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化工大唐》第3卷 長安風雲 第174 睿宗的恩遇
  第一七四章 睿宗的恩遇

  出了隴西,程曉天和費俊行率領的騎兵要去北地安頓,只能和陳晚榮他們分手。此次回長安,必然引起轟動,要是能參與其中,那是畢生的幸事。不過,程曉天和費俊行他們深知來年還有一場大戰,他們還需要去北地準備,連去長安獲得隆重禮遇的念頭都沒有動一下。

  一路行來,百姓圍觀,歡呼聲不斷,齊聲頌揚。陳晚榮他們走到哪裡,稱讚聲就跟到哪裡,以英雄般的禮遇迎接陳晚榮他們。

  陳晚榮他們是英雄沒錯,不過,如此禮遇仍是讓陳晚榮有些意外,要不是他們押著墀德祖讚君臣,相信百姓不會如此瘋狂。

  離長安還有一百裡的地方,陳晚榮遇到了歸途中最為隆重的迎接,因為睿宗派出的欽差到了,這欽差不是別人,正是段輝。

  段輝帶著睿宗的口諭,一是要沿途官員以最高的禮節迎接陳晚榮他們,二是要段輝代表睿宗來迎接陳晚榮。

  “陳晚榮率軍苦戰,建立奇勳,朕特派段輝迎接回朝。”這就是睿宗的口諭,指明道姓是迎接陳晚榮的。

  陳晚榮知道他們這次回去,必然會受到隆重的接待,可是,睿宗指名道姓隻說他,而不言別人,還是很意外。聽了睿宗的口諭,陳晚榮愣了愣,這才道:“段大人,你有沒有記錯?這是我們大家的功勞,不是我一個人的。”

  段輝笑道:“陳將軍放心,我段輝別的本事沒有,這記性還過得去,不會記不住。皇上是說的你,沒有說別人。陳將軍放心,皇上賞罰分明,不會忘掉將士們的功勞。”

  話都到這份上了,陳晚榮隻得謝恩,和段輝匯合,向長安進發。

  行到離長安差不多五十裡的地方,只見前面人山人海。百姓夾道相迎,遠遠就歡呼聲響成一片。一路行來,百姓圍觀的事情發生很多,陳晚榮是見怪不怪了,但是如現在這麽多的,還是第一遭遇到。

  百姓之多,多到難以想象的程度,一眼望去,根本就看不到頭,陳晚榮由不得很是詫異。

  最讓陳晚榮想不到的是,這群人裡不僅有竇懷貞、蕭至忠、吳兢這些朝中大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也趕了來,個個臉上帶著喜悅,裂著嘴直樂,好象大過年似的高興。

  就連一向嚴肅的李隆基也是喜笑顏開,臉上泛著光輝。

  陳晚榮帶著哥舒翰他們趕過去,飛身下馬,就要見禮。太平公主快步搶上來,一把拉住:“晚榮,你是大唐的功臣,這禮就免了。”

  “公主,臣幸得皇上賞識,才能征戰吐蕃。天佑大唐,臣建尺寸之功,不敢言大功。”陳晚榮仍是堅持要行禮。

  這時節,得保持謙遜,才不會授人以口實。要是稍有越軌舉動,日後會給人彈劾。陳晚榮不是從策略上考慮,而是他這人本身就很謙遜。

  太平公主不住在陳晚榮手背上輕拍,笑得跟開心果似的:“晚榮,你立了大功,還能如此謙遜,難得!難得!”

  陳晚榮謙遜一句,這才和李隆基見禮。李隆基還是那般穩重,雖是喜悅不禁,卻沒有如太平公主那般表現,只是揮揮手道:“免了。我是奉父皇之命,前來迎接你們。”

  睿宗這恩遇真夠隆重的,派了他身邊最重要的段輝不說,還派來李隆基,陳晚榮還真是想不道:“謝皇上!謝太子!”

