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化工大唐》第3卷 長安風雲 第112 睿宗的雄心
  第一一二章 睿宗的雄心

  陳晚榮忙道:“公主,臣不諳軍務,連練兵都不會,更別說打仗了。臣是萬萬做不來的,做不來。”

  太平公主微笑不答。陳晚榮很是奇怪,她葫蘆裡賣的什麽藥?

  “石堡城打了這麽久,是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睿宗眼裡精芒一閃,盯著李隆基問道:“三郎以為呢?”

  李隆基很是讚成太平公主的提議道:“父皇,兒臣以為姑姑所言極是有理。炮兵已成,是該參戰的時候了。這炮兵練得好不好,還得經過戰場考量。炮兵是陳晚榮訓練出來的,他對火炮最是了解,以他對火炮的了解,自然能發現炮兵的不足之處,是以,兒臣以為讓陳晚榮率領炮兵參戰最是應該。”

  火炮是陳晚榮製造出來的,在唐朝找出比陳晚榮對火炮理解得更深刻的人還真是沒有,陳晚榮不帶兵參戰,還能是誰呢?他的理由堂而皇之,任誰也無法指責。

  “五哥,隆基說得很對,小妹也是這樣認為!”太平公主馬上支持李隆基的說法。

  其實,二人各自打著主意。火炮的威力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大,到了戰場上必將是犀利無比。不論是誰統領炮兵上戰場,都會建立大功。立功就得賞,一賞就得升官,一升官就要掌權,掌什麽權?當然是炮兵的指揮權。

  這點不是必然,八九不離十,沒有特別的需要,這人肯定是要控制炮兵。

  換作別人率領炮兵出戰,會是什麽樣的後果呢?自己的心腹當然好。只是,睿宗會把炮兵的控制權拱手讓給別人麽?肯定不會!所以,心腹安插不進去。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要讓這件大功落入對自己有威脅的人之手,那就非陳晚榮莫屬了。陳晚榮的優勢就在於三巨頭都能接受他,都了解他,知道他沒有野心,不會亂來,更不會害人,陳晚榮是不出征也得出征了。

  睿宗點頭道:“好!晚榮,那你就再跑一趟石堡城吧!”

  對這事,陳晚榮真是不敢想象,忙道:“皇上厚愛,臣感激不已。只是,臣無統軍才乾,不敢有誤軍國之事。皇上,臣舉薦一人,哥舒翰可擔此任。”

  哥舒翰的才氣陳晚榮很是佩服,由他統軍出征,沒有人不會同意。然而,讓陳晚榮意外的是,太平公主率先反對了:“晚榮,哥舒翰是不錯,有才氣,有膽識。不過,他不是統兵出征的最佳人選。”

  陳晚榮就要反駁,太平公主搖手道:“晚榮,你先別急著反駁,等我把話說完。哥舒翰是獨當一面的大才,要是讓他獨自率兵出征的話,他肯定能建功立業。只是有一點,這次攻打石堡城,炮兵只不過是輔助而已,打下石堡城之後,還得交給郭虔瓘來處理。他才氣縱橫,性格剛毅,說不定要和郭虔瓘發生頂撞。

  “而你就不同,你不懂軍事,不會胡亂乾預。打下石堡城之後,你的事基本上完了,你就能安守本份。我沒有說錯吧?”

  不得不說,她的剖析有道理,很有道理。郭虔瓘是一員老將,一員名將,在強悍的哥舒翰面前,兩人發生頂撞難免,鬧出事情來也有可能,陳晚榮不由得為之語塞。

  其實,太平公主真正的用意是絕對不能讓哥舒翰得到這件大功。原因非常簡單,她要拉攏哥舒翰,哥舒翰拒絕了。陳晚榮不懂軍事,即使他建立大功,得到高升,也不會有太大的威脅。哥舒翰就不同了,他具備良將之才,一旦讓他控制了炮兵,不能讓他成為自己的人的話,後果非常嚴重。

  讓哥舒翰統兵出征,這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李隆基怦然心動。不過,他也有權衡,那就是睿宗這裡肯定通不過。陳晚榮造出火炮,訓練出了炮兵,耗費了心血,當建功立業時一腳把陳晚榮踢開,睿宗做不出來。更何況,陳晚榮還是他的救命恩人。

