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巨浪》第15卷 最後總攻 第8章 巨艦逞威
相對而言,在壓製岸防火炮的戰鬥中,戰列艦的表現比大型巡洋艦出色得多。

 雖然在美軍的重型岸防火炮中,主力仍然是那些老式的十四英寸,乃至十二英寸口徑的艦炮,但是此時美軍已經在本土重要地區部署了部分口徑為十六英寸的重型岸防火炮,且部分還是最新的mk7型艦炮。

 據戰後獲得的資料,在七十七年(45年)八月底之前,美國一共製造了近一千門十六英寸艦炮,而其中應用到戰列艦上的只有四百六十八門,另外還有一百零四門用來替換戰列艦上損毀的主炮,因此剩余的十六英寸艦炮大概有四百門左右。 這其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部署在了美國東海岸重要的港口與海灣附近。 雖然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當時部署在切薩皮克灣出海口南北兩岸的十六英寸艦炮的數量,但是按照帝國情報部門最初的估計,不會少於五十門。

 毫無疑問,這些大口徑艦炮是非常巨大的威脅。

 其實,不管是十六英寸艦炮,還是十四英寸艦炮,都能夠輕而易舉的乾掉任何一種大型巡洋艦,如果距離夠近,連老式的十二英寸艦炮都能夠摧毀大型巡洋艦。 相反,這些艦炮卻很難對付第四艦隊的四艘戰列艦。

 作為帝國海軍最新銳的戰列艦,“海軍元帥”級不但配備了四百五十毫米艦炮,防護標準也完全按照主炮威力確定。 能夠抵擋住二十公裡處打來的四百五十毫米穿甲彈(標準型)。 按照帝國海軍地測試,四百五十毫米標準型穿甲彈在二十公裡范圍內的威力超過了任何一種四百毫米穿甲彈,只有當射程增加到二十二公裡的時候,威力才小於四百毫米複合穿甲彈。 而當時美國並沒有複合穿甲彈。 也就是說,只要在二十公裡外開火,“海軍元帥”級戰列艦完全不用懼怕美軍的岸防火炮。

 當然,實戰中。 沒有人會主動讓戰列艦去挨炮彈。

 除了防護上得天獨厚的優勢之外,戰列艦在火力上的優勢也非常明顯。

 美國不是日本。 其工業生產能力不比帝國差多少,因此在本土防禦方面,絕不會偷工減料。

 從戰後的實地考察來看,當時美軍地重型岸防火炮工事都是由鋼筋混凝土修建的。

 因為永備岸防工事不能像戰艦一樣移動,所以更加重視防護。 按照美軍地標準,安置重型岸防火炮的永備工事的正面厚度超過了五米,頂部厚度超過了二點五米。 且使用的都是高標號的水泥。

 顯然,這樣的工事很難對付。

 如果使用三百毫米艦炮,就必須使用穿甲彈,甚至得使用複合穿甲彈,才有可能打穿工事外的鋼筋混凝土。 按照海軍地測試,三百毫米複合穿甲彈對五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的穿透距離為一萬四千米,而對二點五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的穿透距離為二萬二千米。 如果考慮到炮彈的著彈角度,那麽只能在一萬一千米左右的距離上才能打穿美軍工事的正面。 幾乎不可能打穿工事地頂部。

 另外,永備防禦工事的內部空間比戰艦的炮塔大得多,且內部結構複雜的多。

 三百毫米複合穿甲彈的裝藥量只有可憐的數公斤,即便在工事內部爆炸,也難以確保徹底摧毀。 而穿甲彈沒有預製破片地型號,且在對付戰艦的時候。 彈片與炮彈的威力沒有太大的關系,所以穿甲彈形成的彈片都比較大,對人員的殺傷效果並不理想。 加上工事複雜的內部結構,很難用穿甲彈殺傷工事內的所有人員。如果運氣不太好,甚至難以直接摧毀工事內的重型火炮。

 相反,這些問題對四百五十毫米艦炮來說都不存在。

 即便在二萬五千米的距離上,四百五十毫米複合穿甲彈也能輕而易舉地擊穿五米厚地鋼筋混凝土,也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打穿美軍工事地頂部。 另外,四百五十毫米穿甲彈的裝藥量達到了四十七公斤,爆炸的威力是三百毫米穿甲彈的數倍。

 最重要的是。 在對付美軍工事的時候。 甚至不需要使用穿甲彈。

 在帝國海軍的測試中,使用四百五十毫米半穿甲彈。 即便不能打穿美軍工事外的鋼筋混凝土,其上百公斤的裝藥量也能保證炸塌工事,或者破壞工事的結構,導致部署在工事內的重型火炮難以發揮作用。

 實戰中,戰列艦一般都用半穿甲彈對付永備工事。

 另外,就是擁有五十倍身管的四百五十毫米艦炮在相同的條件下,炮擊準確性要比三百毫米艦炮高一個數量級。 如果戰列艦處與停泊,或者低速航行狀態,且天氣狀況比較好,就算那些初次操作這些艦炮的炮手也能準確無誤的打中目視距離內的固定目標。 而在帝國海軍的測試中,即便由雷達引導炮擊,在自身以十六節速度航行的情況下,“海軍元帥”級戰列艦對二十公裡外以同等速度同向航行的大型戰艦的命中率也在百分之五以上,如果炮手有足夠的經驗,甚至能夠將命中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左右!

