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揚明》第68章 石碌之殤(2)
  雖然不是真的來當商販,不過這個身份是很好的掩飾,一行人也忙將帶來的東西攤開,一袋袋雪白的海鹽,鐵製的鋤頭、犁,讓圍觀的黎人看的眼熱。  圍觀的人中有許多年輕女子,嘰嘰喳喳的說笑著,頗有青春萌動的氣息。可惜美孚黎也有文面的習俗,讓夏天南和林偉業對少數民族少女的綺念破滅了。林偉業暗自慶幸,幸好符南英沒有紋面,否則自己肯定接受不了。

  王夥計對夏天南說,再深入山區,自己對地形也不太熟了,可以讓自己的舅舅帶他們前往。他舅舅平日靠采藥打獵為生,因為常去縣城賣野生動物皮,會說些漢話,交流上不成問題。

  王夥計的舅舅姓黎,叫黎木青,他對這些人要去昌化江上遊有些奇怪,這地方就是黎人也很少去。如果說要采藥的話,上遊的山嶺上有得東西,附近丘陵上也采得到。

  “對,去石碌嶺,您知道這地方不?”林偉業問。

  “沒聽說過。”黎木青回絕的乾脆無比。夏天南的心頓時沉到了谷底。

  林偉業不死心,繼續比劃道:“山下有條河的,流到昌化江裡,就叫石碌河。”

  黎本清還是搖頭。林偉業想到了一點,抱著最後希望問道:“那這裡有沒有出綠石頭的山?”

  所謂綠石頭,就是銅礦石。而石碌這個地名就來自銅礦石。因為海南當地的黎族和漢族在說話的時候都習慣把修飾詞後置以表述名詞的習慣,所謂石碌,其實就是“綠石”。

  石碌嶺最早被人注意,不是因為鐵礦,而是這裡的地表有露天銅礦石。清代以來一直有人采掘盜挖。直到1935年,瓊崖實業局派人到石碌嶺調查銅礦時,才第一次發現石碌最豐富的的礦儲是鐵礦石。

  “有,有。”黎木青恍然大悟,“你們是要去亞玉嶺!”

  夏天南自然不知道什麽是亞玉嶺,但是林偉業是知道的,大學時有些模糊的教科書內容一下清晰起來了。

  “對,對,就是亞玉嶺!”林偉業連連點頭,心想自己真是糊塗,石碌這個地名是清代才開始使用的。現在還是大明的天下。

  第二天一早,眾人便乘當地的竹筏往上遊去了,從水路走比走陸路快的多。因為正值枯水期,水量不大,水流很平緩,用竹篙撐船上溯並不吃力,只是經常要經過亂石淺灘,眾人常得下竹筏推行才能過去。有些地方亂石灘露出了水面,還要把竹筏抬過去才能繼續前進。

  行到下午三四點鍾的時候,竹筏終於到了後世被稱為叉河鎮的地方,當然此地現在還是一片荒蕪的草原。水流變得很淺,竹筏不止一次的擦到了河底的砂石。至於石碌河,這條昌化江的支流現在根本不能行船,只能勉強淹沒人的腳踝而已。

  一行人決定在此棄船登陸,眾人一起動手,把竹筏都拖上岸來。據黎木青說,沿著這河往上遊走,再走個十多裡路就到了。因為天色將晚,大家就在這裡宿營休息,準備第二天一早再出發。

  第二天,他們早上五點鍾就都起來了,匆忙吃過早飯重新上路。大家繼續沿著河流向上遊走去,七拐八彎的,中午時分,他們終於到達了山腳下,清澈的河水從前方的一條山谷中緩緩流出。

  “這裡就是亞玉嶺了。”黎木青指點著。

  林偉業知道到地方了,他順著黎木青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座紅褐色的山峰,這一帶應該就是著名的海南石碌磁鐵礦了。

  林偉業一陣激動,石碌鐵礦啊!這個中國最大的露天富鐵礦,

平均含鐵量51.2%以上的磁鐵礦儲量將近三億噸!還伴生著鈷、銅、鎳、銀、硫、白雲石等多種礦石,要不是這裡不產煤,石碌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型煤鐵複合體基地了。  眾人手足並用,花了差不多整整三小時到達了山頂。這裡眺望出去,一眼望不到頭的都是高高低低的山頭,近處都是熱帶稀樹草原植被,遠處森林繁茂。

  林偉業仔細觀察了周圍的土壤和植被情況,山坡上的土壤都是比較典型的南方紅土,沒有特別的礦石露頭。這個鐵礦雖說號稱是露天,上面也還是覆蓋了好幾米的土壤。

  林偉業取出鋤頭,根據以往勘探鐵礦的經驗,選擇了一處地方挖了一米多深,就發現磁鐵礦石了。他敲下一塊, 目測了下,果然是不可多得的富鐵礦。換個北面的山坡再挖幾處,還有了更讓人興奮的發現,挖出了帶翠綠色的石頭——銅礦石。

  見果然發現了鐵礦石,還有銅礦石,夏天南激動不已。他開始關心開采的問題,“這麽大一個山頭,開采起來難度不小吧?”

  “開采倒是不難。”林偉業回答道,“要是徹底無視礦山安全生產的法規條例的話,給我五十個工人就可以了。純手工操作,隻乾白天一班,每人每天出礦石2噸是沒問題的。一天就能出100噸礦石,全年就差不多是四萬噸鐵礦石了。當年日本人佔領海南島,在石碌開礦的時候,每個工人每班14小時,定額是8噸。當時的礦山除了有少量的風鎬之外,也談不到有多少機械化采掘。”

  一年四萬噸鐵礦石!雖然不知道這鐵礦石煉成生鐵是多少,不過夏天南還是笑的嘴都歪了。

  林偉業沒這麽樂觀,他估算了一下開采量和運輸的難度,沉下臉說:“現在礦石是找到了,但是根據我們從登陸到這裡的路線來看,鐵礦石的運輸是個難題,本來昌化江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出海通道,可惜石碌嶺並不在昌化江畔,石碌河雖然能夠通到昌化江,但根本無法行船。直接走水路有些困難,枯水季節昌化江上游水深根本不夠船舶通過,不然當地人也不會用竹筏做交通工具了。難怪當年日本人佔領了石碌鐵礦後,要從石碌修鐵路到八所,再從八所出海。”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