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076章 勇者不得獨進
王應麟聽罷小皇帝的解釋,對戰果與斬獲的首級嚴重不符的原因清楚了,心中的憤怒也隨之釋然,但是又不免重生憂慮。他清楚歷史上設置以首級計軍功的制度是為了有助於軍隊勇敢殺敵,因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有機會取收割敵軍首級。因此才會有《韓非子·初見秦》中秦軍:“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

 不過現在火器已經在軍中普遍使用,而伴隨著大規模的投入實戰,隻記肉搏的首級斬獲率變得更低。因而王應麟意識到這對於戰場上以命相搏的士兵實在不公平。尤其是對於炮兵來說是極為不利的,作為技術兵種,他們最多的時候是處於相對的靠後的位置提供火力支援,而很少有機會與敵面對面的廝殺,因此傷亡本身不會太高,如此對於炮兵之類的遠程攻擊士兵來說,收割首級幾乎不可能,可又任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功勞。

 “陛下,臣以為單以首級論軍功多有不妥!”王應麟沉思片刻施禮道。

 “有何不妥?”趙昺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笑笑問道。

 “陛下,臣以為軍中將士雖以報國為要,但是賞賜也是提振士氣,激勵奮勇必不可缺的手段。而今單以首級論功,不僅有失公平,也會使得將士們相互猜忌,進而退縮不前,消極應戰,甚至引發大敗。”王應麟言道。

 “靖康年間,金將粘罕圍太原,聖上詔種師中率兵由井陘道與姚古犄角應援太原。……金人乘間衝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隻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怨憤,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陛下不可不以此為戒啊!”

 “首級制度本身便是鼓勵個人勇武隻用,對於現下確是已經多有不妥,但是積習難改啊!”趙昺聽了放下茶杯苦笑著道。

 “這乃是事關國家興亡,軍之勝敗之事,必須要屏棄陋習,予以革新,否則便是自取亡國之道!”王應麟見陛下態度曖昧,不免著急地道。

 “朝中若是皆有王知事的見識和魄力,事情便是好辦多了,卑職也不必如此難做了。”這時曹誠在旁笑笑道,“王知事,陛下早在發布俢敕令之時,便對過去《軍功賞罰律》中的首級制度提出過修改,但是阻力很大,朝臣們以為若是廢除首級制度,則戰時軍中便無人肯奮勇向前,遇敵怯戰。且軍中征募悍勇之輩,無不是以重金相籌,如此將無人肯為國效死。所以此製雖有瑕疵,但不應擅動。”

 “這……”王應麟聽罷心中不免汗顏,當初自己也曾是反對者之一,但他非是知錯不改之輩,略一猶豫道,“陛下,臣以為首級制度與現下實情確有不妥之處,但是若是完全取消,卻又實對那些奮勇當先,可以一當十的悍勇技擊高手不服,也不公平!”

 “呵呵,王知事可知萬軍陣中‘勇者不得獨進’之說?”趙昺笑笑道。

 “臣願聞其詳!”王應麟皺皺眉,躬身施禮道。

 “好,今日無事,咱們君臣正好圍爐煮茶論法,相互探討!”趙昺點點頭,命人將火盆移至後帳,讓幾位臣僚圍攏過來,在火籠之上煮茶同飲。眾人依此落座,他親手添水煮茶,心中思索著如何說服眾人,接受自己的提議……

 趙昺以為在研究武林高手適不適合上戰場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研究一下什麽才叫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到底存不存在?確實存在,而且古人也相信武林高手的存在,並且在正史裡也有零星記載。三國時代的鮮卑首領軻比能,就是被深感其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的。可以說,一個武林高手就能讓鮮卑人晚崛起了上百年。

 而宋朝過去殿前軍也有禦龍直的編制,班直一般由武藝絕倫者充當,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作為皇帝的親兵宿衛宮中。在北宋初,班直還是不時參加征戰的。太祖選三十人,隸屬郭進,與北漢作戰。太祖攻北漢,“太原城久不下”,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參加攻城,“中流矢,幾死”。於是,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率諸班衛土叩頭,願先登急擊,以盡死力”。但宋太祖卻無孤注一擲的勇氣,沒有令他們出戰。

