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把我當成小孩子哄,我的自尊心還不至於那麽脆弱。”瓦蓮京娜哭笑不得地說。
“嗯?既然你足夠堅強,那我就實話實說,你所擔心的那種極端情況,除非出現空前慘烈的天災人禍,否則幾乎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羅蘭敢下這樣的斷言,是基於對瓦雷斯和地球兩個世界的歷史變遷的比較研究。
“瓦雷斯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過文明衰退、城市廢棄的變故,比如奧術時代遍布天空的浮空城,在帝國末期幾乎全部隕落,幸存下來的人們也都遁入僻野山村,躲避聖光教會的追殺,燈塔山就是一個典型,雖說這些奧術時代的遺民現在日子過得還不錯,燈塔山也算是一個頗有特色的魔法城邦,但是與奧術帝國時代的浮空都市群相比,扎根於泥土中的城鎮建設的再好也與鄉村無異。”
羅蘭舉了一個瓦蓮京娜熟悉的例子,其實還有一些例證他不方便講。
地球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文明倒退、人口大規模由城市向鄉村遷徙的情況。比如羅馬帝國末期,蠻族入侵摧毀了帝國在西方的根基,羅馬市民逃亡到鄉下躲避蠻族劫掠,致使許多繁華一時的都市淪為廢墟。還有中世紀黑死病肆虐時期,也出現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居民逃亡潮,從法蘭西到意大利,原本人口稠密的城鎮淪為老鼠橫行的鬼蜮,山清水秀的鄉村則被幸存者當成逃離瘟疫的避難所。
“總得來說,若非出現王朝更替和天災頻發之類極其罕見的重大變故,就不太可能發生城鎮人口大規模流入鄉村的現象,反之,鄉村人口不斷流入城鎮才是人類社會步入工業時代之後的常態。”
“綠野之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那些被瓦蓮京娜收養的孤兒,在這裡受到周到的照顧,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能獲得寶貴的德魯伊傳承,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是他們滿足了嗎?還不是有很多年輕人選擇離開這處世外桃源,去新大陸追求夢想、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瓦蓮京娜傾盡心血經營的“綠野之鄉”都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尋常鄉村公社發展得再好也趕不上“綠野之鄉”,又怎麽能夠挽留那些對外面世界充滿渴望的年輕的心。
當著金龍姐姐的面,羅蘭不忍心揭她的傷疤,上面那些話到了嘴邊又咽回去,轉向泛泛之談。
“城鎮與鄉村相比具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勢,比如更方便的交通和通信,更繁榮的市場,更多的商機和商品帶來更多、更好的工作、消費和娛樂選擇,這些都是吸引人們從鄉村走向城鎮的動力。”
除此之外,羅蘭在建設鄉村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對遠東城鎮的經營,確保城鎮相對鄉村的比較優勢,這一理念在寇拉斯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當中體現的最為充分。
“第一個五年規劃期間,遠東的鄉村教育止於小學,中學則優先在城鎮中設立,並且提供獎學金和低息助學貸款鼓勵農村少年進城讀書。”
羅蘭為瓦蓮京娜分析教育機會的差別,如何成為鄉村青少年向城鎮遷徙的動力。
“人們的眼界總是隨著知識的積累漸變開闊,志向也是隨著知識的增長而日漸高遠,那些在鄉村接受小學教育的少年,倘若成績出色,多半不甘心止步於小學畢業,渴望進入層次更高的學校以滿足求知欲,然而鄉村無法提供更進一步的教育機會,他們只能設法去就近的城鎮中學就讀,在接下來的數年裡,這些走出鄉村的年輕人一邊在城裡讀書,一邊模仿城裡人的生活方式,心態和志向都將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當他們完成學業,就會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在鄉村很難找到用武之地,而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裡則更容易找到供其發揮才華的職業,青年知識分子需要城市這個舞台一展所學,並且普遍樂於冒險,他們中的大多數會選擇留在城鎮生活,一旦站穩腳跟成家立業,也就實現了從‘鄉下人‘到‘城裡人’的角色轉變。”瓦蓮京娜聽得很入神。羅蘭絲絲入扣的分析、推演使她看到智慧碰撞出的火花,想的多了,難免患得患失。
“親愛的,先說好,你可不要笑我,聽了你的分析,我又開始擔心鄉村人口過度湧入城鎮,一方面會使農場出現勞工荒,另一方面也給城鎮造成很大壓力。”瓦蓮京娜歎了口氣,眼神中帶著憐憫,“我走訪過瓦雷斯各國很多大城市,根據我的觀察,那些進城闖蕩的鄉下人真正能在城裡立足的只是極少數,更多人只能在貧民窟混日子,你就不擔心遠東也出現這樣的情況?”
“說實話我的確有這樣的顧慮,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羅蘭迎上瓦蓮京娜的目光,眼中充滿自信,“首先應該看到鄉村公社完善的福利保障對那些厭惡風險的中老年人很有吸引力,盡管務農收入不高,鄉村生活平淡單調,最起碼生老病死都有公社照顧,要是進了城,可就享受不到這些福利保障啦。”
瓦蓮京娜點頭表示認同,“上了年紀的鄉下人的確更保守,更戀家,渴望進城的主要是那些鄉村青年,年輕就是本錢,他們更願意冒險,但是進城以後會怎麽樣呢?貧民窟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歸宿……”
“城市裡之所以出現貧民窟,主要原因是無法為進城務工的鄉村青年提供充足且待遇較好的工作機會。”羅蘭接過瓦蓮京娜的話茬,指出城市出現“貧民窟”的根源在於無法實現充分就業,“農業、工業、商業和服務業都可以提供工作崗位,其中工業——準確的說是製造業——能夠為來自鄉村的勞動者提供最多的工作崗位,商業和服務業相對而言就業門檻要更高一些,若想避免城鎮出現貧民窟,大力發展製造業是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