子自然會得到廣府人和客家人的雙重支持,會得到一個相對安穩的政治環境。

只是委屈了一直想要孩子的高媛,朱敬倫不能給她一個兒子,但是可以多給她幾個女兒,這些公主將來如果有必要的話,也可以用來政治聯姻,如果沒有必要的話,朱敬倫也很樂意他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的愛情。

高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懷上了一個孩子,依然每天纏著朱敬倫,各種搔首弄姿的,倒是讓朱敬倫很是享用了一番美麗女子的風情。

也算是辛苦之余的一點回報了。

這段時間實在是辛苦,因為目前遇到的這些事情,都是有可能關乎到大明國未來三十年,甚至整個東亞未來政治走向的大事。

相比來說,人類歷史上四大經濟蕭條之一的1873大蕭條,反倒不是什麽大問題了。

而這次經濟危機,解決起來,也沒有朱敬倫想象中那麽困難。

得利於他事前的充足準備,美國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很快就影響到了向美國大量出口絲織品和茶葉的大明,絲織品價格一年之內下降了30%,茶葉價格驟降一半,大受打擊。

但最大的問題則來自於恐慌,蔓延全世界的債券危機也讓大明市場上的各種債券價格崩潰,大明國債、鐵路債券最低時候價格降低了一半,大批洋人銀行,錢莊和銀號倒閉,幸存者則大幅度收緊銀根,造成了市面上銀根緊缺,通貨緊縮物價大跌。

廣府銀行擁有龐大的現金儲備, 但這時候完全不敢直面經濟危機,只是盡量維持著紙幣的信用,疲於應付不斷發生的擠兌風潮。終於在第二年,廣府銀行的儲備才停止了下降,這時候才有余力對市場進行救助。

首先給大批瀕臨崩潰的銀行提供了緊急貸款,同時跟他們簽訂了合作協議,規定這些接受救助的銀行,必須將自己的儲備存放在廣府銀行之中,並且按照存儲比例繳納準備金,間接的廣府銀行奠定了在中國地區的中央銀行地位。

維持住了金融系統的穩定之後,廣府銀行才開始介入債券市場,大肆收入大明國債券,短短兩個月就將國債拉升到了原先的水平,保證了大明政府的融資能力。鐵路債券也在鐵路公司經營業績恢復的情況下,慢慢達到了原先的水平。

此時經濟蕭條還沒有結束,茶葉出口降低了一成,主要還是美國和俄國經濟危機的影響,英國沒有卷入經濟危機,至少保證了大明七成茶葉出口市場,但最後市場下跌還是超過了一成,加上大明原本就過剩的產能,讓價格驟減了一半,這種情況恐怕還會持續好幾年。

絲綢製品出口也下跌了一成,價格下降了三成。但是得益於法國持續恢復的絲綢生產,生絲出口慢慢走過了危機,開始恢復了增長,算是一個利好。

最大的利好是大明的金融秩序恢復了。一個良好的金融秩序,有助於幫助大明經濟度過這場漫長的冬季。

1874年年中,經濟秩序已經穩定下來,朱敬倫的主要精力轉移到了政治秩序上面。

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比如收藏筆趣閣:手機版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