 太宗再攻太原,禦龍直副指揮使戴興“先登,中流矢,補禦龍弓箭直指揮使”。可自宋真宗和遼聖宗訂立澶淵之盟後一百多年間,宋代的班直一直居於養尊處優的地位,從未參加戰鬥。北宋末,金軍攻擊開封,才動用班直出戰。李綱曾“乞禁衛班直善射者千人”,登城射退金軍,然而班直的出戰,終究不能挽救亡國之運。

 趙昺組建親衛營其實也是仿照先前的‘禦龍直’,其中不乏以一敵十的武林高手,他們動作敏捷、精於近身格鬥。但是這些人跟武俠裡,隻憑一雙肉掌在百萬軍中就來去自如的各種奇俠們不大一樣,即便是宗室級別的元妙大師也自認不能。

 所以武林高手確實有,也曾參加征戰,並有不俗的戰鬥力。而歷史上較早出現的武林高手群體,應該就是先秦時期齊國的“技擊”了,意為以勇力擊斬敵者。他們“怯於眾鬥,勇於持刺”,可見當時齊國有一大票愛好單挑的拚命三郎,而且當時也確實人才濟濟,湧現出很多出類拔萃的猛人,如殖綽、杞梁、華周等人。

 齊國國君將他們招募過來編入軍隊,“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莫當其前,莫害其後。獨出獨入,莫敢禁圉”。可見他們參與實戰確實起到了帶動士氣的作用,如果遇到的是組織渙散的對手,基本上可以做到碾壓對方。不過如果對手換成了高度組織化、紀律化、陣型嚴密的勁敵,這招恐怕就不靈了。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軍事定律:“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也就是說,在古代冷兵器戰場上,成千上萬軍隊組成嚴密堅固軍陣,相互擠壓、相互衝撞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能不停重複單一戰術動作的、充當龐大戰爭機器中一顆顆螺絲釘的普通士兵,而不是劍術超群、善於閃轉騰挪的大俠。大俠們盡管動作敏捷、善於擊刺,但他們在整齊劃一的軍陣中不僅毫無用處,甚至可以說是有害的。除非他們真的能像武俠電影裡拍的那樣,無視物理規律,能夠在敵人頭頂上飛來飛去

 中國的武林高手們上了戰場不太好使,那麽國外的呢?在文學作品塑造的常見形象中,日本忍者無疑是極為拉風的一種:外形神秘、動作酷炫,舉手投足間逼格滿滿,一看就是不好惹角色,然而現實卻很骨感。元龜元年,織田信長征討六角氏,甲賀忍者為六角氏助戰。結果織田信長軍大勝,甲賀忍者戰死八百人。天正七年,織田信長率軍一萬進攻伊賀,結果被忍者以遊擊戰的方式死死拖住,最後不得不撤軍。

 表面上看起來是忍者戰勝了正規軍,但伊賀忍者用的主要武器是火繩槍,這應該就不能算做武林高手了。就好比如果西門吹雪和花滿樓決鬥時持槍對射, 你還能說兩個人是大俠嗎?等到幕府時代的島原之亂,忍者就更丟人了。各忍者家族精選的好手,不僅有的連壕溝、城牆都過不去,連僥幸潛入城中得那些,次日就被人把腦袋從裡面扔出來了,連第二天的太陽都沒來及看。

 除了忍者外,日本另外一種強大的高手就是那些劍豪了。明朝嘉靖年前,倭寇日益猖獗。大批日本流浪武士來閩浙沿海,四處滋擾沿海地區。在史籍記載中,這些“真倭”個人武藝極為精湛。他們來自武士階層,以習武為本業,而且經過內戰鍛煉,個個凶悍異常,極其擅長單打獨鬥,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史載:“倭喜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官軍“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可謂是武功了得了吧!

 不過這些真倭因為以往戰爭規模限制,大兵團作戰經驗比較少。而明軍正好相反,除了剛立國的時候流行“鬥將”外,其他時候都更強調軍陣而不是個人武勇。明朝邊防重在西北,南軍廢弛已久,遇到精銳倭寇自然不是對手。可是戚繼光建立戚家軍,創立鴛鴦陣後,卻經常以接近零傷亡的代價消滅數千倭寇。當然此時還無倭寇之說,但不妨礙趙昺換個說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