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510章 推動歷史
陳墩聽罷皇帝的話,收起了玩笑之色,心中凜然,他已經意識到陛下在下一盤大棋,而地上擺著的這些紡織器械就是這盤棋的推手。

 在北伐之戰中,大宋收復了江北和兩淮大片土地,但是這裡久經戰亂,人口恢復緩慢。而朝廷需要大量的人口前去重新開墾土地和鞏固邊防,為此也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除免除數年稅賦外,還提供住房和耕牛,發放路資,以吸引江南人口前往,但是效果不甚明顯。

 誰都知道那邊閑田很多,且低價便宜,起初有人擔心那邊靠近邊界,時有戰事發生,遲疑之下不敢遷居。但隨著和議的簽訂及在衝突中宋軍連番獲勝,打消了眾人的疑慮,據傳江南一些地少人多的州縣,許多家庭開始析戶,舉家前往江北和兩淮地區,以期獲得發展,但是規模尚小,不足以填補空缺。

 為此朝廷也曾多次召開廷議,商討如何遷民於江北的事情,可並沒有什麽好辦法,甚至有人提出強製遷民或這遷都的計劃,但是被陛下否決了。畢竟是故土難離,江南也相對於江北要繁華許多,若是強行遷民必然會引發百姓恐慌,產生大量的逃戶,更甚者會引發民變。

 去歲陛下高價收購棉花的事情在有意無意的宣傳下,已然傳遍了江南,但是朝廷以江南不宜棉花生長為由,禁止在江南種植棉花,只能選擇在江北和兩淮地區種植。隨之今年陛下降內旨命在江北的所有皇莊半數以上土地要種植棉花,並擇揚州等地修建織坊。

 皇家的種種動作表明種植棉花是有利可圖之事,否則小皇帝不會投下重金,於是那些尚有余慮的人也紛紛前往江北和兩淮考察,準備租種公田,或是舉族前往。如今皇帝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就已經引起了江南士紳們的騷動,而一旦明年棉花豐收,並織出棉布,賣出了高價,定然會讓更多的人群前往。

 陳墩知道陛下對機巧之物有著令人驚歎的‘天賦’,不僅在帥府時期就造成了弩炮和龍船,從而幫助帥府軍以少勝多,打下了瓊州,建立了基業。而後皇帝又造出火槍、火炮,從而在戰鬥中無往不利,收復了江南,又打下了江北和兩淮、川蜀。

 今年遠征軍護航艦隊的亮相又震驚了世人,那高大雄偉的戰船上布滿了火炮,配備了各式船帆的快船可以迎風航行。而護送的船隊也滿載著各式的貨物前往西洋,這幾年間誰都清楚海貿換回來的皆是真金白銀,最早跟隨皇家船隊南下北上的小商隊,三兩年之間都已經暴富,成了身家幾十萬貫和上百萬貫的大商。

 這群跟著皇家發了財的人定然相信陛下的眼光,他種棉花一旦發了財,讓棉布成為海貿的新產品,定然也會亦步亦趨的追隨。他們有錢,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給出高於朝廷的優惠從江南招募人手前往江北,這樣一來會帶動更多的人移民江北,朝廷也順理成章的化被動為主動。

 讓陳墩更為欽佩的是皇帝已經預見到大量的民間資本湧入江北,而棉花比之絲帛的生產要簡便的多,少了諸多的工序,且沒有養蠶那麽大的風險,產量也比較穩定。幾年後,隨著種植面積和方法的改良,定然會生產出大量的棉花。

 不過棉花只是初級產品,要經過加工才能帶來受益。而以現下的單門獨戶的生產和加工方式,是難以消化掉巨大的產量。如此陛下選擇在江北建設織坊就可以將多余的棉花消耗掉,生產出成品,從而產生經濟效益,那麽陛下準備改良的織機在其中就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模式的改變也會帶來變革。

 廠坊的集約生產方式不僅會節約人手,也便於管理,降低成本,同樣會吸引民間資本轉而投入生產環節,產生帶動人口的北流的動力,促進商業的發展,使產量進一步的增加。而這一切必然會使得棉價下降,也許真的會如陛下所言,十年八年之後,棉布的價格比之麻布還要便宜,從而解決了百姓穿暖的問題。

