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宰執大宋》第37章 排衙
  益都縣衙每日卯正時分都會準時“排衙”點卯。  排衙又叫‘小上朝’。官家在京城金鑾殿上大升朝,縣太爺們則在地方縣衙裡小上朝。

  大宋官場流傳著一個段子,說外任官與京職官相遇,外任官曰:“我愛京官有牙牌。”京官卻道:“我更愛外官有排衙。”可見,很多官員喜歡排衙那類似上朝坐殿的感覺。

  雖然縣衙排衙是典型的螺螄殼裡做道場,但就有許多縣太爺還就喜歡享受這種比似上朝座殿感覺,對排衙百試不厭。益都縣知縣宋昱宋大令就在此列。

  每日卯正,益都縣衙梆發炮響,益都縣的縣丞、縣尉、主簿、縣學教諭、驛丞、稅監、倉大使……這些頭戴烏紗的芝麻綠豆官,還有六房的司吏、三班衙役的班頭,全都在二堂分班肅立。

  待到二梆敲過,堂鼓擊響,有長隨出來高唱一聲:“大令升堂了!”

  宋知縣這才端著方步,從‘海水朝日’的屏風後轉出,在二堂大案後坐定。

  一眾官吏齊齊行禮拜見,高唱道:“拜見大令!”

  宋知縣叫聲免禮,請一眾佐貳雜官就坐。一眾司吏、班頭是沒資格坐,只能站著聽大老爺講話。

  大老爺在上面講,眾官吏卻眼觀鼻,鼻觀心,心神渙散……隻盼著這排衙趕緊結束,好各回各衙,再拿自己的屬吏擺威風。

  這種縣裡的衙參,也跟國家大朝一樣,只是個儀式而已。正經的公務,一般都是案牘往來,或是單獨面議。只有形成了決議的,才會在這裡公布而已。

  寒暄之後說幾句套話,宋知縣便問眾官吏,可有事奏來?

  見眾人都不說話,他便微微頷首,身邊的長隨會意,馬上唱道:“退堂!”

  眾官吏趕緊起身拱手:“恭送大令。”

  對許多銳利進取的青年官員來說,很討厭這種形式主義,但對宋知縣卻對“排衙”很是上癮。

  宋昱是慶歷二年壬午科的進士,中進士時已是四十二歲,歷任東明縣主簿、齊河縣丞,如今已是四十八歲,才做上縣衙正堂。像他這個年紀,已經基本不指望仕途能有多大進展了。

  宋昱在朝中沒什麽靠山。人家那些達官貴人都是喜歡提拔那些年輕有為的進士。四十來歲中進士,跟人家那些二十來歲中進士的年輕才俊們是沒法比的。人家二十多歲中的進士,就算沒什麽作為,只是熬資歷,熬上個三四十年,也可以混個二三品的高官。

  而宋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仕途基本不會有大的成就了,他以後最多也就能混個州參軍、州通判之類的州衙佐貳官,然後帶著官升一級的榮銜致仕。

  所謂“三十老明經,四十新進士”那純屬是騙人的。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哪還有什麽前途!所以宋昱很享受現在作為縣衙正堂“排衙”的感覺,算是人生得意需盡歡吧。

  聽到眾人的恭送聲,宋知縣朝眾人拱拱手,示意散衙,便轉到屏風後,一般這時候,他會回到自己的簽押房。這一天的“排衙”便算是結束了。

  但是今天宋昱卻沒有直接回去,而是招呼鄭縣尉一起去他的簽押房。

  宋知縣和鄭縣尉一起來到他的簽押房,分賓主坐定,有長隨端上兩杯新點的武夷岩茶。

  大宋此時飲茶之法,除了流行加入各種佐料的烹煮的“煎茶法”外,文人雅士中還流行“點茶法”。所謂的“點茶法”就先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

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讓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知縣招呼鄭縣尉一起喝茶。宋知縣喝了一口滿是泡沫的武夷岩茶,很是陶醉,那表情仿佛是喝了瓊漿玉液一般。

  “明達,覺得老夫這茶如何?”

  “大令這茶香氣濃鬱、味道醇厚,甚是好喝!”

  宋知縣又笑呵呵的跟鄭縣尉扯了一陣子閑片兒,才開口問道:“明達,最近我聽到個傳言,說是在中秋詩會上做那首《水調歌頭》佳詞的才子鍾浩,被關在咱們縣衙裡,還被你判了個充軍發配!有這麽個事兒嗎?這個鍾浩犯了什麽事情啊?”縣尉鄭朗,表字明達。宋知縣私底下對手下的佐貳官很是和善,不擺官架子,是以親切的稱呼鄭縣尉的表字。

  “呃,鍾浩?似乎是有這麽個人,下官記得是他將一個貨郎毆打致重傷昏迷,縣醫館的吳大夫,斷定那貨郎很難醒過來,即便醒過來也廢了,是以判那個鍾浩流配充軍。至於他是不是那個作《水調歌頭》的才子,這個下官並不知道!不過以下官觀之,那個鍾浩只是個十五歲的少年,並不像是能做出中秋詩會上那《水調歌頭》佳詞的才子!”