  李隆基接著道:“你們活捉了墀德祖讚,建立奇功。父皇這不過是仿效當年太宗皇上故事罷了。當年,頡利可汗給押往長安,沿途百姓喜悅不禁,奔走相告。太宗皇上也曾派大臣前來迎接。”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前,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向突厥稱臣,換得邊境的短暫平靜。這雖是從策略上考慮,不得不進行的權宜之計,不過,這仍是奇恥大辱。

  後來,唐太宗在玄武門事變後當上皇帝,根基還沒
沒有穩固,頡利可汗提兵十萬進入關中,兵臨渭水,想搞權術欺詐,撈取好處。唐太宗臨危不亂,調兵遣將,擺出決戰架勢,頡利可汗這才不得不在訂結“便橋之盟”後退兵。

  頡利可汗,突厥對於唐人來說,那是恥辱的代名詞。當頡利可汗給活捉的消息傳開後,唐朝舉國狂歡,百姓奔走相告。

  唐太宗大受鼓舞,因為他滅了東突厥,不僅僅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還在於雪卻了稱臣、便橋訂盟的恥辱。

  吐蕃滋擾唐境不斷,不過,吐蕃軍隊打不過唐軍,屢屢受挫,若是為害之烈,吐蕃遠遠不如突厥。再加上,吐蕃名義上還是對唐朝稱臣,接受唐朝皇帝的詔命。

  按理說,墀德祖讚給活捉這事,睿宗雖然建立了大功業,不會如此隆重禮遇才對。睿宗之所以這麽做,那是因為,墀德祖讚給活捉,吐蕃已經名存實亡了,這片土地是大唐的了。

  這是開疆拓土,又不是一般的開拓疆土!因為,這是我們祖先奮鬥了七百年的成果,其意義非常大,無論怎麽讚譽都不為過。

  自從漢宣帝對這裡用兵以來,整整七百年過去了,沒有一支軍隊越過積石山,更沒有一支軍隊取得過如此重大的成就,而唐軍做到了。睿宗能不高興麽?

  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事,睿宗肯定是高興不已,隆重禮遇陳晚榮他們就在情理中了。

  “謝皇上隆恩!”陳晚榮謝恩。

  竇懷貞過來相見,指著路邊的百姓道:“陳將軍,你瞧瞧,這些百姓是從長安趕來的,為的就是一睹你陳將軍的風采。”

  陳晚榮笑道:“過獎了,我沒什麽好看的。他們是來看讚普的吧?”

  “讚普要看,你也要看!”蕭至忠很是親熱的在陳晚榮肩頭拍拍。

  和群臣一一見禮,等見到吳兢時,陳晚榮格外高興,一把拉住吳兢,笑道:“吳先生,好久不見了,這段時間過得可好?”

  吳先生是兩人初見時的稱謂,陳晚榮和吳兢的關系非同一般,依然沿用這一稱呼。

  在陳晚榮還是家徒四壁時,吳兢就很看重陳晚榮,現在,陳晚榮聲名鵲起,建立如此大功,他自然是高興得很:“還可以!不過,沒你的日子過得好!你率軍征戰,建立如此奇勳,這日子能不好麽?”

  陳晚榮眼睛一眨,在吳兢耳邊輕聲道:“我告訴你,我之所以能建功,是因為我有兩個好幫手,一個是哥舒翰,另一個是王忠嗣。”

  沒說錯,炮兵能有今天,陳晚榮固然有功勞,哥舒翰和王忠嗣他們也是功不可沒。若是沒有哥舒翰的鼎力相助,炮兵不可能如此能打。

  “謙虛了!謙虛了!”吳兢指著陳晚榮大笑起來。

  就在陳晚榮和群臣見禮之際,哥舒翰、王忠嗣、王少華、劉福清他們忙著見禮。

  哥舒翰這次立功不小,活捉大論是他的一功,還有擊潰桑旺一戰,為奪取怒江創造了條件,這些都是大功勞,太平公主對哥舒翰格外熱情。

  這是一個即將升起的軍界明星,正是她努力爭取的對象,能不好些麽?

