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戀♂上÷你?看→書☆網】,更新快,無彈窗,免費讀!
除了懊惱跟遺憾,帝塵還將面臨更艱難的局面,此番征伐大晉無功而返,接下來的大周,將如何應對大夏的攻擊?!
“六國聯盟,也該拿出誠意來了。”
帝塵望著掛在牆上的華夏區地圖,若有所思。在大周無法獨自對抗大夏的情況下,唯有加強聯合,互相抱團取暖,方可求存。
雖然憋屈,卻已經是眼下唯一可行的辦法。
…………
八月十三日,就在大夏禁衛軍繞開邯鄲城的當天,韓信率領豹韜軍,正式挺進大晉王朝,距離落鳳城只有一天路程。
得報,廉頗再不敢留守鳳堡峽谷,帶著損兵折將的禦林軍匆匆向東撤去。
不曾想,被丟棄在落鳳城郊外的一萬大夏禁衛軍步兵,突然衝了出來,無所畏懼地攔住禦林軍東去之路。
緊接著,駐扎在鳳堡的大晉禁衛軍在蒙恬率領下,強勢殺出,對禦林軍展開圍剿。豹韜軍的先鋒部隊也很快抵達戰場,參與圍剿行動。
這一下,大周禦林軍立即陷入四面楚歌。
老廉頗額頭冒汗,根本不敢跟敵軍做過多糾纏,一旦讓豹韜軍整個撲上來,禦林軍就得全部交待在這。沒奈何,廉頗只能一狠心,棄車保帥,安排一個軍團殿後,帶著剩下的二十萬大軍,狼狽向東撤去。
經此一役,大周禦林軍減員接近一半,傷筋動骨。
鑒於糧草被毀,禦林軍損失慘重,大夏豹韜軍又強勢介入大晉戰場,吳起在判斷整個戰場形勢之後,認定已經無法攻滅大晉,請求撤軍。
帝塵得報,無奈點頭同意。
禦林軍的慘敗讓帝塵意識到,在大晉戰場,大周軍已經無法掌握主動權,再拖下去,甚至連主力部隊都無法順利回國。
軍隊是一國之支柱,也是帝塵手中最大的砝碼,一旦軍隊損失慘重,動搖的將是一國之根本。
這個險,帝塵不敢冒。
尤其是在眼下這種波雲詭譎的戰爭形勢下。
但是在撤軍之前,吳起還是組織了一波對烈焰軍的強勢圍剿,再次乾掉烈焰軍近七萬余人,這才心滿意足地撤離戰場。
吳起不愧是神將,目光不僅著眼於戰場,還懂得從戰略角度思考問題。他深知,在大周無法攻滅大晉的情況下,大幅度削弱大晉軍,也能變相起到保護大周的目的,讓大晉無力發起對大周的復仇之戰。
這樣的戰略眼光,是廉頗所欠缺的。
否則的話,在大夏禁衛軍突圍而去之後,廉頗就該率禦林軍離開峽谷,或是撤往邊境,或是跟吳起部會合,怎麽也不至於在最後關頭摔了一個大跟頭。
如果不是廉頗夠果決,禦林軍可就要遭大禍。
究其緣由,一則廉頗小覷了那一萬大夏禁軍的勇氣,竟然敢隻憑這麽點兵力,攔住禦林軍的去路。殊不知,大夏禁衛軍從不缺乏拚死一戰的勇氣。
二則廉頗小覷了兵仙韓信捕捉戰機的能力,豹韜軍先鋒那麽快就抵達戰場,不給禦林軍留一絲喘息之機,實在太讓廉頗意外。
歸根結底,還是廉頗輕敵。
而輕敵的代價,就是讓帝塵手中最為倚重的一支部隊損失慘重。
隨著大周撤軍,歷時近一個月,大晉之戰終於落下帷幕。
大晉王朝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終於勉強守住國土。經此一戰,烈焰軍被徹底打殘,傷亡過半;禁衛軍也是損失慘重,陣亡近十萬人。
此戰過後,大晉王朝由巔峰時的六十余萬精銳大軍,減員至不到四十萬。在兵力對比上,
甚至已經比不上秦、唐、宋等國,一舉從強國序列跌落。除了軍隊傷亡,大晉疆域在戰火洗禮下,已是千瘡百孔,民不聊生,流寇四起,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不下一千五百萬金幣。
王朝經濟勢必要經歷一番陣痛,甚至是倒退。
考慮到華夏區的新格局,未來的華夏版圖,已經沒有大晉崛起的機會。
一個王朝,就此衰敗。
…………
雖然打殘了大晉,大周自身也不好過。
百萬大軍出征,耗費糧草物資無數不說,還損兵折將,陣亡二十余萬人,結果什麽也沒撈著,徒惹一身腥。
更糟糕的是,帝塵還要兌現承諾。
大周準備從大晉撤軍的消息剛傳出來,宋、明兩國就派使節到邯鄲,敦促大周兌現戰前承諾,也就是將荊楚行省割讓於宋,將東海行省割讓於明。
帝塵辯解,說大晉還沒拿下,承諾兌現要延期。
宋、明兩國可不答應,言之鑿鑿,“為大周守住邊境,我們已經做到了。至於說大周有沒有拿下大晉,那是大周自身之事,與兌現承諾無關。”
帝塵啞口無言,還想再辯解,兩國使節卻是直接下了最後通牒,“限貴國一周之內完成撤離,如若不然,就別怪我們不念同盟之誼,強行攻佔。”