  “哦,不是就好。明達,這個判決是不是稍嫌重了些?畢竟還是個十五歲的少年。”

  “依我大宋律法,男子十五歲便算成丁了。這鍾浩毆人重傷,情節惡劣,並無可減刑的余地。別說他不是那個大才子,就算是,也得依律判他流刑!”鄭縣尉說得義正辭嚴。

  平日宋知縣對縣衙的事情也不甚關心,一般縣衙各種庶務都是交給各個有司佐貳官辦理。他平日習習字、喝喝茶,倒也落得悠閑自在。大概是宋知縣對仕途沒什麽大追求了,是以無為而治,樂得清閑。

  平日裡一般治安刑獄方面的事情,鄭縣尉一般都是獨斷專行,事後最多讓宋知縣去副署一下。宋知縣一般都會簽字用印,並不會去過多的過問。

  說實話鄭縣尉是有些看不起宋知縣的,覺得他沒什麽權威,是以平日對宋知縣只是面上尊敬,私下並不太給他面子。

  宋知縣聽了鄭縣尉有些生硬的回答,一絲不快在臉上一閃而逝,依舊呵呵笑道:“明達能秉公執法,老夫甚是欣慰啊,益都縣正是有了你這樣的乾吏,才能治安綏靖,民生太平!”

  “大令謬讚了,下官愧不敢當!”

  “不過那日中秋詩會,富相公對這個鍾浩可是很上心啊!”

  鄭縣尉聽了宋知縣的話,表情明顯一滯,隨即恢復正常,說道:“下官理會得,但下官確實是秉公執法,問心無愧!”

  “那就好,那就好!明達,你先去吧,忙正事要緊,縣衙裡還要多多指望你呢!”

  望著鄭縣尉離去的背影,宋知縣笑得有些意味深長。

  ……

  鄭縣尉回到自己的簽押房坐下,喝口茶養了養神,招手喊過一個長隨來問道:“讓你去辦得事情辦得怎麽樣了?”

  “回少令大人,已經按您的吩咐辦妥了。杜大錘已那廝經躲起來了。小人已囑咐好他家裡了,就說杜大錘一直昏迷不醒,他家人帶著他到外地求醫去了。侯三和老吳那,也已經砸實了。他倆都有把柄在咱們手裡攥著呢,諒他們不敢亂說。”

  “嗯,本官知道了,下去吧!”

  那長隨走後,鄭縣尉自己坐在簽押房內出神。

  鄭朗並非進士出身,而是明經科出身。他一個不是正途出身的縣尉,縣裡的三把手,正是因為有了唐家的支持,才能不把知縣大人放在眼裡,才能在益都縣內呼風喚雨的。宋知縣也正是有自知之明,知道難以撼動鄭縣尉的盤底,才索性放權的。

  所以,當唐威找鄭朗辦鍾浩時, 他想也沒想,便痛快答應了。一個小書生而已,唐二公子既然吩咐了,他自然要辦好。

  沒想到這幾天事情卻出了一些意外,坊間竟然傳言自己辦得那小子竟然就是在中秋詩會上做那首絕妙詞作《水調歌頭》的才子。

  鄭縣尉去找唐二公子核實,唐二公子倒也直言不諱,坦誠告訴他,此事屬實。

  鄭縣尉不禁感到有些棘手。這鍾浩如今在青州名聲相當大,自己真要辦他,還真得好好考慮一下這事兒在士林階層中的影響。

  一個小書生,只不過與一個小販毆鬥,卻被他判成流配,這要是傳揚出去,定然會在青州士林已經引起很大的惡感。眾文人士子肯定會紛紛指責鄭縣尉量刑過重,不顧及斯文。

  不要小看士林的風評,這年代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就是士林階層的讀書人。要是犯了讀書人的眾怒,一個官員在士林中風評壞了,也就在大宋風評壞了,他今後的為官之路會倍加艱難。鄭縣尉年紀輕輕,還想著以後往前走幾步呢,是以很怕引起士林的惡感,對此很是有些焦慮。

  但是鄭縣尉又不能推翻自己的判決,從輕發落鍾浩。他之所以能以縣衙三把手的身份,在縣衙裡說一不二,靠得就是一言九鼎的權威。若是自己打自己臉,以後在縣衙內的威望便難以維持。再說真要輕判鍾浩,唐二公子那裡也難以交待。

  是以,鄭縣尉一番思索之後,還是覺得這事兒得咬牙頂住。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