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抗戰驚雷》第174章 軍工大發展
感謝嗤魂邪仙兒,飛機998,書友16o419...,海老官,摩人,徐小明1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八一中文√網√ √★

 *********************************************************************

 戰爭比的是綜合實力,而不單單是人口多寡和國土大小。

 中國作為一個農耕國家,在與完成工業化的小日本抗衡時,當然要落下風。

 而在永城根據地,楊天風卻希望能在局部形成一個工業化很高的展模式。兵工廠的不斷擴大,作坊式加工製造的推廣,土法煉鐵、煉焦的扶持,產業人口的數量逐漸有趕農業人口的趨勢。

 為了用有限的土地和日益減少的農業人口來養活根據地的軍民,土化肥、腐植酸,以及科學的種植方法,是必須推廣使用的。只要糧食產量得以提升,楊天風便可以更多的擴軍,更多地扶持培養產業工人。

 而高杆作物長起來了,也被人們稱為青紗帳。環境的改變,使遊擊戰進入了黃金時間。日本鬼子的掃蕩剛剛下去,通常在這個季節也不會再動。

 這給了楊天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一邊擴充部隊,加緊訓練;一邊由參謀長梁末青等軍官指揮,以鄉村為目標,開展大規模的遊擊滲透。他則全身心地投入到軍工生產之中,並開始囤積彈藥物資,準備著兩個月後的大戰。

 已經定型生產的武器彈藥,楊天風不管,只是讓歐漢濤繼續招募工人,擴大生產;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37毫米高炮的仿製,飛機的改造,屠倭電鋸的改進,以及覆銅鋼板的壓製和子彈軋殼機的自製上。

 這個時候,楊天風真是恨不得會分身術了。幸好,電話聯通起來,使他能夠方便指導,省了他很多的時間和氣力。

 大後方的專家、工程師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在互相交流、學習中,很多新工藝、新技術被大後方的工廠企業所采用,同時也提高了根據地工廠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七月初,兩條軋殼機生產線終於製造完成,覆銅鋼板製造的子彈經過上千的試驗,合乎戰鬥需要。

 相比於純銅彈殼,鋼殼子彈對膛線的磨損較大,為了方便抽殼,也要盡量製造成帶底緣大錐度形狀。所以,楊天風才花費大氣力研製覆銅鋼殼彈,盡量降低不利影響。而且,這也只是第一步,等到鋼材質量能夠繼續提升的話,他還準備生產塗漆鋼殼彈。

 而覆銅鋼殼子彈比純銅子彈要節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銅料,也就是說,回收一顆彈殼,融化後生產覆銅鋼,再生產製造子彈,一顆就能變成四顆至五顆。

 這對三縱來說,意味著彈藥更加充足。而屠倭電鋸(mg42)盡管還達不到德國的衝壓水平,有些零件還需要車床加工,但從目前的製造成本和時間來看,並不比捷克式更耗費。

 大後方的兵工廠能製造步槍、捷克造、馬克沁重機槍,還能製造迫擊炮,而根據地兵工廠到現在,除了規模和人力,在技術水平已經趕。當然,後方兵工廠的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在戰時需要的緊迫下,工作生產效率也要大幅提升。

 專門的生產線建立起來後,屠倭電鋸現在已經能達到日產十挺,楊天風將其大部裝備給郭支隊(又叫直屬警衛團)和蔣支隊,還組織了機槍射手急訓班,又不斷將裝備和物資向鹿邑轉運,為西線的大戰作準備。

 在決定將屠倭電鋸裝備部隊前,兵工廠廠長歐漢濤曾不無憂慮地向楊天風表示,這種機槍萬一被鬼子繳獲仿製,後果將很嚴重。

 對這個外行的憂慮,楊天風沒有多做解釋,只是微笑著提了個問題,“槍支的設計是以子彈為基準,還是以槍支原有的結構去配合子彈?”

 其實,犯過這樣錯誤的並不只一個。二戰末期,對mg42又恨又怕的老美,抱著務實的反向思考態度,天真地以為依樣畫葫蘆再搭配自己的.3o-o6子彈就可以創造出威力比mg42還強大的機槍,並且暫定命名為T24通用機槍(原型武器以T作為代號,正式就役之後才改為m),並由席格諾轉軸器(saginasteeringgear)公司負責進行。

 不能不說這種想法還是天真了一些,.3o-o6子彈的裝藥量比7.92毫米毛瑟彈多出o.34cm³,或許你認為不多,但在不更動原來的結構與設計下,這多出的一星半點火藥就讓T24機槍在全自動射擊的情況下比北美野馬還瘋狂。總算美軍很明理,以及睿智地將這個計劃束之高閣,並當作從未生過。

