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揚明》第948章 驅虎吞狼
崇禎一聽也有道理,李自成固然勢大,但發展倉促、根基不穩,未必是心腹之患,反倒是張獻忠等人不能輕視,不能按下葫蘆浮起瓢,顧頭不顧腚,給了張獻忠發展壯大的機會。

“長卿言之有理。不過李賊已到了北直隸,有何良策退敵,且無需調動洪承疇、孫傳庭北上?”

溫體仁胸有成竹地說:“嶺南有一支現成的強軍,只要調其北上,與北直隸大軍南北夾擊,則李賊必敗!”

嶺南?

崇禎眉頭緊皺,文武百官面面相覷。南方唯一可稱得上強軍的,不就是讓眾人頭疼不已的瓊海軍嗎?

楊嗣昌忍不住反駁:“閣老何出此言?夏天南前有悍然縱兵圍困皇城不臣之舉,後有搶佔遼南隔海窺視京師不軌之心,這樣的人物,防范尚且來不及,還調其北上,未免有引狼入室之嫌……”

溫體仁不慌不忙地回答:“所謂圍困皇城,確實有以下犯上之嫌,可也是事出有因,若非不是有功不賞還要置其於死地,夏天南也不會被逼得鋌而走險,而且能夠及時退兵就證明他對朝廷還有敬畏之心;至於攻打遼南未必是為了隔海威脅京師,多半是貪圖功名,想名垂千古罷了。這樣的人,利祿心重,即便桀驁不馴,但可以利用,只要駕馭得當,就是朝廷之福;如果一味防范打壓,危害更甚於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請陛下三思。”

其實這些話溫體仁早就想說了,但是兵困皇城、人心惶惶時不方便說,楊嗣昌慫恿皇帝調兵北上防范時沒機會說,現在李自成崛起,對京城造成了很大威脅,強敵壓境,正好是給夏天南洗白的大好機會。

崇禎眼神有些飄忽,陷入了沉思,難道這個讓自己如芒在背的刺頭真的可以信賴重用?

見崇禎猶豫,溫體仁趁熱打鐵:“陛下,夏天南再跋扈,總還是吃朝廷俸祿的官兵,許之以功名利祿即可;而李賊居心叵測,提出‘不納糧’一說,這是要顛覆朝綱啊,這樣的人,無論如何都要鏟除。再說,李自成曾是高迎祥的部將,夏天南親手擒獲高迎祥,兩人之間的梁子無法化解,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只要說動瓊海軍北上,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對朝廷絕對有利無弊!”

百官聽了眼睛都一亮,對啊,夏天南弄死了高迎祥,李自成於公於私都要給高迎祥報仇,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管是哄騙還是利誘,只要設法讓兩人懟上,不管誰輸誰贏,對朝廷都是好消息。眾人欽佩地望向溫體仁,要不人家怎麽坐上首輔之位呢,眼光格局果然不一樣。

這一番話打動了崇禎,這驅虎吞狼之計很對他胃口。瓊海軍不好惹,流寇也不是善茬,讓兩方打起來,坐山觀虎鬥,豈不快哉?

“很好,長卿此計甚妙。不過誰能為朕分憂,趕赴廣東說服夏天南呢?”明末軍頭擁兵自重的風氣漸濃,北有以祖大壽為代表的遼東軍閥,南有夏天南的瓊海軍,空口白牙幾句話未必就能調得動這些軍頭。崇禎現在要錢沒錢,要糧沒糧,拿什麽去打動財大氣粗的夏天南,讓他巴巴地跑到北直隸跟流寇拚命?更別說幾個月前還鬧出了炮轟軍營、圍困皇城的不愉快,要說夏天南心裡一點芥蒂都沒有,連崇禎自己都不相信。

溫體仁提示:“夏天南功名心重,陛下可以考慮適當加封賞,比如加太子少保,如果剿滅李自成,許諾再封爵……”

夏天南現在已經是一連串官職爵位加身:大將軍、平南侯、太子少傅、左都督,再加太子少保已經驚世駭俗,還要再封爵,就只有封國公了。

崇禎不甘心地說:“封侯才幾天,

難不成又封國公?本朝無此先例,莫非要朕開這個先河?”明朝能封世襲罔替的國公的人,大多是開國功勳,在崇禎看來,屢屢挑戰朝廷底線的夏天南何德何能與徐達這樣的勳臣比肩?溫體仁耐心勸說:“陛下,籠絡一個武將,總好過讓李自成之流顛覆朝綱。”

與溫體仁一個鼻孔出氣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王應熊站了出來,奏道:“陛下明見:李賊口口聲聲人人不納糧,耕者有其田,這已經不是匪寇行徑了,而是妄圖推翻我大明數百年江山,此人比張獻忠之流更加惡毒,必須鏟除。相比之下,區區爵位就顯得無足輕重了,只要能籠絡夏天南賣力打仗,一切都是值得的。”

封建王朝說到底是地主階級的政權,征糧收稅是國之根本, 這個根基如果動搖,王朝離覆滅也不遠了,更何況朝中文武百官大都是士紳的代言人,自然不希望看到這一幕,聞言紛紛出列奏對:

“請陛下三思,不惜一切代價鏟除李賊!”

“事有輕重緩急,封賞夏天南事小,剿滅李自成事大!”

“國之根本不能動搖,請陛下即刻下旨吧!”

……

面對群臣的諫議,崇禎有些招架不住,只能做出取舍,無奈地說:“既然如此,那就下旨,給夏天南加太子少保,調其入京。如果能全殲李賊,另有封賞。”

群臣很滿意,素來剛愎自用的皇帝能夠從善如流,讓他們很有成就感,紛紛阿諛:“陛下聖明!”

崇禎問溫體仁:“只是誰去宣旨,替朕說服其北上?按理來說,長卿你是最佳人選,可是內閣不能少了你……”

溫體仁回答:“說服夏天南並非易事,臣推薦一人,或許可行。”

“誰?”

“司禮監隨堂太監方正化。此人數次赴瓊州傳旨,與夏天南熟識,也好說話些。”

崇禎點頭道:“既然是長卿的推薦,朕信得過,就派方正化前去傳旨。如果成功,回京之後,朕提拔他為秉筆太監。”

現在的秉筆太監是曹化淳,也是深得崇禎信任,但是他身兼數職,同時還是東廠提督,並總提督京營戎政。崇禎也不希望權力過分集中在幾個人手裡,如果方正化真的辦事得力,有這個能力,把秉筆太監一職給他,但是東廠還保留在曹化淳手中,既培養了一個新的得力乾將,又維護了曹化淳的臉面,同時讓權力結構更均衡,一舉三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