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末工程師》第395章 貧民
 大明朝的整體稅收數字,還是十分可觀的。

   萬歷十五年,大明的總稅田是七億零一百萬畝,總田賦是二千六百六十九萬石。到了崇禎十四年,因為三餉的加派,征收的稅收更多。即便是按照萬歷十五年的田賦數字,按崇禎十四年的糧價,崇禎朝每年的總稅收也至少有六千六百七十二萬兩銀子。

   這個數字看上去十分驚人,似乎足夠大明朝招募兵馬平賊卻奴,但是實際情況是,這些征收的田賦並不全部繳入國庫。

   明代各地的田賦可分為兩類;其一,起運;其二,存留。“省直銀糧,名色雖不一,大約田賦、均徭二項,不離起解、存留兩款”。所謂起運,就是運到中央政府或其他省的府、州、縣或各邊鎮、都司、衛所等軍事區域的部分。存留就是留供本地開銷的部分。

   地方上收取的大量稅收是直接供給給衛所、都司和地方衙門的消耗,真正上繳給國庫的,隻佔其中很小一部分,一年不過幾百萬兩。如嘉靖二十八年,國庫“太倉庫”歲入不過三百九十五萬兩。正因為如此,天子朱由檢才如此缺錢,要不斷加征稅銀。

   但對於在地方上征稅的李植來說,這龐大的稅收基數是個好事情。他稍微增加二成田賦,就能得到很大的收益。

   增加二成田賦後,李植每年可以多得折色銀三十一萬五千兩,得本色田賦六萬三千石。按現在糧食市價,六萬三千石本色麥子相當於十五萬七千兩銀子。加上折色,李植一年可以從天津新稅制上賺取四十七萬二千兩銀子。就算刨去一千多名稅務人員的開支,還有四十萬兩淨賺。

   李植得知自己的征稅方法可以為自己賺四十多萬兩銀子,十分高興。

   李植心情愉快地帶著謝良友和兩百親衛來到了曹姓縉紳家,收取新稅制下的第一筆稅銀。

   曹姓縉紳沒有反抗李植的意思。李植在天津大開殺戒殺了那麽多官員,天津的地主們哪裡還敢和李植作對?雖然交納賦稅很可能讓奸猾下人帶著投獻來的田地離開。但是銀兩田地畢竟是身外之物,此時還是順從興國伯的新稅制,保住性命為上。

   曹姓縉紳家裡有旱田一千七百三十一畝,如今李植均平田賦,他每畝地每年要交納七升一合的田賦,一千多畝地合計交納一百二十三石麥子。

   曹姓縉紳乖乖地從糧倉裡取出一百多石麥子,交給了李植的稅務官。

   李植成功地收取了第一筆田賦,正要離開曹姓縉紳家裡,卻突然看到一個親衛跑了過來,大聲說道:“伯爺,外面聚集了幾百農民,不知道做什麽,一個個全跪在了道路兩側!”

   李植愣了愣,看了看門外。

   謝良友訕訕說道:“莫非是陸化林煽動農民的余波還在,農民聽說伯爺來了,要鬧事?”

   李植想了想,笑道:“出去看看。”

   謝良友死死拉住李植,說道:“伯爺萬金之軀,切莫以身犯險!”

   李植無奈地朝親衛們一伸手,喊道:“拿盔甲來,穿上!”

   ####

   孔老大是一個三十二歲的農民。

   他三代單傳,是孔家唯一的男丁。他家在趙家村有二十畝旱地,是祖上傳下來的薄田。按理說,家裡有二十畝田地也不差了,但孔老大和媳婦卻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孔老大的苦日子,全在於他勢單力薄,被衙役們欺負了。

   孔老大親戚少,不認識什麽關系。加上他性格悶,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在趙家村形單影隻,其他趙姓的村民都不太搭理他。

   孔老大二十五歲時候,娶了隔壁村一個腦袋不靈光的女人做媳婦。

   平日裡,孔老大和傻媳婦兩人可以說是趙家村裡的孤家寡人,倍受城裡衙役的欺辱。那些衙役們把一層一層的田賦全加到孔老大的田上,什麽“折余”,什麽“寄米”,什麽“膏股銀”,總之有各種說得出說不出的明目,硬是把孔老大的田賦加到二鬥五升每畝。再加上每兩折色銀子二錢的“火耗”,最後孔老大竟要為每畝田交納三鬥田賦。

   孔老大也想過反抗,可每次孔老大拖欠田賦,那些衙役就派差人帶枷鎖來抓孔老大。孔老大沒有親戚,明著被欺負了也不敢鬧事,最後只能一次次被衙役們欺負,二十畝薄地每年交納六石的田賦。

   而這二十畝旱地本來就地薄,又沒有灌溉水源,全靠到一裡外的小河裡挑水灌溉,一年也就能產出十五石的糧食。刨去每畝一鬥三升的種子,刨去每畝三鬥的田賦,孔老大每畝地只能收獲三鬥麥子,一年只有少得可憐的六石收益。

   六石麥子磨成米面,要養活兩個人。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孔老大和媳婦都要餓肚子。孔老大三十二歲了,傻媳婦也二十九了,如今膝下沒有孩子。

   他們生過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全因為餓肚子得病,生生病死了。

   孔老大不是沒想過帶著田地去投獻,但是那些縉紳老爺一聽說孔老大交這麽高的田賦,就知道孔老大是衙役們的欺壓對象。收納孔老大為仆人是會讓衙役們沒人可以盤剝的,是要得罪那些衙役的。

   最後沒有一家士紳老爺願意接受孔老大的投獻。

   孔老大和媳婦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過著這沒有希望,在溫飽線上掙扎的生活。也許哪年一鬧災荒,孔老大和媳婦就要餓死了。每次孔老大聽村裡的讀書人說闖王闖將的事,孔老大心裡就偷偷希望闖王能來天津。

   跟著流賊鬧一場,也比過著這毫無希望的日子好。

   然而就在孔老大日日過著這麻木的生活的時候,卻聽到一個驚人的消息。

   讀書人都在傳,說興國伯要對天津的田地加稅。不但原先不納稅的士紳們要增稅,就連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孔老大也要增加稅賦。

   孔老大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 感覺是天要塌下來了。如果自己家這樣的情況還要加稅,自己和媳婦吃什麽?興國伯要把自己這樣的人逼死?

   但回家冷靜想了想,這一次,孔老大不相信讀書人的話。

   興國伯的事情,孔老大聽說過無數次了。興國伯在各縣修建水利設施開發新田,招募佃農耕作。興國伯給每個佃農分二十畝好田,分牛,還隻征收三成的地租,讓佃農們富得流油。不僅如此,興國伯還招募佃農去開發小琉球,據說那裡的佃農更加富裕。

   天津的農民們,都削尖腦袋想投入興國伯門下,哪怕是拋棄家族祖業也毫不顧惜。

   孔老大不相信,這樣造福百姓的興國伯,會對窮得吃不飽飯的貧農們加稅!

   果然,沒過多久,就有興國伯的稅務官下鄉來了,說興國伯要給貧民們減稅,每畝地只收七升一合的田賦。那些讀書人散布的謠言不攻自破。

   這稅率,只有孔老大現在承擔田賦的四分之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