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桓侯再生》第4卷 潛龍出淵震9州 第163章(下)
地震、地陷、山崩、洪水、大風等諸般自然異象,向來都被與世事相聯。而日食更是遠勝其他,屬大不吉利的天象,通常被看作是上天對世人最嚴厲的告誡。

 《日蝕說》曰:“日者,太陽之精,人君之象。君道有虧,有陰所乘,故蝕。蝕者,陽不克也。”

 又有“無道之國,日月過之而薄蝕(日、月經過“無道之國”所對應的分野天區,就會發生蝕),兵之所攻,國家壞亡,必有喪禍……”之說。

 始自前漢(西漢)之時,朝廷便專令三台令史(太史令、太卜令、太祝令,都隸屬太常卿)觀測、記錄日食之象,引為後鑒。每逢日食,都會與內災外禍相聯系。實在無法尋覓時,甚至會強行穿鑿附會: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甲子朔,日有蝕之,在危八度。是時,世祖初興,天下賊亂未除。虛、危,齊也。賊張步擁兵據齊,上遣伏隆諭步,許降。旋複叛稱王,至五年中乃破。”

 “光武建武十七年二月乙未晦,日有蝕之,在胃九度。胃為廩倉。時諸郡新坐租之後,天下憂怖,以谷為言,故示象。或曰:胃,供養之官也。其十月,廢郭皇后,詔曰‘不可以奉供養’。”

 …………

 最近的一次日食,則是在初平四年正月(196年)。是時,恰逢李傕、郭汜挾持天子,專橫朝政。曹操以日食之象應於郭、李為名,出兵相討,借機一舉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計。

 。

 我從來沒有想過,區區一次“日食”,居然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兩天時間過去,整個廬江城仍然處於一種極度恐慌不安的情緒之中。往日裡繁華熱鬧的街市,變得冷冷清清,各家商鋪盡皆閉門停業,百姓躲藏於家中,焚香燃燭,乞求上天憐憫莫要降下天災。

 除此之外,據信報所知,廬江周邊各郡縣同樣存有類似情況,而荊、徐、交諸州恐怕也不會例外。

 驚悸恐慌之余,一股暗流也逐漸自朝廷內外湧動起來。

 依舊製,太史令有預測“日食”之責。一旦發現有“日食”跡象,便要奏報天子,舉行修禳儀式以救日蝕————天子需要身著素服,避居於正殿,擺放五鼓五兵,以朱絲縈社,內外嚴警。太史令登上靈台(皇家觀象台),等待日食的發生,一旦發現變化,便擊打鼓角,通知天子與朝臣。聞聽鼓音之後,太仆令與太祝令需要頌文祭天,侍臣皆著赤幘,帶劍入侍。三台令史以上的官員,皆持劍立其戶前。衛尉驅馳繞宮,伺察守備。一直等到太陽恢復常態,儀式才算結束。

 但這次的“日食”發生得太顯突然,三台令史事先並未有半點察覺,自然也就談不上舉行修禳儀式以救日蝕了。

 朝議之時,廷尉丞韓嵩以失職之罪彈劾太史令張進,罷其官。

 隨即,中散大夫秦翊上表,奏稱“日食”天象印於朝製。蓋因“試舉”、“功民”二製有悖祖法,違天地倫常,才引起上天震怒,以至降下警兆。若欲平息天怒,就必須恢復祖法,否則恐怕會引起更大災難。

 秦翊上表之後,立即引起不少讚同之聲。

 一時間,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試舉”、“功民”二製,似乎這正是引發天兆的根源所在。

 衛尉徐庶對此不以為然,直稱日食之兆並非應在本朝,而是在許昌偽朝廷。徐庶認為,曹操弑殺孝湣皇帝,擅立新帝,以致國出二君,這才是真正有違天地倫常的行為。此外,他更立場鮮明地為“試舉製”和“功民製”辯護。直言“試舉”之法雖非古有,但利於選賢任能,擢拔寒門才俊入仕,正是功在社稷千秋之製。“功民製”的推行,則可以激發大漢子民投軍報國的熱情,充飭武備,更是對大漢數十萬將士的莫大認可。

 長期以來,朝廷選拔官員所采用的都是征辟察舉制度,士族門閥憑借這一制度,為其門生子弟的入仕大開方便之門。而寒門子弟想要通過征辟察舉入仕,希望可說是渺茫之極。徐庶雖然業已官居九卿,但他出身寒門,對利於寒門學子出仕的“試舉製”最為認同。自試舉製推行以來,短短六年時間,已經為朝廷選拔任用了上百位寒門學子,這在過去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事實上,這些寒門子弟出仕為官後,無論是在朝中,亦或是在地方郡縣,多半政績斐然,深浮民望。