  最重要的一點時,讓陳晚榮統兵出
出征,不會讓三巨頭失衡,因為三巨頭能接受陳晚榮,而太平公主不能接受哥舒翰。

  李隆基於局勢了若指掌,深知此中的利弊,笑道:“姑姑說的就是我要說的,陳晚榮,你還是得去一趟。”

  又是趕鴨子上架的事情,陳晚榮絕對想不到,摸著額頭道:“這個……”

  睿宗笑道:“晚榮,你要知道,只要火炮一到,石堡城必下無疑。你統兵,哥舒翰統兵,還是一樣麽?你能請哥舒翰練兵,就不能請他調遣?”

  這是在暗示陳晚榮,想要這功勞的人多著呢,我不能給別人,只能給你。

  話都到這程度了,陳晚榮非常不情願,也是不得不領旨了:“臣遵旨!”

  睿宗對這結果還是滿意:“原本和郭虔瓘說好了,不派監軍。現在,情況有些不同了,這監軍還是必要的。晚榮,朕就委派你做監軍。”

  監軍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真正的監視軍隊的異動,防止將領坐大。二就是分軍功,而且還沒有什麽罪責。

  將領一般都怕監軍,因為監軍一般是皇帝親近的臣子擔任,他們和皇帝靠得近,說得上話,將領不讓著他們也不行。出了問題,罪責將領擔,監軍沒有過錯,即使有,也是一點小問題。立了功,不用說,監軍得領一大部分去。

  監軍,旱澇保收的代名詞!是以,這監軍特別搶手,想做監軍的人多著呢。

  陳晚榮可沒有這想法:“皇上,臣可以出征,只是這監軍就不必了。郭將軍一代名將,臣去監軍,實在是說不過去。”

  睿宗點頭讚許:“晚榮,你能如此想,朕心甚慰。這監軍,想做的人多了呢,你能不想,難得。不過,這次,這監軍你還非得做不可。朕讓你做監軍,不是要你胡亂乾預,而是要你用好火炮。郭虔瓘是一員良將,沒錯。只不過,他不了解火炮,要是你不做監軍的話,他說不定把火炮撂到一邊去了。”

  新式武器出現,好多當時的名將也不以為然,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要是陳晚榮手中沒有權力的話,郭虔瓘對火炮不了解,不用他們,或者用不好,不是不可能。有監軍的權力在手,陳晚榮才有對抗郭虔瓘的權力。

  睿宗這考慮確實周到,陳晚榮沒法推辭了,領命道:“謝皇上!”

  “你這個監軍與別的監軍不一樣,在炮兵的使用上,你說了算。其他的事,郭虔瓘說了算。”睿宗特的叮囑一句。

  “臣明白!”陳晚榮想了想,問道:“請問皇上,這一仗要打到何種程度?打下石堡城就可以了,還是要繼續進軍?”

  這一仗,最早的意圖就是拿下石堡城,鎖住吐蕃。唐朝才好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對付後突厥。現在,火炮橫空出世,陳晚榮心下早就不滿足只打下石堡城了,他和哥舒翰、王少華、王忠嗣他們閑談時,一致認為,應該在打下石堡城之後繼續進軍,最大可能的削弱吐蕃。

  作為監軍,陳晚榮必須要明白睿宗的意圖,這話不得不問。

  睿宗並沒有明確回答,而是問道:“晚榮,朕問你一句,石堡城以後,吐蕃還有一些關塞,火炮是否能拿下來?”

  陳晚榮略一思索道:“能!不過,臣需要多帶些火炮和炮彈。”

  “這沒問題,任由你帶個夠!”睿宗非常大氣的一揮手,站起身,很是興奮的道:“朕的意思是,把吐蕃給滅了!”

  吐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例,自從漢武帝擊破匈奴以來,中原就在和青藏高原的土著打仗,打了上千年,都沒有一個帝王能征服這裡。要是能把吐蕃給滅了,那是成千年之功。比起漢武帝開拓西域絲毫不會遜色,睿宗想想就很激動,這話說得極有聲氣。

  在這一刻,睿宗儼然就是一個雄視天下的明君,一雙虎目緊盯著前方,明亮無比!