 讓百姓吃飽穿暖可以說是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歷代聖賢的願望,但歷史上卻沒有幾人能做到,而小皇帝若是能達成設想,必將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仁政。而從另一方面棉花種植的普及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會給朝廷帶來大量的稅收,降低普通百姓的負擔,使他們得以安居樂業,促進社會安定。

 想到此,陳墩再看向小皇帝的目光中已經充滿了敬仰,其在利用一件件看似十分尋常的事情改變著這個時代。通過改良火藥,造成了威力巨大的火槍和火炮,引發軍事的變革,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在瓊州通過曬鹽,讓行朝擺脫了財政上的困頓,讓鹽價至今維持在低位,讓百姓人人吃得起。而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對於得償所願的陳墩匆匆告辭,趙昺並沒有留意到其神態的變化,依然醉心於眼前的幾架織機和紡車上。要說造船他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對於紡織機械完全是個門外漢,而現代化的加工機械早已淘汰了眼前這些玩意兒,只能在博物館中才能見到了。

 不過趙昺知道在十八世紀中期,英國出現了一種叫做‘珍妮’紡車的手工機械,提高了紡紗的生產效率,促進了棉紡織業的工業化發展。可這種劃時代的發明也早就淹沒在現代工業革命史中,他也忘記自己在哪門課本中看到過其圖片,簡單的了解了其工作的原理。

 在趙昺的記憶中“珍妮紡車”是在十八世紀中期,英國經歷了圈地運動,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貴族通過暴力將農民從土地趕走,強佔農民分地和共有地,剝奪了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身份自由的勞動力,海外的三角貿易提供了大量資本,同時殖民擴張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蓬勃發展的工廠手工業,培養了大量的擁有實際經驗的熟練工人。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英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這種紡紗機械也就是在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的背景下出現的。

 為了提高產量,當時的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織布工詹姆士·哈格裡夫斯發明了“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它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珍妮機”的樣子是在一個框架的底部安上有若乾繞滿粗紗的線軸,框架上有若乾個錠子。每一個線軸都用帶子連在一個錠子上。在兩個橫條之間通過的錠子形成一根杆,杆在框架上前後滑動。紡紗工人把杆向後移動抽出粗紗,然後橫條擠攏來把帶子夾緊,同時杆向後移,轉動輪子,輪子轉動錠子。

 待絞合到一定程度時,杆又向前移動,同時錠子慢慢轉動,把紗線繞上。此時,紡紗工人拉動控制杆,控制杆壓下一根鐵絲,鐵絲將線推到能被錠子繞起來的位置。珍妮紡紗機實際上就是將一個錠子變成了N個錠子。拉起走車上的壓板使粗紗進一小段料,不斷重複上面的過程就能將粗紗紡成細紗了。

 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卷軸紡紗機。它以水力為動力,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紡出的紗堅韌而結實,解決了生產純棉布的技術問題。但是水力紡紗機體積很大,必須搭建高大的廠房,又必須建在河流旁邊,並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開啟了工業化生產的進程。

 至於紡車,趙昺能夠改進的東西很少,他知道是一個叫做飛梭的東西能夠提高紡織效率。這也是十八世紀早期英國的一個鍾表匠發明的,而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裡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

 這個飛梭是幹什麽用的呢?織布布面可以大大加寬。以前用普通的梭子,得有兩個人配合,現在使用飛梭,一個人就能完成織布工作,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這導致棉紗供不上使用。

 於是人們迫切要求發明一種機器,來提高紡紗的速度,提供更多的棉紗,可以說正是飛梭的出現提高了織布的效率,從而推動了珍妮織布機的發明。所以雖然不像珍妮織布機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機器,但它為英國工業革命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但是讓趙昺這個從前連織機和紡車為何物都知道的人,去憑一張記憶模糊的圖片和僅知的一點原理憑空想象來造一台機器,這個難度實在太高了,因此只能先從現有的機器上搞明白原理,再從中尋找靈感進行改造……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