  李隆基對哥舒翰只是嘉勉幾句,其中有一句頗奈人尋味:“哥舒翰,你這次立功不小,以前,你就知道任俠使氣,徒使英才埋沒。以後,不要再做這種事了。”

  其余什麽都沒有說,語意難定,讓人捉摸不透。哥舒翰道:“太子吩咐,臣不敢不遵。”

  李隆基點點頭,把王忠嗣抱起來,打量一陣,點評道:“瘦了,卻精悍了許多。小小年紀,就有一身虎氣!此次征戰,看來,你挺有收獲!”

  說得沒錯,王忠嗣這次隨大軍出征,整個人大變樣,瘦了些,卻更加精明,見事更加明快。人雖小,卻自有一股子虎氣。

  王忠嗣稚嫩的聲音響起:“謝太子讚譽!” />
  陳晚榮他們見禮,不過是禮節罷了。劉福清出場時,引起了轟動。

  “公主,太子,這位就是劉福清!是他,活捉了墀德祖讚!”陳晚榮為太平公主、李隆基引見。

  “大唐的勇士!”太平公主向劉福清盈盈一福,把個劉福清弄得一下子愣住了,囁嚅半天說不出來話來。

  他是無論如何也是想不到,高高在上的太平公主居然向他行禮,腦子一下子僵住了,轉不過彎了。還是陳晚榮代他回答:“公主過獎了,劉福清自小練就了一身搜尋獵物的本領。墀德祖讚藏在草叢裡,想等我們過去了再逃走,沒成想,給劉福清識破,抓個正著!”

  太平公主大笑不已:“好!抓得好!劉福清,你這個獵物抓得實在是太好了!”

  劉福清回過神來,就要向李隆基見禮,李隆基擺擺手,要他免了。李隆基拉著劉福清的手,對群臣、對圍觀的百姓道:“他叫劉福清!是他,抓住了讚普墀德祖讚!你們,要永遠記住他的名字,叫……”

  “劉福清!”老百姓齊聲歡呼起來。

  一聲接一聲“劉福清”的歡呼聲響徹天地,無數人在呼喊著這個英雄的名字!

  劉福清聽著歡呼聲,腦袋暈乎乎的,隻覺眼前發黑,要不是李隆基拉住他,他肯定是一頭栽在地上了。

  活捉讚普這種事,劉福清就是再活八輩子也不敢想,他能不暈麽?

  英雄始終是最受歡迎的,百姓在呼喊劉福清的名字時,無不是激情沸騰,是用心在喊,聽在耳裡完全不一樣。

  等到百姓平靜下來,陳晚榮叫人把金城公主請過來。金城公主一見太平公主之面,再也忍不住了,撲在太平公主懷裡,不住在太平公主肩頭捶打著:“姑姑!姑姑!”

  只能說出姑姑兩個字,其他的話再也說不出來。

  金城公主是李賢的孫女,又是中宗的養女,按輩份算太平公主既是她的婆輩,又是她的叔輩。

  自從嫁入吐蕃後,金城公主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唐朝,無時無刻不在想念長安,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親人,現在,終於回到唐朝,見到日思夜想的親人,那份激動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陳晚榮看在眼裡,也覺得鼻頭髮酸。

  太平公主一代女傑,心硬如鐵,很少有事能讓她激動。不過,現在她卻是激動難已,一把摟住金城公主,一個勁的道:“閨女,我的閨女,姑姑的親閨女……”眼裡的珠淚流了下來,滴在金城公主的秀發上,濕了一大片。

  嫁入吐蕃後,金城公主就有故國之思,親人之念。現在,吐蕃等於是亡了,她又成了亡國之後,又有亡國之痛,一路行來,之所以還能忍住,是因為沒有渲泄的口子。見到太平公主,無異於找到一個最好的哭訴對象,猶如江河潰堤,一發不可收拾,哭著哭著,竟然暈了過去。

  太平公主忙把她抱住,叫來侍女把她抬到車上去。

  金城公主哭得天愁地慘,那種酸楚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不少百姓為之哭泣。

  等到把金城公主安頓好了,陳晚榮這才叫人押著墀德祖讚君臣過來。不用陳晚榮介紹,李隆基走到墀德祖讚面前,打量一陣,笑道:“墀德祖讚,你也是一代豪雄,你說說,你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這問題,陳晚榮代他總結了不少,也數落了他不少,陳晚榮想聽聽李隆基的看法,不由得豎起了耳朵。

  墀德祖讚雄毅過人,不過,再雄毅的人在經過一系列慘重的打擊之後,其英氣都會給消磨。此時的墀德祖讚已非當初的墀德祖讚了,其膽氣早就不複存在了。

  明知李隆基在挖苦他,仍是不敢不答:“吐蕃大軍不如唐軍善戰,天亡我大吐蕃,非人力所能為!”