 如今,“試舉製”已經成了荊、揚寒門子弟的最大的希望所在。一旦將其取締,幾乎就等於將曙光在望的寒門子弟徹底地推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少府龐統讚同徐庶的看法,並指出試舉製雖然在推行,但只是作為征辟察舉製的補充,並不會影響根本,完全不必如此耿耿於懷。龐統雖然出身荊州望族,但他對於試舉製非但不排斥,反而始終持支持認可態度……

 太宰令徐邈、博士鄧義聯名上表支持秦翊,奏請廢止試舉製,對功民製則不置可否。

 …………

 逐漸地,這場由日食所引起改製之爭變得愈發激烈。

 至第三日時,司空劉助、宗正卿許靖、大鴻臚孫乾、光祿大夫陳震等朝中大員都被卷了進來,改製之爭日漸高漲。

 相形之下,“日食”一事反倒似被“冷落”了下來。

 。

 大將軍府

 大哥深夜急招我和二哥、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人過府議事。

 “朝中改製之聲日高,莫非真要廢止試舉、功民二製?”大哥微皺著眉頭,聲音倒是很顯平靜地詢問道。

 “主公,庶先前已言,此二製或有弊端,但絕對是利大於弊,得多於失!”徐庶第一個開口,他直接挑到了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上,“力主改製者,庶不知有幾人是真心維護祖製祖法。歸根結底,不過是因這兩制利了寒門子弟、庶民百姓而已。”

 這幾日,徐庶在朝堂上舌戰群臣。以他的智慧口才,仍被層出不窮、引經據典的“對手”糾纏得無法脫身。近年來脾氣日見沉穩老練的他,居然也被激出的火氣。

 “我同元直之議!”二哥很簡單明了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與徐庶一樣,二哥也是寒門出身,他對門閥大族向來好感欠缺。

 “元直之言雖然在理!”龐統笑著說道,“不過,此事的處置切不可草率。稍有不甚,便可能引發朝中內亂。如此結果,曹孟德恐怕是求之不得,他必然會在烈火上再添上一瓢油。

 經北伐一役,主公一統社稷的根基已被奠定。若因內亂而葬送這大好形勢,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恩……”大哥緩緩點頭,輕應了一聲,整個人陷入沉思之中。

 以我本人而言,在改製問題上,肯定是站在徐庶這一邊————從歷史進程來看,“試舉製”(即科舉製)取代征辟察舉,是人才選拔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功民製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寓,只看這一次新兵的征募情況便知。

 但適才龐統的顧慮,卻也是不容忽視的。

 左右無計之時,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羽扇輕搖的諸葛亮身上。直到現在,諸葛亮還未發一言,我更突然想到,這幾日的朝爭他似乎也沒有參與其中。以他與徐庶、龐統的關系,這一舉動未免有些奇怪了。

 “孔明,你有何高見?”我將問題拋了過去。

 諸葛亮淡淡一笑,語出驚人地說道:“亮在想,此次的朝爭倒也頗有意思……”

 “有意思?”龐統略顯詫異地看向諸葛亮,連沉思中的大哥也轉醒過來。

 “此次朝爭蓋因‘日蝕’之事而起,但眼下看來,‘日蝕’反倒被拋到一邊。所謂改製,不過是‘日蝕’補救之策罷了。如此情形,豈不是有些本末倒置?”諸葛亮輕笑著說道,“再者,朝堂之爭,當真爭得是改製之事麽?”

 我和二哥尚未弄懂諸葛亮的意思,龐統、徐庶兩人卻如同被雷擊一般,身體一顫,猛地抬頭看向諸葛亮,大哥似乎也察覺了什麽。

 “難道說……”徐庶微愕說道。

 “此次朝爭,爭得不是什麽改製,而是……”衝徐庶微點了點頭,諸葛亮收斂笑容,淡然說道。

 “權力!”龐統幾乎是跟諸葛亮一同說出了這兩個字。

 “這根本就是一場權力之爭!”諸葛亮不緊不慢地說道,“這場改製之爭,乃借‘日食’之機,以天命之名挑起。試想,若是最終改製成功,元直、士元,甚至是公佑、孝起諸位大人便是與天命相違,更有欺天子之嫌,焉能再留居其位。

 如若元直、士元罷官,得益者為誰?”

 “再者,太史台當真沒有看出日蝕之兆麽?”頓了頓,諸葛亮繼續說道,“就亮所知,太史令張進頗曉天文變化,更曾著書立說。亮亦曾拜讀其作,並非虛妄。以他之能,預斷此次日蝕應非難事。

 六日前,亮於江東巡視之時,曾偶觀天象,便推知有日蝕將現。張永文專司其職,焉能漏過。或許,這就是一場苦肉之計!

 北伐大勝,天下之勢日趨明了,恐怕有人耐不住寂寞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