這可不是口頭威脅。
就在使節下通牒的同時,大宋禁軍已經圍住了丹陽城;留守建業的大明禁軍也派出五萬人馬,兵臨赤血城。
中原形勢,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無論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深知,在眼下這種局面下,大周已經變得不可依靠,想要繼續在荒野立足,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地盤。
為了拿下一行省之地,兩國是不惜一戰的。
帝塵得報,雖然氣的咬牙切齒,卻偏偏不敢發作。
眼下正是大周最虛弱之時,兵困馬乏,王朝境內全靠宋、明兩國大軍鎮守,一旦他們翻臉,大周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即便大周軍順利回到邯鄲城,帝塵也不敢冒險,將軍隊傳送至丹陽城或者赤血城,跟宋明兩國開戰。
真要那樣做了,只會讓大夏得利。
算計來算計去,這個苦果帝塵是無論如何也得吞下了。
結果忙活一場,大周什麽也沒撈著不說,還陪進去兩個行省,這筆買賣實在是虧大了。帝塵也只能期望,能以此為契機,加強六國聯盟的聯系。
當然,現在或許該叫五國聯盟,因為大清距離滅亡,也就一兩天的事情。
八月十五日,霍去病率領二十萬禁軍,肆無忌憚地穿過京都行省,正式踏上大清的土地。
接下來發生的事,既讓人意外,也不意外。
二十萬禁衛軍,配合李牧統領的二十一萬鷹揚軍,對遊離在京都城外的二十萬八旗鐵騎完成東西合圍。
二打一,八旗軍完敗。
那一戰足足打了三天三夜,六十余萬大軍在茫茫荒野展開生死交鋒,方圓十裡,都能聽到轟隆隆的馬蹄聲跟刀劍碰撞的廝殺。
戰馬嘶鳴,英雄遲暮。
到了第三天下午,二十萬清軍已經陣亡七萬余人,剩下的也是精疲力竭,士氣低落,銳氣已失。
見此,霍去病跟李牧一同勸降。
在天下大勢面前,非人力可逆轉,既然大夏給了台階下,十三萬清軍沒在做無畏的抵抗,乾脆利落的選擇投降。
清軍中的一些死忠分子,不幸被同伴割掉腦袋,拿去邀功。
次日一早,由霍去病部留下收押戰俘,李牧部則調轉槍頭,浩浩蕩蕩地朝京都殺去。禁衛軍奔襲了這麽久,確實該休息了。
相反,李牧部卻是一直養精蓄銳,渴望一戰。
霍去病還是很會做人的,知道禁衛軍出的風頭,撈的戰功已經夠多了,如果再搶著去攻打京都城,未免有些不會做人。
如此霸道,是會惹人嫌的。
…………
大清王朝,京都城。
得知二十萬大軍覆滅, 清廷震蕩,人心惶惶。早在一周之前,李靖率領的主力部隊已經轟開京都城牆,殺進城中,跟清軍展開巷戰。
遊離在城外的大軍,就是京都城最後的希望。
“現在希望破滅了。”
康熙帝癱倒在龍椅上,說不出的疲憊。
自現身荒野以來,因為有大夏這樣一個鄰居在,康熙就沒過過一天舒坦的日子,整天憂心忡忡,想著如何保住祖宗基業。
可荒野的遊戲規則,對他們這些帝王是極不公平的。
蓋亞給了王城強大的軍力,卻沒給與軍力相匹配的地盤跟權限。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介入荒野爭霸,華夏區已經籠罩在大夏的陰影之下,毫無發揮空間。
“難啊。”
康熙發出跟帝塵一樣的感慨。
隨著大夏軍殺進城中,京都百姓看滿清貴族的眼神,都變得跟平常不一樣了,陰測測的,讓人心慌。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想到《左轉》的這句話,康熙心中很不是滋味。
歷史上,漢人對滿人的不滿跟反抗,早在順治年間就料理乾淨,輪不到康熙煩心。眼下的荒野卻是漢人的天下,滿人處境可想而知。
一旦大夏攻佔京都城,京都百姓指不定會放鞭炮慶祝呢。
就在康熙一籌莫展時,時間很快來到八月二十日,這天上午,李牧率領近二十萬鷹揚軍,浩浩蕩蕩地出現在京都城西郊。
京都城陷入難堪的沉默,朝野上下一片死寂。
康熙得報,放棄最後一絲僥幸心理,不願將整個滿清王室拖入深淵,當天就向大夏投降,結束對京都郡的短暫統治。
華夏區,再滅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