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明末工程師》第599章 賒購
漁民們看著船甲板上跳躍的海魚,一個個喜不勝收。 更新最快

 渤海中有各種海魚,名貴的如黑頭魚,一斤可以賣到二百文錢一斤。常見的如海鱸魚、梭魚,批發到市場上也要三十文錢一斤。即便是按照海鱸魚這種最賤的魚種計算,兩千斤海魚也價值七十兩銀子。

 按照這第一網拖網捕魚的效率,一艘二百噸的漁船三十三名漁民,一天就能捕撈二千多斤海魚。使用保鮮技術處理活魚後,頭天打的魚第二天還是活的,可以連夜賣到天津和山東的沿海府州縣去。

 換句話,這意味著平均下來漁民每人半天就能賺二兩銀子以上。

 半天就賺二兩銀子,這是多誇張的產量啊?一個月下來,一個漁民豈不是要賺五十多兩銀子。當然,按照船上的規矩,五成捕撈收成歸船老大,剩下的五成才歸漁民分。但即便如此,這樣的產能下大家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國公爺這輪船拖網捕魚設備複雜昂貴,可能漁夫們的分成比例會遠低於尋常漁船。但無論如何,漁民們總是會比以前多賺一些的。

 漁民們一個個歡喜起來,開始從拖網裡抓魚,把魚綁成“弓魚”保活。每個人臉上都掛著興奮無比的笑容,仿佛看到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船老大卻比這些漁民考慮得多一些,他走到李植面前,恭敬地作了一揖,道:“國公爺,民有眼無珠,剛才沒看出來這拖網的霸道。”

 李植笑了笑,沒有話。

 那個船老大道:“國公爺這拖網捕撈法要把帆船改造成輪船才能捕撈,不知道這蒸汽機一台多少銀子,改造一艘漁船要多少銀子?”

 李植道:“蒸汽機要三萬兩銀子一台,如果現銀買賣,你們是買不起的。”

 船老大被李植報出來的價格嚇了一跳,吸了口涼氣。

 頓了頓,李植道:“我會允許你們賒購改裝好的輪船和捕魚設施。漁民們自由組合,組成捕魚隊,每個隊二十人到三十人,每個隊向本公賒購一條拖網蒸氣漁船。捕魚隊欠本公的錢記在帳上,以後每個月還一次錢,五年還清。”

 船老大聽到李植的安排,眼睛一亮。這年頭漁民十分貧困,他即便有自家的漁船,一個月也賺不到三兩銀子。

 而如果按李植的安排,一個月可以捕撈幾萬斤海魚,一個月一、二千兩銀子的收成是跑不掉的。那樣一來,要不了兩、三年,“捕魚組”就能清償買蒸汽機和輪船的錢,接下來的收入就是淨賺了!

 那漁民們豈不是要鯉魚跳龍門,間暴富?

 這個船老大雖然精明,卻還是不大懂市場,高估了蒸氣拖網漁船的未來收入。

 漁民們靠大量捕撈賺一辛苦錢是肯定能賺到的。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捕魚業,海洋中的大魚會越來越少,捕撈船隻的單船產量也會不斷下降,不會像現在這樣一網下去就使上百斤。

 同時,隨著蒸汽漁船的普及,漁業總捕撈量不斷上漲,最後會造成市場上魚價的滑落。可能到時候海魚就不是三十五一斤,而是只有十五文錢一斤了。最後肯定會讓漁民們的收入回歸到天津百姓的平均水平。

 當然,生產力提高,海產品大量湧入市場,最後得利的是天津和山東的消費者。隨著海洋捕撈業的發展,天津和山東的居民的蛋白質攝入量將極大提高。

 李植笑道:“你們日子會比現在好不少,可能會比農民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暴利的大錢是賺不到的。”

 船老大愣了愣,想了好久,才似懂非懂地了頭。不過他還是很高興,走到正在處理活魚的漁夫面前大聲吼道:“大家聽好了,國公爺了,要讓我們賒購這種蒸氣漁船!大家要過好日子了!”

 漁民們對視了一陣,滿面的笑容,大聲歡呼起來。

 ####

 從漁船上下來,李植回到范家莊,開始琢磨怎麽提高蒸汽機的產量。

 據崔昌武統計,天津和山東有漁民一萬多人。這些百姓若是都用上蒸汽輪船拖網捕魚,李植就要造上一百多台蒸汽機,這對蒸汽機作坊的產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台蒸汽機可以賣三萬兩銀子,其實成本不過幾百兩銀子。如果天津和山東的漁民全部用上李植的蒸汽機,就是一百多台蒸汽機的訂單,李植以後每年可以增收幾十萬兩銀子。

 這可是一筆大錢,李植無論如何要賺到。

 要快速生產蒸汽機,按以前的那樣師傅帶徒弟手工製造是不行的。李植要推行流水線式的分工協作,招募新員工,將蒸汽機的各個零部件交給單人批量製作!新員工也許不懂得蒸汽機是怎麽運轉的,但是他們很快就能學會製造單個零配件。

 不過如果使用流水線式分工協作,就必須統一工件的尺寸標準,這樣可以防止大量次品零件的出現。所以李植要規范范家莊工廠的度量衡了。

 李植先根據自己的身高,得到了一個長度的單位。

 將這個長度單位細分,李植得到了米,分米和厘米的長度。

 李植知道明代以五百九十七克為一斤,所以製作一個一斤的秤砣,規定一斤的重量。

 做好了標準件,李植把蒸汽機作坊、步槍作坊、大炮作坊等各個作坊的上千名員工召集到范家莊外面的校場上,大聲道:“諸位工友,以後我們就要統一度量衡了!”

 李植拿出一把米尺,大聲道:“這麽長是一米!一米是一百厘米。”他又拿出一個三分之一米的尺子出來, 道:“三尺是一米。一米半是一步!”

 李植搬出秤砣,道:“這麽重的一個秤砣,是一斤!”

 李植正在話,二叔李道從袖子裡掏出一把尺子出來,和李植的尺子對了一下。

 “國公,尺寸不統一會有很多問題,我早就在步槍作坊和大炮作坊裡統一尺寸了。我們用的一尺比你這個一尺短一。”

 明代一尺大概是32厘米到34厘米,並不固定。李道用的尺子大概是三十二厘米,比李植規定的三分之一米短一厘米多。

 李道道:“不過沒關系,我們可以改用你這樣的尺子。這樣我們就可以和國公的一米,一步對應起來了!”

 李植了頭,道:“那從今以後,就按我的尺寸操作!我們把尺寸和重量單位定下來了!”

 李道抽了一口旱煙,了頭。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