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這個天國不太平》第六百八十一章 得天下民心
?石達開對於崇恩,仍舊是不大相信,他堅持要去黃河沿岸親眼看看。□○◇番茄小說網``--``於是,留下魏源帶領一些人堅守在最為關鍵的決口處到東明縣境內河段,石達開率領千余討虜軍將士騎馬,在崇恩的引領下,沿著洪水流經的預定路線,一路東行。
經過曹州府的濮州境內之後,石達開便發現滾滾而來的洪水便分為二股水流,其中有六七成水量還是沿著稍事開挖的黃河故道,從舊城,經過黑虎廟,最後進入陶城,而另一股水流,大概佔到三四成水量,經濮州的城不遠便被引流匯入一條有些寬闊但很淺的魏河,一路向東,經范縣、壽張,抵達東阿的魚山鎮,又與黃河故道以合而為一。
從魚山鎮開始,石達開看見,江邊洪水滔滔,雖然肆略,但因兩邊江岸埋設了無數的木樁,用石塊混和著黃泥麥稈等壘成了一米多高的堤壩,竟然將洶湧的洪水牢牢把守在江內。偶然有幾處微弱決口的,馬上又數百上千民夫上前封堵,而且,一直有人來回巡邏,一片如臨大敵的模樣,讓石達開暗暗點頭,他臉色稍稍好看了些:這個崇恩,雖然是滿旗人,但還是個辦實事的官,將地方的勞力民夫組織得有聲有色,防洪治堤很有一套。
過了一天,再往東,便抵達了濟南府境內,一直沒怎麽說話的崇恩向石達開稟報說:“義王殿下,進入濟南府後,宋代以前的黃河故道便與如今的大清河完全重疊。因此,能容納更多的洪水通過。卑職也讓山東各州府的地方官員率領百姓和民夫疏通了下大清河,但時間緊迫,沒來得及徹底疏通,而且,因為本身大清河有較大的水流,難以徹底清理,因此,隻得在大清河沿岸堤壩進行了稍事加高加固。不知能否起到作用。”
石達開點點頭,道:“崇恩大人有心了!為臣子,盡人事,對得起百姓和自己的良心便成。”
繼續往前,來過齊河境內,眼前的一幕讓眾人驚呆了。只見齊河縣境內,一片汪洋,前方道路全部被洪水衝毀,成群結隊的百姓哭哭啼啼地往西逃難。
崇恩大吃一驚!他自信布置得仔細,發動了無數民夫上河岸加固堤壩,怎麽還會如此?而且,還是山東濟南府,省治所在地。
他連忙找來督工加固河岸的地方官齊河縣令前來,才得知原來是齊河境內的大清河地勢較低,原本就有些淤積,加上有南北沙河、玉符河三流支流匯入,大清河沿岸的堤壩雖然加固加高,但三條支流卻給忽視了,洪水猛漲之際,竟然倒灌進入三條支流的上遊,從三條支流上方漫出,淹沒了整個齊河縣境,竟然,將一片平坦的濟南府等地也整個淹沒。
石達開聽完情況,眉頭緊鎖,他擔憂的是黃河自此從濟南府再次改道,不通過以前的黃河故道,直接另辟河道,那便會損失大了。
幸而,崇恩還是有些作為,他在魏源的提醒下,早早安排民夫在濟南府的東南面人口密集的鄒平、長山、新城等縣境內修築了一段長約二十裡的引流渠,這是最惡劣的情形,一旦整個濟南府被淹,通過引流渠,將洪水引入小清河,直流入海。
而濟南府的北面,與大清河、也就是黃河故道平行的,有一條中等河流:徒駭河。將淹沒的濟南府洪水全部收集起來,也是直接東流入海。
不過,饒是如此,濟南府一半和武定州的小半還是被淹。幸好,黃河故道一帶的百姓原本就都被地方官府和討虜軍將士強行遷走,只有遠離黃河故道的一些百姓沒遷走而被波及。

石達開也知道這的確怪不得崇恩。他已經做得很好。
崇恩也知道自己必須在這位義王面前表現一下,他連忙召集一些地方官開設粥鋪,收留引導災民前往高處安頓下來。
……
十余天后,開封府蘭陽縣黃河決口處的銅瓦廂。
馮雲山在劉勝邦的陪伴下,來到了這決口處。他最終還是忍不住來了。
東面有關黃河和災民的各種消息不斷傳來,馮雲山原本緊鎖的眉頭,也慢慢舒緩了。