  “蠢也!蠢也!”李隆基輕輕擊掌,數落起來:“墀德祖讚
讚,就算是普通百姓,摔個跟頭,還得弄個明白,下次不再摔了。而你,作為吐蕃的讚普,軍隊給打垮了,國家滅了,你自己也成了階下囚,居然不明不白,我都為你可惜。”

  墀德祖讚翻著眼睛不說話,任由李隆基譏嘲。

  李隆基接著道:“你不明白,我幫你說說。吐蕃之亡,非亡於大唐之手,而是亡於你自己。一個國家,若想強大,除了強大的軍隊,充實的國力,還要有先進的文明。你只知道一味擴大你的軍隊,四處擄掠,你卻不知道創造吐蕃的文明!

  “文明為何物?那就是要讓老百姓都能認同的東西。你們吐蕃,有都認同的東西嗎?沒有!你的那些大臣大將,只知道一味的擄獲更多的奴仆,他們認同的東西,只不過是滄海中的一滴水罷了。更多的,卻是奴仆,他們都有一個願意,就是獲得自由,擁有草地、牧場、牛羊,能過上好日子。

  “這些東西,你不能給不說,反而還在壓製他們。是以,大唐軍隊一到,一施仁政,你們吐蕃也就風崩離析了!你才落得現在這下場!”

  李隆基不愧是聖明之人,這話說到點子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盛,要想經久不衰,只有具有都認同的文明方可做到。

  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地域遼闊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這些帝國的幅員之遼闊,民族之眾多,讓人難以想象,最後,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結局,那就是覆滅。

  中國、印度、古希臘和古埃及,號稱四大文明古國,能經久不衰者,只有中國。中國依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在歷史上分裂過幾次,到現在,我們還然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原因何在?就在於,中國擁有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這得益於秦始皇的統一,秦始皇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不是他統一了中國的疆域,而是在於他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打造出了統一的中華文明。

  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很多,亞歷山大、愷撒、屋大維、查理曼、查士丁尼、成吉思汗,每一個都是響當當的名字,但真正打造出一個民族文明的,只有秦始皇,因而,秦始皇是獨一無二的!

  吐蕃之亡,就亡在吐蕃沒有先進的社會制度, 沒有先進的文明,唐軍只不過是點燃火藥桶的引線罷了。

  李隆基的說法和陳晚榮的看法雖然有差距,卻比陳晚榮的說法更加深遠,更加透徹,陳晚榮暗讚一聲“李隆基能開創開元盛世,的確不是吹的,有其過人之處!見識都如此高明!”

  墀德祖讚很不服氣,冷笑道:“你們打勝了,自然是由得你說。”

  “不是我想說什麽就是什麽,歷史會廊清一切!”李隆基搖搖頭:“你還沒有明白。你什麽時間弄明白了,你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帝王。”

  太平公主過來,打量一陣墀德祖讚,笑道:“墀德祖讚,你當初說‘奪下隴西,讓唐人做不孝子孫’,那是何等的英風豪氣,現在呢?不過是一階下囚罷了。墀德祖讚,你當初口出狂言時,可曾想過你有今天?哈哈!”

  指著墀德祖讚,大笑不已,非常開心,好象這勝仗是她打的一般。

  陳晚榮看在眼裡,心想“太平公主雖是一代女傑,可是與李隆基比,她還差得遠。李隆基一見面,就能剖析吐蕃滅亡的原因,而她只不過圖一時之快,譏嘲一通罷了!”

  很是認同李隆基說法的陳晚榮在心裡暗想“李隆基現在就明白這些道理,他登基後,必將開創出更加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他什麽時間登基呢?和歷史上一樣,睿宗會禪位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