  太平公主擊
掌讚成:“皇兄,小妹也有此意!此時不滅吐蕃,更待何時?”

  “說得好!”睿宗非常高興,看著李隆基問道:“三郎以為如何呢?”

  李隆基早就想好這個問題了,成竹在胸,緩緩道來:“父皇,請恕兒臣直言。要是現在滅吐蕃,為時尚早。兒臣以為,要滅吐蕃得分為兩步。”

  “哪兩步?”李隆基這話雖然讓睿宗很掃興,不過,他素知李隆基之能,尤其是在謀國方面,睿宗遠遠不是對手,不得不聽他的話。

  李隆基詳細解說起來:“第一步,就是削弱吐蕃,最大程度的削弱。第二步才是滅吐蕃。這兩步,缺一不可。”

  太平公主眉頭一皺,問道:“隆基,你為何以為現在不能滅吐蕃?”

  李隆基剖析道:“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唐並無這方面的準備,倉促滅國會起事端。吐蕃是個大國,南到洱海,北到河西,西到西域,數千裡之國,實力強大,未易輕滅。吐蕃不比突厥,大草原雖然空曠無垠,便於突厥人來去自如。同樣的,也便於我大軍進剿,是以太宗皇上能滅突厥。

  “吐蕃則不然,山高水遠,地勢險要,道路狹隘,不便大軍行動。若大唐倉促滅國,在不能治理好的情況下,吐蕃必然生亂。”

  正是因為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環境,讓我們的祖先拿這塊土地沒辦法,漢宣帝、漢章帝對這裡大舉用兵,卻不能佔領。就連唐太宗都拿這裡沒辦法,只能擊破吐蕃,而不能滅國。

  這番分析透徹,見解獨到,入情入理,睿宗雖是心有不甘,仍是不得不讚同:“三郎深謀遠慮,父皇是心急了些。”

  李隆基謙遜一聲,接著分析道:“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大唐本身。數十年,大唐朝局紛亂,斜封官大行其道,官員貪汙腐化,吏治不整,軍紀不肅,軍隊中殺降、殺老百姓充軍功者不在少數。此時滅吐蕃不宜,而應該先行整頓吏治,整軍經武,勵精圖治,等到權術修明之時,再來滅吐蕃就是水到渠成了。”

  他的眼光真的深遠,李隆基登基以後也正是這樣做的。他當上皇帝之後,召回名相姚崇,要姚崇為相。姚崇一口氣提了十件事,姚崇還說若要他做宰相,就得施行這十件事。李隆基二話沒說,全部答應了,姚崇這才做宰相,拉開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對李隆基的分析,陳晚榮打從心裡讚同:“皇上,太子說的,臣有同感。當初,臣在寧縣時,遊思平在公堂上用殺豬尖刀抵在臣的胸口上,威脅臣說他殺死臣也可以擺平。要不是皇上恩德,要太子前來救臣,臣早就給他害了。”

  這事,睿宗是知道的,重聞此事,仍是有些驚駭,歎道:“居然有如此無法無天的官員,大唐如何得興?三郎,你說的對,就分兩步來完成這件大業。朕現在決定,這一戰的目的就是削弱吐蕃。晚榮,你到了前方,看著辦,怎樣有利於削弱吐蕃,你就怎麽做。”

  這給了陳晚榮很大的權限,無異於放手讓陳晚榮去大乾,睿宗能做到這點,很不錯了。陳晚榮很是感激:“謝皇上。不過,皇上,臣以為,這一戰要是不出意外的話,大唐必然要佔領吐蕃很多土地,如何治理這裡的百姓,讓他們擁戴大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陳晚榮這話隻說了一半,另一半沒有說,那就是“要是不能治理好,讓他們擁戴大唐,那麽以後要滅吐蕃就不可能了”。

  睿宗也是個精明人,如何聽不出來,很是讚許的道:“晚榮,你能想到這一點,很不錯。打下江山並不是目的,治理好江山才是目標,滅掉吐蕃後,吐蕃人也就是大唐的子民,應該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是該派一員能吏去治理。小妹,你說誰合適?”