 當時,白佑彬也想知道“海軍元帥”級戰列艦那九門主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在四日下午的戰鬥中,四艘戰列艦輪番上陣,開始用重炮為美軍的岸防工事點名。

 當然,結果多多少少讓白佑彬有點意外。

 美軍反擊的對象不是二十公裡外的戰列艦,而是進入海灣航道的掃雷艦。 結果,在傍晚之前,就有二艘掃雷艦被擊沉了!

 白佑彬不得不讓另外四艘掃雷艦先撤下來。 然後讓楊定方安排驅逐艦去充當誘餌。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入夜之後,四艘戰列艦撤了下來,而四十艘大型巡洋艦則再次輪番炮擊了諾福克。

 五日上午,四艘戰列艦再次披掛上陣。

 這次,執行前進偵察任務地驅逐艦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雖然美軍的岸防工事修的很隱蔽,但也不是無跡可尋。 比如。 設置在特拉華半島南端,也就是海峽北岸的那些岸防工事基本上都被偽裝成了小土丘。 問題是。 特拉華半島南端的地勢本來就很平坦,一個個的小土丘顯得非常地刺眼。

 結果,僅僅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在消耗了大概一千二百枚炮彈之後,四艘戰列艦就打掉了北岸地三百多座“小土丘”。 後來證實,這其中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是岸防工事,另外的都是假目標。

 顯然。 美軍並不笨,而其設置的假目標也讓帝國海軍多消耗了不少的彈藥。

 下午,炮擊的重點放到了南岸。

 與北岸不同,南岸的地形要複雜得多,且臨海方向都是懸崖,即便了望員爬到桅杆驅逐艦桅杆地頂部,也很難看清楚遠處的情況。

 不得已,白佑彬讓楊定方派出了一艘巡洋艦。 並且釋放了一具大型氣球。

 只是,炮擊效果仍然不太明顯。 根據了望員的觀察,美軍的很多岸防工事都設在了懸崖內部,而不是懸崖頂部。

 如此一來,戰列艦必須抵近海岸,用直射的方式來摧毀美軍工事。

 晚上。 四艘戰列艦再次撤了下來,並且在進行彈藥補給的時候,重新分配了作戰任務。

 這天晚上,四十艘大型巡洋艦沒有炮擊諾福克,而是將炮口對準了弗吉尼亞比奇。

 六日上午,四艘戰列艦再次上陣。

 與之前的戰術不同,四艘戰列艦在到達距離海岸線不到十公裡的地方時,航行速度都達到了二十七節,並且用九門主炮地齊射來對付一處岸防工事。

 炮戰仍然打得很激烈,結果也在白佑彬的預料之中。

 美軍炮手的素質確實低得有點離譜。 在面對高速航行的戰列艦的時候。 炮擊命中率連千分之一都不到。 相反,經過了前幾天的磨練。 四艘戰列艦上地炮手已經熟悉了新式艦炮的基本性能,在高速航行中打出的成績並沒有差到哪裡去。

 打到傍晚,至少摧毀了五百多個工事,當然其中肯定有不少是假目標。

 “海軍元帥”級戰列艦也在這天接受了第一次防護考驗。 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彈擊中了“陳淵洋”號的左側艦體。 結果厚達四百八十毫米,且傾斜設置的裝甲經受住了考驗,不但沒有被擊穿,甚至沒有在穿甲彈爆炸之後松動變形。

 七日,炮戰繼續。

 打到下午四點左右,美軍的重型岸防火炮全都變成了啞巴。

 晚上,白佑彬再次派出了掃雷艦。

 此時,按照楊定方提交的戰鬥報告,在持續了三個白天的炮戰中,四艘戰列艦用五千七百多枚炮彈摧毀了美軍八百六十多處岸防工事。 而據戰後獲得的資料,當時部署在該地的美軍重型火炮僅有三百二十四門。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工事都是假目標!

 毫無疑問,這個彈藥消耗量確實很驚人。

 如果算上發射藥,當時四艘戰列艦消耗地彈藥足以塞滿一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了。

 當然,相對於取得地戰果,這點消耗根本算不了什麽。

 在乾掉了美軍的重型岸防火炮之後,切薩皮克灣地大門已經被踢開了一半。 隨著掃雷艦逐步推進,在開辟出了一條足以讓主力艦通過的航道之後,第四艦隊就能揚長而入,衝進切薩皮克灣,讓美國本土的政治、軍事、工業中心全面的體會下帝國海軍的強大實力,品嘗一下“帝國製造”的重型炮彈的威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