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桓侯再生》第4卷 潛龍出淵震9州 第177章(上)
剛剛看了下,第三卷第58章已經超過了6000訂閱,現在是6053。()這幾天漲了近一百,連我嚇了一跳。全是靠大家的幫忙,才能突破6000大關,知宇誠摯地感謝大家。

 《桓侯》是知宇的第一本書,一開始並不出彩,過程中也曾經犯了一些錯誤,全靠大家支持,才能堅持到現在。

 知宇能夠做的,就是全力寫完這一本,以後奉獻更精彩的新書給大家。

 再一次,謝謝!

 。。。。。。。。。。。。。。。。。。。

 十一月初二,我和大哥搭乘水軍戰船抵達襄陽。隨行而來的,還有新任宗正卿的劉璋幼子劉闡,及太學博士秦宓、從事中郎費詩、尚書郎李恢、散騎常侍周群等十四位將要入朝任職的川中官員。

 提拔川中官員入朝任職,正是西川正式歸附廬江朝廷的重要舉措。秦宓、費詩這十四名川中官員,或是才學出眾、或是名望卓著、或是出自川中大閥,在西川郡中影響力極廣。

 一年之後,待川中基本恢復安寧,朝廷還會陸續選拔川中官員士人入朝任職,或是到其他州郡出任地方官吏。同樣,日後也會有其他州郡官員到西川任職。

 以這種交互任職的人才交流方式,既可以選賢任能,又能夠讓保守排外的西川不再成為一個“獨立王國”,再往長遠裡看,這還是防止士族門閥控制地方的有效手段。

 各州各郡的士族門閥,一直都是大漢社稷的基石。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政權就能夠穩固維繼;一旦失去他們的支持,縱然是天子也可能寸步難行。這些門閥盤根錯節,以操縱人事選拔任用為手段,把持地方軍政事務,壓製寒族庶族,盤剝百姓,激化民間矛盾,從某種程上說,門閥也是社稷的莫大毒瘤。

 不過,縱然知道士族門閥帶來的危害,也沒有誰敢於真正對他們動手。被稱為竊國大佞的王莽,實際上應是一個超出時代無數的改革家,但他那包括土地國家化、酒鹽鐵國家專營、冰封奴隸製等等在內的改革措施,深深地傷害了士族門閥的利益。最終,各大士族門閥蜂擁而起,王莽身死國滅,更留下身後篡臣奸佞之名。

 大哥雖然有帝室之胄的身份,實際卻是成長於寒門,他對門閥的影響危害認識頗深,也知道必須對門閥的勢力加以控制削弱。但類似於王莽那種直接強製的手段,卻是不合時宜。

 經諸葛亮、徐庶等人的籌謀,在人才選拔製上,大哥以科舉製作為征辟察舉製的補充;在地方官員配置上,逐漸擴大官員異地為官的范圍……這樣的方法,雖然不能立時收取明顯效果,但日積月累下來,同樣能達到所追求的目的,更關鍵的一點是,不會引起士族門閥的強烈反感。

 就以荊州和揚州為例,地方士族門閥表面雖風光依然,但他們對地方軍政事務的實際控制力與影響力,卻已經在無形中被削弱了不少。

 能在荊、揚兩州見效,自然也可以適用於西川和其他州郡。

 。

 將我和大哥迎入襄陽城,暫時代為主持荊州大局的徐庶立時稟報了幾件要緊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與南中有關。自孟獲身死之後,積怨頗深的南中蠻部在陸遜的設計下,陷入一場自相殘殺的混戰中。而且,由於陸遜不斷地添油加料,戰事的規模也猶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最後竟有半數以上的部族參與其中。歷時一年的亂戰中,數萬蠻族青壯身死,傷殘無數,而且農耕漁獵幾乎陷於停滯,食物大量減少……原本就已元氣大傷的南中蠻部,更是雪上加霜。

 基本沒有參與混戰的迤西銀冶洞楊峰,在能夠得到荊州刺史部援助的情況下,實力大增,更拉攏了不少部洞歸附,頓時成為南中蠻部的頭號勢力。依照陸遜的計策,楊鋒利用參與混戰的部族實力大減的機會,在戰事後期強勢介入,一舉掌控了局勢。

 而此時,素不理事的孟獲長兄孟節被其族人推舉出來,代替好戰的孟優成為族長。孟節很明白族人的心思,更清楚自己的部族已面臨覆亡的危險,他一接任族長,就立即聯絡楊鋒,表示願意讓出由本族世代繼任的南中蠻大首領位置。同時,孟節還放低姿態與其他敵對部族求和。

 掃除了最大障礙後,楊鋒順理成章地接任蠻部大首領。為了盡快穩定局勢,楊鋒業已上表廬江朝廷,陳歸附之意,並奏請天子恩賜糧食以解決蠻部的饑荒。表章在兩日前送到襄陽,徐庶知道大哥即將抵達,也就沒有送往廬江。

 另外一件要緊的事,卻是跟司馬懿有關————就從九月底開始,許昌方面真正地對司馬懿發難。

 許昌方面曾想私下裡秘密聯絡司馬懿重新回到曹操麾下效力,但這一努力以失敗而告終。隨後,司馬懿身在涼州且為馬岱效力一事,便如燎原之火一般迅速在涼州、及曹操治下各州郡散布了開來。

