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明末工程師》第597章 收成
六月初三,李植騎行在山東的鄉間,看著百姓們收獲豐收的麥子。

 從李植的角度望過去,只看到夏日的明亮天空下,到處都是金燦燦的一片。金色的麥子仿佛是大地的衣服,把整個視野都鋪成了金黃色。

 經過一年的賑災,山東熬過了這一年的旱災。如今新一年的冬小麥已經成熟,百姓們開始收割自己勞動的成果。鄉野裡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看到李植的國公儀仗,收割莊稼的百姓都遠遠朝李植鞠一個躬,然後就繼續忙他們的農活。

 “報社總管”桓義華笑道:“國公爺,去年沒有旱災澇災,百姓們的收成不錯。餓了一年的肚子,百姓終於可以吃飽飯了。”

 李植點了點頭。去年雖然算不上風調雨順,但是久旱不雨和水漫田野的情況都沒有出現,小麥都有比較穩定的產出。這樣一來,山東的賑災就算是完全成功了。

 這一年,李植為了賑災投入了一千三百五十萬兩白銀購買紅薯、稻米和米面。雖然李植通過操縱糧價賺取了士紳七百萬兩銀子,但是還是另外花了六百五十兩銀子。可以說,打滅鄭家後抄獲的銀貨全部投入賑災了。

 不過在李植財政吃緊的時候,他在日本又搶到一千萬兩銀子和兩百萬石稻谷。那些稻谷李植準備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在日本搶來的銀子,李植準備用來擴大軍隊規模。

 如今日本駐扎著五千兵馬,李植能用的兵力只有兩萬五千人,並不充裕。李植準備再募兵一萬。

 李植正在鄉野間信馬由韁,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件新修的小祠廟。小廟顯然是土地廟之類的老建築改造的,看上去有些年份了。但小廟門口進進出出的婦孺不少,還有幾個孩童在祠廟門口玩泥巴,一副香火不絕的樣子。

 李植走到那小廟門前一看,卻看到大門上寫著“李國公祠”。

 桓義華看到那匾額,大聲說道:“國公爺,這是百姓給你建的生祠啊!”

 李植愣了愣,跳下馬走進了廟裡。

 廟裡上香的百姓看見李植的儀仗,都嚇得匍匐在地。李植走進小廟,果然看到生祠正中擺著自己的長生牌位。牌位前面的香爐裡插著幾十根燃盡的香,顯然老百姓十分感激李植,來上香的不少。

 李植笑了笑,倒是覺得新鮮。以前只聽說官僚們拍魏忠賢馬屁給九千歲建生祠,沒想到在山東還有人給自己建生祠了。

 李植在生祠裡休息了一會,這才帶著儀仗走了出去。但一走到了祠堂門口,就看到幾十個老人和農民捧著壇壇罐罐走了上來。

 李植愣了愣,停住了馬。

 那些農民走到了李植面前,一個個跪在了泥地上,給李植磕頭行禮,然後才爬起來。一個頭花白的鄉老手裡拿著一張大餅,激動得眼含淚花,大聲說道:“國公爺在上,我等小民是韓家村的村民,這一年全靠國公爺的紅薯活了過來。”

 “如今莊稼豐收,我們算是熬過來了。國公的大恩大德,我們無以為報。這一張大餅是我們莊稼裡新收獲的小麥磨成麵粉做的,請國公爺嘗嘗味道。”

 李植剛剛被人刺殺,不敢隨意吃陌生人的食物,看了看桓義華。桓義華接過老農的大餅,一口咬了下去,咀嚼了幾口,笑道:“這冬小麥磨的麵粉口感不錯,今年百姓的口糧沒有問題了。”

 那些鄉老和農民們看桓義華吃了餅,一個個又跪在了地上,給救了一省百姓的李植磕頭。

 李植笑著扶起那個送餅的白老人,笑道:“鄉老何需如此大禮?”

 頓了頓,李植說道:“大家放心,這以後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

 天津靜海縣的農民蔡老大推著一車麥子進入自家院子裡的倉房裡,擦了擦頭上的汗。

 這六月的天氣著實炎熱,蔡老大和媳婦收完四十多畝小麥田,整個人忙得和虛脫一般。身上的汗浸透了蔡老大的粗布衣服,他像是剛從水裡撈起來一樣。

 然而雖然疲累,蔡老大卻是滿心的歡喜。

 今年的收成,十分喜人。

 蔡老大站在自家倉房裡堆得高高的糧堆前面,滿心的自豪。他用手在那麥堆裡抓了幾把,感受了那麥粒在手指尖摩梭的感覺,這才心滿意足地走出了倉房。

 他一出門,卻看到二弟蔡老二一頭細汗的跑了進來。

 “大哥!好消息!好消息啊!”

 蔡老大拍了拍手,氣定神閑地問道:“什麽好消息?”

 “津國公又募新兵了,這次招募一萬人,這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事啊!”蔡老二抓著大哥的手臂,大聲說道:“大哥,我們一起去應募。若是當上大兵了,以後好日子就過不盡了!”

 蔡老大看了看弟弟,想了想,說道:“我不去應募,你自己去吧!”

 蔡老二愣了愣,問道:“大哥,你不想跟上津國公的隊伍,出人頭地?”

 蔡老大笑道:“就算不去當兵也有好日子,我還是喜歡種莊稼,就不去湊那個熱鬧了。”

 蔡老大確實有底氣拒絕虎賁師的誘惑,他今年的收入,著實不錯。

 蔡家有二十一畝旱田,以前這些旱田要交七石的田賦,蔡家人苦不堪言。四口人每年只有十石的口糧,飯都吃不飽。蔡老大生了三個孩子,前面兩個都餓病餓死了,只有最小最瘦的一個還活著。

 但這幾年,隨著津國公在天津統治的不斷深入,蔡家的生活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津國公均平田賦後,每畝地收田賦七升一合,蔡家只需要上繳一石半的田賦,收入一下子多了五石半的收益。因為這均平田賦一項改革,蔡家的收入就翻了一番。

 今年他家二十一畝旱田收獲了二十石糧食,除去田賦和種子還有十六石的收成。這就是四十兩的收入。

 不僅如此, 津國公這些年在天津廣開水利,又大量抽調年輕勞動力到台灣去墾荒。天津有大把的空余田地,人均耕作面積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津國公法庭開設後,社會風氣不斷好轉,靠權勢侵吞別人良田的現象徹底杜絕。私有產權得到保護,不少地主和農民都主動建設小型水利設施,開荒灌溉。天津的總田地數量快上升。

 蔡老大所在的余家村余老爺二十二畝旱田空出來沒人佃種。蔡老大、蔡老二和蔡老大媳婦三人還有余力,把這些田地也佃租過來。今年這些佃田上收獲了二十一石糧食,除去地租和種子,蔡老大收進家九石糧食。這又是二十多兩的收成。

 合起來,蔡懷水一年能收二十五石米面進自家倉房。

 二十五石糧食相當於六十二兩銀子,一家四口可以活得很體面了。蔡老大有家有口,不想去當兵。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