 任何一個工業化國家都按照自己的戰爭理念和工業特點,來建立自己的軍工體系,形成了武器製式化、彈藥統一化、系列化,以使後勤保障有力。

 所以,各個國家都不乏優秀的武器。比如捷克造輕機槍、mp4o衝鋒槍、mg42通用機槍、捷格加寥夫輕機槍、**莎衝鋒槍等等,但卻沒有“博采眾長”的軍隊,除了中國使用“萬國造”以外。

 當然,楊天風不排除屠倭電鋸被鬼子繳獲,也不排除鬼子會加以仿製,但這種可能性很小,也沒必要擔心這個。特別是日軍已經開始裝備九六式輕機槍、使用77毫米槍彈,並認為九二式重機槍表現出色、維護性優良、殺傷力可觀,就更不大可能再生產另外的槍彈,且要大規模換裝了。

 而楊天風急於裝備屠倭電鋸的原因,便是目前軍隊中的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過於笨重,機槍掩體易被現摧毀,壓製不住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捷克造雖然不錯,但彈匣只有二十,與日軍的九六式輕機槍相比,在持續火力上也落於下風。

 而屠倭電鋸射程遠,射快,殺傷力強,且可輕、重兩用,確實將成為三縱的可靠壓製火力。至於耗彈量大的缺點,借鑒於歷史經驗,楊天風在機槍手急訓班上教導了三點射和掃射相結合的辦法,並加班加點生產覆銅彈殼的子彈。

 新武器、新彈藥的生產製造無疑又意味著兵工廠取得了一次突破,但更大的突破卻是開始了自製機器設備的歷程。衝壓機、軋板機、軋殼機的製造成功,無疑使產量提高了數個層次。

 精密車床的購入,生產工藝的提高,猛火藥的配製成功,又催生出另外的武器,準確地說,是另外的彈藥。

 12.7mm穿爆燃彈頭,無起爆藥雷管,隻裝有猛炸藥,基本結構由彈頭殼、鉛套、鋼套、彈心、燃燒劑、炸藥、可燃物組成。

 當彈頭以一定的度貫穿薄鋼板(相當於飛機蒙皮)時,一方面鋼板生變形並遭至破壞,另一方面彈頭前端受到擠壓後生變形,同時擠壓燃燒劑與炸藥。

 猛火藥受到衝擊形成熱點,引爆炸藥,炸藥的爆炸就從這些點開始被激並擴大,直到使全部炸藥生爆炸。如果彈頭的撞擊作用使燃燒劑先燃燒,則燃燒火焰也可使炸藥由燃燒轉為爆轟。

 可以看出,穿爆、穿爆燃彈頭的生產製造比較複雜,也不是配備給一般部隊使用的,而是專為防空武器,或者為戰鬥機配備的。

 而12.7毫米穿爆彈的研製生產成功,在當時也是世界領先的。當時的軍火專家曾經計算過.5o毫米子彈即便裝填了炸藥,也不一定有足夠威力摧毀被甲,藉此認為只有2o毫米以上的炮彈才適合設計爆破彈。

 原因很簡單,信管的小型化是個問題。美國曾實驗過多種12.7*99穿甲爆炸彈,引信方面均不過關,因此才沒有為布朗寧m2裝備穿甲爆炸彈。英國人斷言只有2o毫米以上的彈頭才適合裝備爆破彈也與此有關。

 而猛火藥的配製成功,則輕易地解決了這個難題。而想要有效的摧毀躲在防禦裝甲之後的敵方戰鬥機乘員、引擎還有油箱,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爆破彈甚至是穿甲爆破彈。

 另外一種彈藥則是迫擊炮燃燒彈,分為82和12o兩種。燃燒彈,自然是填裝的炸藥少一些,而另外填裝燃燒劑了。但這種燃燒彈與尚未問世的凝固******還有差距。

 盡管人類早就用火作為武器並應用於戰場,但使用的的流質燃劑(例如噴火器的燃料)有個重大問題,這種物質容易噴濺又難以附著,很難達到集中殺傷的目的。後來,科學家們現改用膠狀汽油可以提升噴火器的射程與效用,但是膠狀汽油要使用需求量大又昂貴的天然橡膠,很難製造。

 而直到二戰後期,美國的一群化學家才研製出廉價的汽油黏稠劑,並進一步提出黏稠劑與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讓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率燃燒並附著在物體之上。凝固******才由此誕生,並在以後的戰爭中大量使用。而小日本,則成了最先的“受益”者。

 楊天風當然知道汽油黏稠劑的組成,以及混合比例公式。但基於現實的條件,他還不能馬上就製造出來,要等煤化工廠取得進一步的突破,生產出他所需要化學用品。

 盡管如此,他還是采取了盡可能的手段使填裝的汽油變得粘稠,或者叫膠凝汽油(類似凝固汽油)。它們是由汽油、煤油、鹼液、油脂、松香、肥皂、石蠟、白糖和動物血等混合而成,能粘在大部分平面上強烈燃燒,火勢幾乎不可撲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