 任誰也知道,馬岱是聽命於大哥的,司馬懿效力於馬岱,也就等於在為大哥效力。司馬氏乃河內名門,其族中在曹操麾下效力者無數,僅六百石、比六百石以上官員就有九人,曹操對司馬氏也向來照拂。

 這樣的一個與曹操休戚相關的名門大族,居然出來這麽一個大逆不道的子孫。

 在有心人士暗中的大肆推波助瀾下,這一消息很快傳開,而且似乎還有理有據,令人無法置疑。

 頓時,舉世嘩然。

 司馬氏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詰難之聲不絕。在巨大的壓力下,前任家主、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氣極病倒,現任家主、司馬懿之兄司馬朗上表請辭戶曹尚書一職。

 由於曹操仍在遼東,代為主持朝中大事的尚書令荀彧婉言拒絕了司馬朗的請辭,並請往河東探望司馬防,以示對司馬氏的信任安撫。

 司馬氏對此大為震動,感激涕零。司馬防拖著病體,親自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家書,請荀彧設法轉交司馬懿,勒令其即刻返回河東老家待罪。同時,司馬朗也寫就一封家書,以兄長的身份懇求胞弟“迷途知返”,莫要繼續為“賊逆”效力。

 隨後,荀彧即命河西太守孟建負責轉交家書一事。

 也不知是疏忽還是故意,孟建竟然大明大白地派了幾人進入涼州,直接要求面見司馬懿。

 百般無奈的司馬懿隻得露面,收下了兩封家書。

 看完家書,司馬懿淚流滿面,強忍悲傷向來人詢問了老父的身體狀況後,他當場昏厥過去。

 然而,兩日後,司馬懿卻對父兄之命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以《忠孝論》一文作為回信。文中,司馬懿言天無二日,而如今大漢一國二主,實在是有違天命。緊接著,他引經據典,從天、地、人等諸方面論證了廬江朝廷才是承繼天命的正統朝廷,許昌朝廷只是被曹操把持的偽朝廷。

 隨後,司馬懿含淚痛陳,“雖自古孝為人本,但忠在孝先。”相比對父母之孝,對天子、社稷之忠顯然要更加重要。為大忠,不得不舍棄小孝。

 文章的最後,司馬懿極為悲戚地請求父兄原諒自己的不孝之舉。

 司馬懿的這篇《忠孝論》寫的極妙,行文雖然樸實無華,但字間行間,那種回旋於忠孝之間的無奈、痛苦情緒盡顯無疑。

 短短的十數日內,此文已傳遍涼、雍、司諸州,士人盡相傳誦。就在昨日,南陽太守鄧芝將一卷抄錄的《忠孝論》送到了襄陽。

 。

 “難為仲達了……”看完鄧芝親自抄錄的《忠孝論》一文後,大哥神色歉然地搖頭說道。

 “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徐庶安慰大哥道,“而且如此一來,司馬仲達再不必受藏頭隱身之苦了。對他,對司馬一族,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話雖如此……”大哥喟然輕歎一聲……

 ……………………………………………………….

 河東,司馬府

 又送走了幾位前來探望老父的官員,司馬朗黯然地轉身回府。收到司馬懿回書後,司馬防當場氣極昏厥,隨後病勢加重。

 沒有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荀彧無比歉然地向司馬朗請罪,並代曹操贈予無數滋補良品,供司馬防休養之用。

 不過,司馬懿的《忠孝論》毫無疑問地改善了司馬氏的處境,近兩日已有許多官員造訪探望司馬防的病情,並勸慰司馬朗放寬心態。

 回到老父的病榻前,司馬朗揮退了一旁服侍的仆婢。

 這時,面色蒼白、神情呆滯的司馬防似乎突然恢復了過來,輕聲衝長子說道:“府外情況如何?”

 “暫且不明,但潛伏細作一時恐怕還不會撤去……”司馬朗關切地詢問道,“父親,您今天一整日隻進了半碗稀粥,我去為您準備些飯食。”

 “暫時不必!”司馬防搖了搖頭,“眼下非常時刻,謹慎為妙,否則便讓仲達的苦心付之東流了!”

 “還是父親了解二弟!”司馬朗輕歎道,“沒想到二弟居然用出如此絕妙的辦法……”

 “雖然如此,但我司馬氏與許昌隔閡已成。伯達,你等兄弟都有州郡之才,可惜在許昌一朝,恐怕仕途難見光明了……”司馬防歉疚地看著自己的長子。

 “能以一己之失,換司馬氏一族之興,兒無所憾矣……”司馬朗笑了笑,不以為意地說道。

 緩緩點頭,司馬防也欣慰地一笑。

 。

 翌日,司馬防從昏迷中“轉醒”,隨即便強撐“病體”,命長子司馬朗草書通告天下————再不認司馬懿為子。

 …………………………………………………….

 友情推薦

 《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小橋老樹開了新書《官路風流》,男人的成長史,官場的淫蕩史,愛情的摧殘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