原本只有十余丈寬的決口處,雖然經過不斷的加固,但在猛烈的洪峰衝擊下,還是不斷擴大,最終變成了一百多丈的口子,黃河全河之水,奔騰不息,浩浩蕩蕩往北而去,衝向七八百年前的黃河故道。而原本的去東南面的黃河,在經過減小水量、倒流後,慢慢平衡下來。馮雲山讓人往東南面的儀封廳察看後,發現原本的黃河在其境內已經基本停滯,黃河河道變成一潭死水,猶如不流動的運河。
馮雲山知道,這便標志著黃河改道正式完成。
這比歷史上的黃河改道,要快速很多。馮雲山清楚,這是因為自己提前讓人開挖了黃河故道,將水一下便引走,省卻了黃河自行改道的探索、衝刷河道的時間,直接將黃河河水引入大清河入海,因此便能在短短一個來月的時間內便完成改道。
根據不斷稟報而來的信息,馮雲山知道,此次自己僥幸地完成了自登基以來的一次大考。面對黃河決口改道的這次曠世大災,自己的國家,基本上算是有驚無險平安地度過了。雖然還是有數十萬百姓受災,有數千百姓被洪水淹死、吞沒,但也算在受控的范圍內,比自己所知的那個歷史上的近千萬百姓受災,數十萬百姓被洪水奪取生命,已經算是一場抗災的勝利。
雖然數據沒有完全統計出來,但根據魏源和他自己的估算,馮雲山得出結論,此次黃河決口,整個黃河中下遊流域,菏南、直隸和山東一帶,主要是山東,可謂是出盡了全力!
一共征調了六十七萬民夫,而帝國前前後後出動了十萬討虜軍將士,開挖河道和引流渠,疏通大清河,加固黃河故道的沿岸河堤,前後近三個月,工程量不可為不浩大!
而因為馮雲山這個皇帝的重視,加上在魏源、崇恩等人的督促下,各級地方官還算盡力,特別是因為出動了討虜軍將士,強行將可能存在水患之處的百姓全部提前遷移,集中收治,前後一共遷移了近二百萬的百姓,雖然耗費巨大,可馮雲山還是覺得值得。
哪怕即使很多州縣因為開挖了黃河故道,洪水並沒有泛濫淹沒到這些州縣,興師動眾地遷移讓這些百姓甚是埋怨,但最終這一切,馮雲山都覺得甚是欣慰。只要能保住這些百姓,不至於被洪水吞沒,不至於像歷史上那樣天下生靈塗炭,一切,都是最好的結果。
要知道,歷史上的這次黃河決堤,當時正值滿清忙於鎮壓太平軍起義,兵餉尚且不足,根本無力賑災與救治,加上害怕百姓聚集造反,根本不敢征調民夫修築河道,也無力堵塞已決口河堤, 遂造成黃河永久性地北徙改道,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可當時無人理會,無錢賑災,造成無數百姓被洪水淹死,無數民宅被衝毀、農田被淹沒,數百萬計的災民流離失所,將山東整個陷入巨大的災難,此後的十余年,人口都沒能恢復過來。
但這個最好的結果,卻是馮雲山以巨大的代價換來的。單是征調的民夫的工錢和吃食開銷,便花費二百多萬兩銀子。而遷移數百萬百姓,派遣十余萬討虜軍將士出征救災,以及安頓和救濟災民,更是花費了近三百萬兩銀子和七百萬石糧食。
馮雲山雖覺心疼,但看見洋溢著笑容幫忙加固河堤的民夫,便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馮雲山還沒意識到,他的這番黃河賑濟災民,讓他收獲了巨大的聲望!
河南山東一帶的百姓,紛紛將他掛在嘴上,感念於心。而這幫百姓中的大小鄉紳,也因為受了新官府的庇護,避免遭受洪災,擺脫家破人亡的厄運,身為感激,原本不信任官府的情況,如今變成了中華帝國的堅定擁護者。加上在已經滅亡的孔家儒學弟子的歌頌下,馮雲山儼然猶如三皇五帝禹帝般的聖世明君,在山東等地,猶如神明,受到讀書人和百姓的景仰!
不但如此,隨著時間慢慢流逝,中華帝國的皇帝馮雲山親臨黃河決口處,賑濟災民的消息很快便傳開了。不單是菏南山東,整個中原大地,乃至整個北方和整個華夏,士紳之間,平民百姓中,都在盛傳皇帝的仁政愛民,一時間,馮雲山的聲勢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天下民心盡歸雲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