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靜靜看著洪承疇,許久沒有說話。
洪承疇有些緊張,看著李植說道:“興國伯麾下不世強兵,正該在關鍵時刻才拔出利劍給予東奴雷霆一擊。如果處處使用,卻有兵老師疲之憂。”
李植笑了笑,沒有說破洪承疇的心思。他站起來看了看地圖,問道:“我聽說韃子練了幾萬火銃兵,在這營寨中,可有火銃兵?”
洪承疇點頭說道:“二萬清兵中有一萬火銃兵,還有小型紅夷大炮十幾門。”
李植圍著地圖走了一圈,笑道:“這營寨肯定挖有護寨溝渠,裡面築有土牆。”
吳三桂愣了愣,說道:“興國伯說得沒錯,這營寨外面挖有溝渠,營寨邊上建有土牆,土牆上面還有木棚防雨。”
李植點了點頭,知道韃子這是把自己在青山口建造的營寨學去了。他笑道:“好,本伯便在後方督戰,看各位的兵馬在前方攻城拔寨!”
洪承疇聽到這話大喜過望,扶著李植的肩膀說道:“興國伯深明大義,當真是國家棟梁。”
他轉身朝其他將領一揮手,大聲說道:“諸位這就回去整軍,明日一早我大軍盡出,攻打東奴的營寨!”
諸將大聲唱諾,各自退出了大帳。
李植也離開了,帶領幾個團長往自己的營寨中騎去。
騎到半路,鄭開成說道:“伯爺,洪承疇分明是把我們當苦主來用,攻堅要我們上,爭功讓我們下。這算什麽?”
李老四也疑惑說道:“東家,洪承疇如此對待我們,東家怎麽不據理力爭?實在不行,我們便回天津去,不打了!”
李植笑道:“這不是洪承疇的主意,這是上面人的意思。我看洪承疇十分聽從上面人,不會輕易改弦更張。如果我們現在和洪承疇吵起來,到時候弄個將帥不和,這場決戰出了一點茬漏就是我們的責任。”
鄭開成問道:“伯爺的意思是?”
李植笑道:“洪承疇仗著他有四萬兵馬,不把兩萬人的韃子營寨放在眼裡。他卻不知道,韃子把我們在青山口築的營寨都學去了,以火器守寨,這營寨不是那麽好攻打的。既然洪承疇怕我們上去搶功,就讓他們在前面吃些苦頭,見識見識什麽叫熱武器吧。”
鍾峰聽到這裡,哈哈大笑。
鄭開成拱手說道:“伯爺高明!”
####
第二天,眾軍拔寨出征,往東北方向攻去。洪承疇治軍謹慎,一路放出無數斥候,仔細偵查周圍的情況,花了三天才走到韃子扎營的筆架山。
到了筆架山,四萬明軍氣勢如虹,把韃子的營寨團團圍住。李植的一萬五千兵馬守在後路,作為殿軍督戰。
李植騎馬立在中軍,拿望遠鏡觀察著遠處的韃子營寨。
韃子的營寨建在一個凸起的小丘上。那小丘不高,營寨的寨腳下面是一個緩坡。緩坡三、四米落差、四十多米長。整個營寨隨著小丘的地形而建,成圓形,周長大概有五、六裡。營寨外面挖了四道深深的壕溝,那些壕溝都有一丈寬,難以逾越。營寨的南面有一條小河,河水流進護寨的壕溝裡,把那些壕溝變成了護城河。
韃子在青山口吃了大虧,對李植當初建設的熱武器營寨十分佩服,這一次全學去了。李植用望遠鏡仔細看,發現營寨外面的地面上插著地刺,再後面是鐵蒺藜。在營寨的寨牆上面建有木棚防雨,讓火繩槍手在雨天依舊可以戰鬥。
李植看了那營寨的嚴密布防,暗自讚歎。滿清不愧是這個時代最有生命力的軍事組織之一。雖然他們一直依賴的騎射本領被李植的熱武器打敗了,但他們馬上就轉過了彎,開始裝備熱武器迎戰,反應速度實在是快。
反觀明軍,從朱元璋開國時候就大量使用熱兵器。但這些年來,卻是一年不如一年。到現在不說大量裝備火銃,野戰時候大炮都沒有幾門。如今明軍和清軍對戰,大炮還沒有清軍多。
這樣的兵馬對抗滿清,明軍還能撐幾年?
看到李植使用望遠鏡觀察敵軍營寨,洪承疇等人都是十分的羨慕。看李植拿著望遠鏡細細窺探的樣子,眾人就知道這望遠鏡肯定能看得很遠。聽說西夷有千裡鏡,可以看清十幾裡外的人物。不知道李植的雙筒工具,和西夷的千裡鏡比起來如何?
李植軍陣中的新式武器實在是多,每一件拿出來都十分實用。洪承疇等人有心借幾具望遠鏡來看看,卻又不好意思開口。
李植放下望遠鏡,發現了洪承疇等人的窘迫。想了想,李植笑道:“此物名為望遠鏡,可以於幾十裡外窺探敵人的虛實,十分實用。”
洪承疇等人聽李植這話裡的意思,似乎是準備讓眾人試用試用,一個個十分雀躍,紛紛點頭。
“原來如此!”
李植笑道:“行軍打仗,沒有望遠鏡不行。我便送四具望遠鏡給軍門和三位總兵!”
聽到李植的話,洪承疇和三個總兵喜出望外。
洪承疇還要客氣幾句,接過望遠鏡說道:“此物一定珍貴,讓興國伯破費了!”
王樸一把從李植的親衛手中接過一具望遠鏡,笑道:“興國伯真是豪爽之人,這個恩情我王樸記下了!”
四人得了望遠鏡,紛紛舉起望遠鏡往遠處看去。這一看過去,眾人才發現這望遠鏡,當真了不得。
楊國柱用望遠鏡看了看十裡外的清軍營寨,又放下望遠鏡用肉眼看了看,驚喜地說道:“善哉!我竟看清了寨牆後面清軍的臉面!”
吳三桂用望遠鏡仔細看了看,說道:“韃子的防衛嚴密,寨牆前面竟然有木刺和鐵蒺藜!”
洪承疇抓著望遠鏡看個不停,說道:“這營寨外面的種種防衛當真是陰毒,處處透露著森森殺氣,也不知道是哪個人想出來的。”
王樸大聲說道:“想不到韃子軍中也有這樣的人才。若是被我抓住了,我一定一刀剁死他,為我大明除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