  太平公主舉薦陳晚榮做的事不少,陳晚榮一聽這話,在心裡犯嘀咕“千萬別又是我,這事我絕對做不好”。

 好在陳晚榮是白擔心了,太平公主笑道:“皇兄,小妹倒是想起一個人來,就是不知皇兄會不會用他。”

  “難道又是她的親信?那倒真不能用了。”睿宗心裡打定主意,臉上不動聲色,問道:“小妹,用不用,你得說出來呀。”

  太平公主應一聲:“皇兄,小妹以為張說可以擔此重任。”

  張說一代人傑,唐朝的一代名臣,才華橫溢,由他來治理佔領的吐蕃之地,不會有任何問題。只是有一樣,張說不附太平公主,給太平公主一直壓著,有才不得申。

  睿宗是絕對想不到太平公主居然舉薦了一直讓他不悅的張說,愣了老半餉,這才明白過來,這是真的,開懷大笑道:“小妹,你能如此想,五哥這裡謝你了!”

  太平公主忙還禮:“皇兄,張說是讓小妹不悅。不過,他有才,他擔此任,大唐才能安穩,皇兄才會放心。”

  “好好好!說得好!”睿宗一個勁的讚揚,問道:“三郎,你以為呢?”

  李隆基站起身,向太平公主施禮道:“謝姑姑!父皇,兒臣原本以為要姚崇去,既然姑姑舉薦了張說,那就張說去吧。”

  張說,姚崇和宋璟是開元之初的三大名臣,玄宗朝初期的三根頂梁柱,三人中任何一人去都足以讓人放心。太平公主是想當皇帝,是想整垮李隆基,可是破滅吐蕃,建萬世基業,這可是華夏盛事,她也會出力,不會隻想著自己的一己私利。

  這種胸懷著實讓人心服,陳晚榮暗中讚歎太平公主雖是一介女流,卻不輸於須眉。

  張說和姚崇兩人雖同是玄宗朝的名臣,可是兩人天生合不來,你看我不順眼,我瞧你不爽,為了針鼻大的事,兩人都要爭鬥一通。最有名的是“死姚崇算計生張說”的典故了。

  姚崇在臨死之前還在念著張說這個對頭,他知道張說肯定會報復他,他得為他的後人安排好。就對他的兒子說,張說這人多智而性貪,見事略遲,可以計取,對他的兒子面授機宜。

  等到張說來吊唁時, 發現姚府中擺著不少好寶貝。張說有一短,就是喜歡這些奇貨,走上去拿在手裡觀瞧,愛不釋手。姚崇的兒子趁機說這些東西送給張說,當然作為回報,張說得寫一篇祭文。

  張說是唐玄宗朝以前的一代文宗,一手文章任誰都得稱讚,好多特旨就是由他起草,執唐朝文壇牛耳三十多年,要他寫祭文很正常,爽快的答應了。等到張說寫完祭文後,姚崇的兒子馬上送給唐玄宗禦覽。過了幾天,張說後悔了,心想現在為姚崇說了好話,將來就不好報復他,派人去要這篇文章,說是需要修改。

  這一切都是姚崇安排好的,當仆人回來告訴張說已經給唐玄宗看過了,沒法修改。張說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上了姚崇的大當,感慨“生張說不如死姚崇”。

  張說出馬,還有何愁呢?睿宗心情大好,笑道:“好!如此,朕就放心了。來,我們好好的喝一通。”

  雖然不能滅掉吐蕃,先把吐蕃削弱,為將來滅吐蕃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一件天大的功業,睿宗的興奮之情非筆墨所能形容,酒到杯乾,不知道喝了多少,直喝到頭腦發暈,這才作罷。

  陳晚榮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居然會統兵出征,腦袋本就暈乎乎的。喝得不少,酒意一上來,兩暈並一暈,暈乎乎的離開皇宮,回軍營。

  讓陳晚榮想不到的是,一件驚天大事已經發生,正等著他去處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